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2012年10月30日 貸評山下:坊間對熱錢有誤解



筆者認為,坊間對熱錢的前因後果及其延伸性問題存在誤譯。因此筆者拋磚引玉,以作交流。
(1)關於「干擾」的誤解。根據現行機制,當市場觸及7.75水平的強方兌換保證時,金管局須向市場沽港元、買美元,穩定滙價。因此,金管局入市「干預」行為,屬本身機制設計下的正常動作,而非傳媒所指:「金管局被迫入市干預市場」。就算往後金管局仍須多次入市,都不代表其機制有問題。

港股大升未必因QE3

(2)港股大升未必因為QE3。傳媒把熱錢持續流入,歸究於QE3。不過,QE、熱錢、升市是一個因果關係,還是一個關聯(correlation),值得商榷。根據銀行淨外幣資產(Net Foreign Assets)來看,熱錢從7、8月開始流入(圖),遠較QE3的宣佈和金管局的干預為早;而且到目前為止,學術研究的結論,傾向認為QE並不能直接影響市場價格。QE有可能只是熱錢進來的一個藉口。
(3)外滙基金票據不能減少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市場有一說法,以為金管局透過發行外滙基金票據去問銀行借錢,再把這錢投資其他市場如美債,熱錢就能從香港貨幣體系中被「吸走」,轉移到海外市場以減少貨幣基礎。此想法是錯的,因為在聯滙制度下金管局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不能執行貨幣儲備政策(reserve policy)和其他的冲銷策略(sterilization)。發行外滙基金票據可減低銀行結餘,但不能減少基礎貨幣。
事實上,香港的基礎貨幣(1.1萬億港元)的組成是三部份:流通貨幣(現鈔,加上「負債證明書」,簡稱CI,代表銀行可以印鈔的數目)、銀行結餘(Aggregate Balance,代表銀行體系間的流動性)、外滙基金票據。由此可見,外滙基金票據仍然是基礎貨幣的一部份,而且是最大的一部份(6600億港元)。另外,購買外滙基金票據的亦是銀行本身,銀行更可把票據拿去貼現窗口再按,因此熱錢仍然留在銀行間的體系。
(4)熱錢和廣義貨幣。熱錢流入擴大基礎貨幣,不過,廣義貨幣(M2)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更大。若以一粒種子比喻為基礎貨幣,它可以由1萬億元「發芽」至3萬億元或10萬億元的M2均可,關鍵是信貸創造這個養份。金管局的「反周期」措施就是針對這個養份供應;面對熱錢,基礎貨幣不能不升,但M2可以被對付。2008年底到現在,基礎貨幣升了幾倍,但M2只是由6萬多億元增至8萬多億元。

聯滙機制有優化空間

(5)M2和資產市場。在貨幣供應充裕的情況下,銀行會主動增加信貸,令M2變化反映在樓價與租金方面。
(6)資產泡沫的罪魁禍首是土地供應。傳媒把資產泡沫的罪魁禍首賴在聯繫滙率的頭上,實在對聯滙有欠公平。因為樓價高企的根本問題出於樓市政策之上,如土地供應不足、儲備不足令造地困難。
(7)熱錢流入因為聯滙不脫鈎?熱錢流入牽涉各種因素,並非港元脫鈎美元就可制止。不過,筆者認同,聯滙機制有優化空間,如可透過推行存款準備金率,將流入市場的資金進行部份「急凍」,暫時阻止它流入市場並作出不良影響。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2012年10月18日 三個樓市指標呈背馳 呂梓毅

本欄早前曾利用(屋苑)樓價編制的樓市市寬指標(Market Breadth),探討當時樓價的走勢,並指出樓價中期上升浪未完【註1】,隨後樓價的走勢確節節上升。事隔兩個月後,讓我們再與讀者跟進這些樓市指標的變化,進而探討後市的走勢。

在過去兩個月來,樓價整體表現反覆上升,反映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已攀升至111.11點的歷史高位,反映樓市的升勢強勁。不過,若以分區指數角度看,暫時只有港島區樓價指數在前周(9月底)創歷史新高;其他的區份,尤其是新界西與97年高位仍有一定的距離(-8%)。

不過,從分區樓價年初至今的走勢看,新界西的表現反而最為突出,年初至今累積上升22.9%,升幅甚至跑贏港島區(同期只上升18%)和整體樓市(同期上升16.4%;【圖1】)。新界西區份屋苑有較佳表現,相信除了是炒落後外(年初至7月22日計,新界西是表現最差的區份),資金流向屋苑呎價較低的區份也有一定的關係(新界西指數成分屋苑平均呎價約5700元,是其他3個分區指數最低的)。

不過,資金熱炒至一些長期較落後的屋苑,是否意味投資者已進入「瘋狂入市」的階段?頗值得細味。

說回樓市市寬指標,從這些指標分析,目前樓市整體表現又如何呢?同樣地,為顧及部分未接觸過有關樓市市寬指標的讀者,在跟進指標變化前,讓我們再簡略介紹一下這些指標。

樓市市寬看後市走勢

研究部利用全港100個主要屋苑每周平均呎價的數據,編制了三類樓市市寬指標,分別:(1)屋苑樓價高於10周移動平均價比率── 這是統計全港100個主要屋苑樓價高於10周平均價比率;(2) 3個月平均升/跌(A/D)線── 統計100個主要屋苑樓價按周上升的數目,再減去下跌數目的3個月平均數;(3)屋苑樓價偏離52周新高/新低平均百分比── 量度主要屋苑從一年低位(高位)回升(回落)的平均百分比【註2】。

以下是這三類樓市市寬指標近月來的變化情況:

屋苑樓價高於10周移動平均價比率:目前全港100個指數成分屋苑的樓價,高於10周移動平均價的比率為83%,即現時有83個屋苑樓價高於過去10周平均呎價。比率雖然已從7月15日的58%低位顯著回升,但以往樓價升至新高時,此比率往往可升越九成或以上,即現水平未算超買【圖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中此市寬比率曾攀升至95%的高位,當時的樓價指數為102.5點,但目前指數已進一步攀升至111.11點,這比率卻回落至83%,顯示樓價續創新高,但樓價高於10周的比率卻減少12個百分點,即目前樓市升勢與這指標出現背馳。

不過,這背馳的情況未算嚴重,惟後市這比率若持續回落,令這市寬背馳狀況惡化,便要多加留意。

三個月平均升/跌(A/D)線:全港100個屋苑3個月A/D線讀數為18,即過去3個月內,屋苑樓價上升的數目較下跌的平均多18個。同樣地,自5月下旬開始,指標已呈反覆偏軟的情況,讀數由29個的高位輾轉回落至目前的18個,並且與樓價的走勢呈背馳【圖3】。換言之,雖然樓價過去數個月內急速上升,惟3個月平均A/D線卻正在下跌。

當然,正如以往的分析曾指出,在樓市上升周期中,這市寬指標往往要從高位跌穿零水平,樓價才會出現相對較深或較長的調整和鞏固。

換言之,雖然這市寬已出現背馳,但由於這指標仍處於相對偏高的位置,顯示樓價指數短期仍未必會即時出現較大調整。

分區表現方面,港島區的A/D線與樓價背馳的情況更為明顯【圖4】,此比率已從年中的12個高位,反覆減少至目前只有4個。這現象某程度也反映近半年以來,港島區樓價的升幅相對其他區溫和(只上升3%,較新界區有雙位數字的升幅明顯比下去)。

屋苑樓價偏離1年新高/新低平均百分比:目前全港100個指數成分屋苑的樓價,從1年高位回落的平均幅度為1.05%,創逾1年半以來的低水平,反映隨着樓價指數續創歷史高位,多個屋苑平均呎價亦同創年內新高,或非常接近過去1年的高位【圖5】。

至於樓價從1年低位回升平均百分比方面,比率亦反覆回升至22%,創逾1年以來的新高,顯示目前100個指數成分屋苑的呎價,由過去1年低位平均上升22%。若以分區的角度看,港島區回升的平均百分比則是最低的,只有17.4%;反之,新界西的比率則最高,達25.3%【圖6】。

這現象某程度反映,呎價較高的屋苑,從1年內低位回升的百分比,往往不及呎價較低的屋苑;這情況與大藍籌股「爆升」的力度不及細價價相若。

中期升浪仍未完結

那麼樓市短期去向,究竟是繼續攀升?還是已成強弩之末?

僅從樓市市寬角度分析,無疑屋苑樓價高於10周移動平均比率和3個月平均升/跌線,均與樓價指數呈背馳的走勢,惟現時背馳的情況並未算十分嚴重,而且A/D線也未跌穿零水平,加上樓市指標背馳的情況往往可以持續一段頗長時間才令樓價回落,故樓價中期升浪看似仍未完結。

再者,正如以往的分析曾指出,自2000年至今的樓市多個上升浪中可發現,指數成分屋苑樓價從52周新低回升平均百分比一次比一次為低(【圖5】;見下降趨勢箭咀)。

若從技術走勢的分析,在是次樓市的上升浪,這比率或有回升至約25%才見阻力(目前此比率讀數為22%)。若以現時比率及樓價指數推算,整體樓價後市或仍有3 %至6%的上升空間。換言之,僅從市寬指標角度分析,短期樓市還有續創新高的機會才會見頂。

註1:詳見2012年8月23日「樓價中期升浪未完」。

註2:具體指標編制和應用方法,以及數據來源等的介紹,可參閱2011年11月17日「探討本港樓價後市走勢」、2012年3月8日「樓市完成調整重拾升軌? 」和《投資導航》下卷第五章5.6節「另類樓市分析工具」。

分析員:呂梓毅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2012年10月16日 貸評山下:大選暗藏經濟理論戰

美國總統大選戰情白熱化,本來選情差一線的共和黨參選人羅姆尼,自第一次的電視辯論中,大勝狀態不佳的現任總統奧巴馬,使羅姆尼差不多可以起死回生,令選情出現轉機。
其實,自羅姆尼大膽起用保守的瑞安做競選夥伴,他的策略明顯是要將選舉議題從政治拉回經濟,務求重創奧巴馬的弱點。美國經濟疲弱,奧巴馬政府「窮得只有錢」,「印銀紙」早被市場宣佈無效;相反在瑞安提出的預算方案中,其大幅削減聯邦預算、全面減稅等財策,借助經濟復蘇為政策主打,以爭取選民的注意力。

債務纏身怎刺激經濟

從宏觀來看,把美國大選聚焦於美國財政問題,也可以說是Supply Side和Keynesian兩大經濟理論陣營的一次大對決!債務問題的最佳答案是經濟增長,當經濟增長時,同樣的債項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負擔。關鍵是,當債務纏身之時,政府可以如何刺激經濟增長,是一個難題。
面對這個難題,Supply Side會建議:減稅率,便可以提升生產力,刺激經濟;而且,由於經濟活動較多,減稅率不單不會減少政府的實際稅收,更會增加庫房收益,有效平衡政府預算,長遠減少債項;同時間,要減少政府開支,使政府行為不會crowd-out私人市場的活動。政治上,批評者會認為Supply Side的建議,只是為富人減稅開脫,卻減少對真正有需要人士的福利。另外,學術上,也有不少論文質疑,究竟減稅率能否真的增加政府稅收。
相反,Keynesian的方法就比較廣為人知,但來來去去卻只有靠政府帶頭花錢,希望能刺激消費和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不過,通常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就是使政府的負債更深,更會造成「大政府」,減少私人企業的生存空間。
總結來說,無論是Supply Side或是Keynesian,都不是新的事物。Supply Side的經濟在Ronald Reagan的時代大行其道,而Keynesian就是現今普遍應對金融危機的常見方法。

共和黨勝前景不明朗

如果奧巴馬勝,整體會是more of the same,維持status quo,即是說美國經濟應該會半死不活,國債問題會持續惡化。筆者認為,Keynesian的方法,很多時候是誇張了政府的「救市」政策,因為刺激措施往往只是transfer payment。
如果共和黨勝,假設真的行Supply Side這一套,那麼結果相對更不明朗(如果撤換了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變數更多)。筆者認為,起碼根據研究Reagan時代的文獻,Supply Side會傾向誇張了減稅對增加政府稅收的功效。如果減稅率不能增稅收(羅姆尼有候補的招數,是改革稅制,堵塞漏洞),而減開支又有政治上的阻撓(事實上,羅姆尼到現在,仍然不願意透露減開支的具體情況;由於他已經表明了不會減軍費,使人更懷疑他能否實際的減開支),結果是政府收入減少而開支卻仍高企,國債這個炸彈仍蓄勢待發。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2012年10月09日 貸評山下:兩電是否要賺盡9.9%?



去年,中電(002)要大幅加電費,引起社會巨大的反彈,結果只是暫時把「真正」加費的時間表押後到現在。另外,不少投資者也關注對盈利前景的影響。
中電加費,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政府已經就2015年的減排目標立法,於是中電要大幅提高使用較環保的天然氣,代替煤作為發電燃料;(二)中電過去天然氣的來源是崖城,由於合約是20年前訂立,相對較便宜,但崖城存量快盡,要用「西氣東輸」從中亞來的氣,現在的「市場價」,比之前的貴2至3倍。

政府應反省領導減排責任

成本是提高了,但問題是,誰應該去付?股東還是市民?
從股東的角度,香港是法治社會,政府已經在2008年再次和兩電重新簽訂利潤管制協議,允許香港的電力公司通過定期費率調整,每年可賺取9.9%的資產回報(ROA),並實報實銷燃料成本。成本提升,要加電費,才能賺盡9.9%的ROA作為盈利。而且,根據該協議,如果政府要改變協議,便要付一筆天文數字的「分手費」(stranded cost)作補償;加上當時政府也批准了兩電作相當的資產投資,由於盈利上限跟資產掛鈎,所以,股東的回報前景,也變相提高而且穩定。
釐定盈利上限,並不容易,但參照其他國家,比如美國受管制的電力公用事業通常獲准賺取11%的ROE(股本回報),兩電9.9%的ROA,便顯得較高(ROE和ROA的關係,這裡不贅)。
但問題是,「可賺取」的9.9%是一個上限,不是一個最低盈利。如果政府和兩電訂立的上限過高,作為持分者的市民,在電力維持穩定供應這前提下,是否能要求兩電不賺盡9.9%的上限呢?
市民不單是消費者,也是集體把這個「壟斷權」給了兩電的最終「話事人」。本來政府是代表市民,去跟兩電談判,但現在看來,市民對2008年的談判結果不表接受。
這也反映了政府一直以來,對環保減排的一些盲點。香港政府過去並沒有就增加能源效益,制定足夠的經濟誘因(所謂的demand side management);相反,只是把減排的重任,加在電力公司身上,如不達標,便將之妖魔化,卻不反省自己在領導減排的責任。

全球天然氣價格有望拉近

環保固然有成本,但是否能由市民和股東共同分擔呢?另外,筆者認同要增加使用天然氣,不過,天然氣是否就非常貴呢?
天然氣分常規及非常規,在非常規當中,近幾年,頁岩氣比較出名,也使美國天然氣市場的價格大跌,只需要2至3美元每mm Btu(中電之前的崖城氣也要6至7美元每mm Btu),使美國由能源進口國,可能轉為出口國。不過,由於運輸基建不足(主要是靠管道和液化的LNG),所以,全球天然氣價格差別十分大,亞洲是美國的8至9倍(圖)。隨着運輸基建上馬,特別是進出口的LNG站建好(最近,幾個油企聯手在阿拉斯加投資650億美元建LNG出口站),全球價格有機會拉近。或許,這會有助緩和電費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