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2012年09月25日 貸評山下:樓市供應的海市蜃樓



本港樓價是否真的「真金不怕洪爐火」,即使新政府不斷出招滅火,樓市依然越燒越旺場?
筆者不是太擔心美國推出QE3推高資產價格,相反,香港樓市「焗升」的根本原因是供應不足(圖)。供應不足眾所周知,但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是,香港政府或許束手無策!

市場已摸清政府「底牌」

可能讀者會問:「這怎麼可能?政府是香港土地最大的莊家,怎可能沒有供應?肯定只是政府不敢推出來,你看前特首董建華推出的八萬五已經可以把樓市一手推倒!」
香港政府或許有地,但是,「造地」的過程非常困難,政府看似越來越沒有把握。顯而易見,新政府推出「梁十招」、港人港地,並承諾增加土地供應,但是樓市沒有任何回軟的迹象。為甚麼?因為「出招」前,政府已經不斷「出口術」,承諾會致力使樓市降溫,市場普遍採取觀望態度,對政府的「底牌」有所忌諱。
不過,政府「出招」後,市場看清了其「底牌」,特別在供應方面,連床下底的幾千個政府GIC用地,也要攞出來充數做住宅,證明「找地難、造地更難」,從而知道政府的「底牌」只是「兩條3」,而不是「兩條A」。於是,之前政府「說得越大」,之後開牌的反效果越大,製造了些恐慌性購買的心理。就算是政府GIC用地,也不能「話建就建」,話說沒完,城規會已經收到不少當地居民的反對聲音。
有說:「由於增加供應是長遠的解決方法,正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樓市才會繼續飆升。」
筆者認為,「遠水不能救近火」不是樓市狂熱的主因,真正的問題是,市場認為未來足夠的供應是「海市蜃樓」,是「空中樓閣」,只是政府嘗試去管理預期,而非真實能夠做到的。如果市場確信在未來「遠處」有無限量的供應,政府不用多說,樓價已經向下倒了。
比方說,造地需要時間,但talk is cheap,如果政府能預先「賣期貨」(樓花),三五七年都可以;市民買到了樓花,才能證明政府有真實的土地供應。市民能買到未來能「上樓」的安心,便能解決不少社會和樓市的問題。事實是,政府無論是「私樓」或是「資助房屋」,都沒有辦法指明哪裏有供應,可以在甚麼地方建房子。

房屋問題 加深社會矛盾

現時本港每年居住單位的自然需求量約2.5萬個,但前特首曾蔭權執政的七年期間,私樓的新供應單位平均每年只有1萬個,經過時間累積,房屋問題的缺口已惡化下來。
筆者認為,由於土地供應不足,香港不單面對發展的困難,更會加深社會矛盾。現在不單是私樓不夠、公屋居屋不夠、寫字樓商場酒店也同樣不夠。
政府現在的兩難是,如果不再呼籲社會正視這個非常逼切的危機,只會進一步把香港推向土地不足所引起的種種問題;但是,如果承認「找地難、造地更難」,只會製造恐慌情緒,把樓市推向一個更加不可負擔的水平。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2012年09月18日 貸評山下:無限QE=國王的新衣



無限QE一出,所有市場都有即時正面反應;無限QE會否使資產市場進一步泡沫化,是投資者最關心的事。
但要評論之前,我們要搞清楚無限QE的「是」和「不是」:
1、無限QE不是要增加貨幣總量:如果說QE是「印銀紙」,只是答對了一半;當利息達到零之後,有不少證據顯示,擴大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不能增大信貸增長和貨幣總量。

MBS已升價非毒債

2、無限QE不是要「救銀行」:有說聯儲局今次買MBS(按揭抵押證券),是等於從銀行手上接回「毒債」,使銀行可以恢復健康做多點信貸。現實是,MBS不一定是次按,而且MBS的價格已經大幅上升,不可以再稱為毒債。
3、無限QE不是要「救樓市」:有人顧名思義,見今次買MBS非國債,就以為是救樓市。現實是,美國樓市已經開始尋底,而且,如果市場有流通性(而非segmented),買國債已經能夠幫助MBS;相反,如果MBS市場是segmented的,買了MBS也不能幫助整體經濟。
4、無限QE不是要推低利息:圖表顯示,利息下降是在QE開始之前,而非之後;有證據顯示,利息下降不是因為市場預期聯儲局會買債,而是因為聯儲局的聲明和動作,對市場發出了對經濟前景極度悲觀的信息。經濟前景不好,利息自然下降。
無限QE是甚麼?
1、無限QE必須配合政府財政開始,才是真正的印銀紙;換句話說,印銀紙是政府一邊花錢,一邊舉債借貸,聯儲局就在另一邊全力買債支持。問題是,無論是哪一個黨上場,削赤是主流;大幅印銀紙的如意算盤,未必能打響。
2、無限QE是有政治考慮:買MBS而不買國債,既然沒有實際上的影響,想必跟PR宣傳有關,可以藉此展示對美國老百姓的幫助。
3、無限QE是要做到名義GDP水平標靶(Nominal GDP level targeting):內地「半市場半計劃」經濟,從來都是做這個Nominal GDP level targeting;現在美國也要朝這個方向走,希望透過推高通脹,刺激投資和消費信心。問題是,聯儲局已經踏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領域,它不再單單滿足於價格穩定,而是對它的另外一個mandate——失業率下降(經濟增長),也希望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冇人相信恐變笑柄

4、無限QE是國王新衣。要做到Nominal GDP level targeting,聯儲局就是要所有人都信任它的能力;所有人越快相信它的能力,它需要「落藥」便越少。問題是,所有人越早相信它,經濟和通脹真的重拾升軌,它便會越快改變「永不加息」的承諾(2015年中);換句話說,聯儲局唯一的武器,就是要所有人相信它;但你越信它,你便越容易受到傷害!結果,無限QE可能變成國王新衣,不單沒有人相信,更會成為眾人笑柄。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2012年09月11日 貸評山下:機構投資者也被洗腦



環球金融亂局中,對冲基金仍然是不少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避險之選。即使對冲基金管理費用不菲,投資者仍不要求大賺,只望穩健回報,是否能如願以償呢?
據統計,對冲基金管理的資產已突破兩萬億美元,單計2010年頭到現在,已錄得超過1500億美元淨流入。從資產管理規模來說,對冲基金可說是擺脫金融海嘯帶來的陰霾,達到歷史的高峯。

對冲基金今年跑輸大市

整個行業表現未如理想。據高盛統計,美國約700個對冲基金中,只有約一成今年來表現優於標普500指數。無可否認,2008年對冲基金只輸19%,優於大市,但自2010年,平均只有7.5%回報,跑輸環球股票(9.3%回報)和環球債券(15%回報),今年頭八個月,對冲基金平均回報僅4.6%(見圖),跑輸收費較便宜的互惠基金和大市。
行業表現欠佳,連索羅斯、約翰保爾森等名家投資亦失利,為何機構投資者仍投下信心一票?
這可能要歸功對冲基金整個行業的市場推廣做得好,特別是對機構投資者;俗一點來說,就是機構投資者被洗腦。洗腦的背景,所謂機構投資者,即是本身也是替別人管錢(other people's money),所以如果有任何表面上能幫助他們生意的建議,他們也是樂意被洗腦的。
對冲基金的論據是「positive uncorrelated alpha」:(一)positive(正回報),一般對冲基金都會希望透過不同的投資工具,做到所謂的「絕對正回報」(absolute returns),當然除了金融海嘯等那些年;(二)uncorrelated(和其他資產的相關性低),正所謂金融市場的唯一免費午餐就是分散風險,加入相關性低的資產,可以在相同的風險下,提高整體組合的回報(risk-adjusted returns);(三)alpha(額外的回報),即透過投資技巧,可以拿到比市場平均回報(beta)更高的回報。
對冲基金經理中,以Ray Dalio為其中俵俵者。他不單是全球最大對冲基金經理的掌舵人,有彪炳戰績印證他的理論:找到15個uncorrelated的投資策略,可把risk-adjusted returns大幅提升。於是,Ray成了對冲基金界的poster-boy,是向機構投資者做洗腦教育的最佳代言人。

強調回報 成高收費藉口

問題是,絕大部份的對冲基金經理不是Ray Dalio。為了爭取較高的「positive uncorrelated alpha」似乎只成為了收取高費用的一個藉口。事實上,在這個由全球央行操控的市場中,無論是散戶或是對冲基金經理,只是在risk-on和risk-off的上落中炒波幅,使對冲基金更難找到alpha;於是很多對冲基金便純粹加大槓桿,希望以「leveraged beta」來代替消失了的alpha,並不能真的提高risk-adjusted returns。
另外一個做法,就是為了追求正回報,便採取「贏一粒糖、輸一間廠」的策略,例如sell options:中短期賺取premium,由於sell volatilities的人比buy的多,於是VIX不斷低沉;不過,萬一變了一個crowded trade,當市況逆轉,便有機會倒輸。「positive uncorrelated alpha」是一個成功的洗腦教育,使機構投資者仍然支持對冲基金,問題在於能否成功落實。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2012年09月04日 貸評山下:股民患上歐洲癡呆症



踏入9月,歐元區的財金官員繼續「開會」當「食飯」,可惜市場及投資者對其烹飪技巧(救市手段)及菜單(救市方案)早已失去期待與胃口。
事到如今,很多人對歐債危機已產生免疫力,即「針拮到肉也不知痛」;投資者則出現「歐洲癡呆症」,對時好時壞的市場消息,在認知、分辨、理解及判斷上已出現問題。筆者相信,此情況亦將持續好幾年,直至歐債危機出現真正曙光。

難以判斷消息好壞

既然歐洲財政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市場惟有寄望歐洲央行(ECB)能提供暫時的止痛劑。
事實上,ECB在解決歐債危機上擔當重要角色。對於本月6日的會議,除了市場關心會不會(1)減息和(2)放寬抵押品的信貸質素外,筆者認為ECB務必想辦法解決三件事:(一)消除市場及投資者對於歐元區瓦解的期望;(二)如何向瀕臨「爆煲」的國家施以援手;(三)購買歐債投資級別安排。
第一,歐債危機越拖越衰,歐豬五國則越救越見鬼,有不少投資者坦言,踢走希臘、意大利等歐豬國家,重新洗牌才是拯救歐元區的治本之法。但如果希臘等國落實「脫歐」,歐元區一定散亂,環球隨時重演08年的金融海嘯,痛苦程度或較當年更甚,故ECB須消除市場對歐元區「曲終人散」的負面預期,手段可能包括恐嚇市場「脫歐」所帶來的經濟成本,或者「出」其他的「口術」等。
第二,現時ECB購買公債的先決條件,是需要國家主動提出援助紓困。因此筆者憂慮,假設歐豬五國已死到臨頭,但又不肯主動發聲求助時,那ECB可有甚麼角色去提供援助?
第三,現時ECB購債受到法例限制,不能把「國債貨幣化」(Monetize sovereign debts,即印銀紙買債),所以,一般認為,就算ECB買國債,也不能購買一般投資者所購買的債券,相反,ECB買的國債要比一般的更senior。此舉將出現債權人得到償還的次序被延後,意指當國家破產,ECB將比投資者更快獲得賠償。市場擔心,當ECB持續染指債市,投資者則會選擇離開,這會令ECB的救市「出招」反變「中招」。

ECB買債方式 成關鍵

目前ECB買債傾向「定量不定價」,即不理息率高低,總之保證買到一定數量的債券便算。但市傳這種買債計劃將改為「定價不定量」(即所謂的rate cap),即設定買入價,但採取不公開買債規模;有點類似隔夜息的操作,不過,鎖定的年期更長。
筆者認為要做到長年期的rate cap比較困難,因為大規模買債,如果小國還可以,但如果到時候,連德國的債息也飆高於rate target,情況便容易失控。
另外,由於歐豬的企業信貸也出現問題(見圖),市傳ECB也會考慮買企業債等。
以上種種,歸根究柢,是關乎歐洲各個國家如何「釋法」(規管ECB的法律)和政治上的角力,德國央行的強硬態度更成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