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2013年06月25日 貸評山下:中國自爆拆息風暴

自從習李政府上台後,政府對經濟改革的決心明顯加大,希望扭轉中國經濟當前種種的致命傷,首要任務就是要控制信貸和貨幣增長。不過,在2013年上半年,內地無論是M2或是信貸增長,都比政府收緊了的指標高了不少,敲響了警鐘。

旨在教訓銀行 卻存矛盾

為表決心,政府來了一招自我引爆,由央行出手,在拆息市場上製造流動性緊縮的局面,教訓那些太過依賴影子銀行業務的銀行;過去越是依賴影子銀行的,越臨近周轉不靈的邊緣,使市場上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隔夜拆息去到極高水平,甚至比美國金融海嘯時的美國銀行間拆息更高。
單看拆息高企,於是有人說,這場拆息風暴是中國版的金融海嘯。這個當然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美國的金融海嘯是市場引爆的風波(政府極力拯救),中國的拆息風暴卻是政府有意整頓金融體系的結果。
筆者支持經濟改革轉型,不過,筆者卻擔憂改革的目標和方式在中國有根本性的矛盾。
中國影子銀行的盛行,根本的原因,是中國金融改革在過去十年停頓了;監管機構一方面提升資本需求和收緊對呆壞賬管理,一方面卻無視國企(或有關係者)水太多、中小企(或有項目、卻沒「關係」者)水緊,實際的貸款成本高漲;而且,在長期負利率的情況下,存款被通脹蠶食,等於被打了稅(或是被打了劫),於是所有存款者都要尋求出路。
在貸款和存款的供求關係下,中國影子銀行就應運而生。既然中國影子銀行是由於金融和經濟政策所帶來的市場扭曲而成,解決方法當然是一系列的金融經濟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提高存款利率,使真實利率由負變正)、發展債券和信貸市場(使中小企有多點的融資渠道)、改變國企壟斷資本市場(使資本分配多以回報為目標,而非其他「尋租」項目)等。
簡單來說,就是減少政府支配市場定價的功能,加大市場發揮其定價和資源分配的功能。

錯誤改革 恐變真正危機

可惜的是,今次拆息風暴的本質,仍然是以政府的行政手段去干預市場,而非透過根本制度的改革,從而達到打擊過度依賴影子銀行的金融機構。
中國經濟改革已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頭,明顯地,以林毅夫為首的學派(繼續以投資基建去拉動經濟增長)不再被重視,相反,改革目標是所謂的「四化同步」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筆者贊同改革目標,但是擔心改革過程當中,仍然是依賴政府干預更多,作為其改革手段,而忽視了改革的根本,是減少政府過去干預所造成的市場扭曲,而釋放市場的競爭力;否則,尋租效應只會持續,造成揠苗助長,甚至會兩頭不到岸,既不能激發市場力量,投資建基力度又不足,可能使經濟陷入真正的危機。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2013年06月18日 貸評山下:德國內憂外患 歐豬有難

回顧過去幾年,歐洲債務危機應爆而未爆,歐元區似散還未散,全靠去年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誓言會不惜一切捍衞歐元。他為救出事的歐元區國家,推出「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即無限買債計劃,雖然OMT對於歐債危機「降火」有所功勞,但卻惹來官非。

下季大選 隨時變天

近期德國憲法法院決定舉行聽證會,宣佈審理德國參與OMT是否有違憲,市場預計結果最快在9月公佈。筆者認為,今次OMT法律風波只是序幕,無論法院會不會判OMT違憲,此舉已進一步凸顯歐洲央行跟德國(起碼是其中的部份勢力,包括德國央行)的分歧,加上德國在9月份將舉行大選,可見下半年全球焦點將緊貼德國政治局勢及整個歐元區。
筆者認為,今年下半年全球的經濟焦點,除了是熱炒了一陣子的美國退市時間表和中國經濟放緩外,就是德國大選對歐洲局勢帶來的影響。雖然現任總理默克爾和其所屬的政黨在近兩年的民調中,漸漸拉大了優勢,但是正所謂「政治一天都厭長」,不排除對手能在最後一刻組成聯盟反撲。而且,就算默克爾能順利贏得大選,在選舉過程中,反對德國太投入拯救歐洲的聲音必會越來越大。剛發生的Cyprus銀行危機就是一個例子(歐洲政府不再包底,私人投資者和存戶也蒙受損失),也是一個警號,未來歐洲出現危機時,德國的態度可能比2010年時候強硬。因此,現時德國政治局勢內憂外患,其發展亦勢必將會影響未來歐元區命運。
眾所周知,歐洲穩定機制(ESM)除可購入國債,協助遏止高企的債息,亦可貸款給歐元區國家,救助財困的銀行,此舉造就歐元區國家可以交叉持有對方國債。
但除了這個機制以外,歐洲各國相互之間的持債卻減少了。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決定,如果我們是德國的金融機構或是投資者,在過去幾年的時間內,當然會逐步減持「歐豬五國」的國債和企業債。
在這個情況下,過去一年,歐豬國債的息率卻不升反跌(需求少應該會使債息上升),其中的因素,除了是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口頭OMT, ESM等),更重要的是,歐豬金融機構增持了自己國家的國債。

歐國互救慾望大減

原因很簡單,歐豬金融機構都明白,「有國才有家」,如果國債違約,自己的銀行都不會再存在。於是,結果是「歐豬日本化」,國債主要由自己的國民持有。
對此,好處是如果歐豬國民持有自己的國債,由於同坐一條船關係,故他們不會對外拋售國債,有助其債息波動性傾向平穩。
但筆者憂慮,此舉負面後果是歐元區「散」的風險將逐漸加大。當歐元區國家不再交叉持有對方國債,各國互相拯救對方的慾望自然會減低。尤其是,德國政局正處於多事之秋,將直接影響歐豬各國的穩定性。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2013年06月11日 貸評山下: 英國救市點解輸蝕

英倫銀行行長金默文(Mervyn King)即將退休,有傳媒認為他在任內未有做好防止危機爆發工作,英國《衛報》更將他評為25個導致金融海嘯的元凶之一。
筆者認為,08年金融海嘯百年難得一遇,源頭是美國樓市泡沫爆破(英國的樓市,像香港的樓市一樣,2008年後期有短暫的回落,但是2009年迅速反彈,和美國的樓市情況完全不同),後遺症更延至今日,可見當年英倫行長換上另一人,英國經濟能否迅速復蘇亦無人知曉。

救銀行寧走中間路線

金融海嘯的爆發源頭是美國,英國亦是被拖累者之一,現在外界過分譴責金默文並不公平。由於金默文在拯救銀行上走中間路線,他不想跟從歐洲及美國,透過大規模QE(量寬)救市。面對歐美財金官員的「傾情演出」兼「重藥政策」,比較之下,金默文的保守救市招數,在整體形勢上明顯輸蝕,令市場覺得他冇料到。
其實,歐洲積極的貨幣政策,也是在意大利籍的德拉吉(Draghi)上台之後才顯得非常積極,使歐央行和德國在貨幣政策的分歧越見明顯。以前說過,1920代德國的惡性通脹是德國的「童年陰影」。英國對印錢救市的態度,說是在美國和德國之間,沒有美國積極,但比德國開放。可惜的是,英國保守黨上台之後,進行了緊縮的財政政策(這也是金默文支持的),整體經濟競爭力也不及德國,致使英國這幾年的經濟一直擺脫不了衰退陰影。
QE是大量印錢再大量使錢,資金流動性才會出現於實體經濟。可是金融海嘯爆發,對英國經濟已經造成嚴重打擊,金默文認為經濟將要面對緩慢的復蘇過程,故此他不想增加英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反而在必要時候要對英國財政政策進行調整。
有人認為,金默文不肯「放水」拯救銀行,甚至讓Northern Rock(北岩銀行)倒閉,是因為他與銀行積怨甚深。筆者認為,金默文是不希望政府因為救市而造成史上最嚴重的道德風險。事實上,不少銀行亦了解,一旦他們的經營遭遇困難,政府便會出手相救。因此金默文深明此舉治標不治本,銀行並不會獲得教訓,相反會在脫離財政危機後,繼續高風險投資去搵錢,最終令金融風暴歷史不斷重演。

當地金融業腹背受敵

因此,金默文也是決定走中間路線,救市前提並非「放水」,而是呼籲銀行將高風險的投資銀行部門分拆,並重新考慮金融系統架構,從提高監管金融機構的風險角度入手,由根源去解決問題,而非透過QE為經濟暫時止痛。
問題是,比美國更嚴謹的銀行監管,尤其是提高資本要求,使銀行信貸減少,抵銷了QE的成效。英國的廣義貨幣M4,由2009年3月底到2013年4月底,萎縮了19.4%!而且,英國的金融業可以說是腹背受敵,歐洲的監管要求又變相鼓勵歐洲的金融業從英國撤回歐洲大陸。
加大放水,或是減少金融和銀行業的監管,相信是未來新任行長Mark Carney的難題!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2013年06月04日 貸評山下: 中國模式 炸彈處處

近期中國與歐盟的貿易摩擦日漸升溫,中歐之間的貿易戰如箭在弦。筆者認為,其中導火線源於中國在產業政策及信貸擴張上出了問題,也給喜歡所謂「炒國策股」的投資者一個教訓。

光伏產能過剩 中歐添矛盾

今次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實行「反傾銷」措施(雖然歐盟的27個成員國中,大部份已經表示反對,包括德國),之後更對內地進口的太陽能面板徵收平均高達47%的關稅(暫時性),又宣佈會對內地無線通訊設備商展開調查。筆者認為,此事件反映中歐關係和彼此經濟力量方面之較勁。
當然,德國和中國站在同一陣線,除其他政治經濟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德國和中國的經濟皆以出口主導,而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也不算大。
雖然這次歐洲「反傾銷」的主將是德國企業SolarWorld,但其實不少其他上游和下游的歐洲企業,也是依賴中國光伏產品為生,是現行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中國的盟友。
但筆者認為,這次事件更暴露了中國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如產業政策的施行。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把光伏行業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此前提下,中央提出扶持政策如補貼優惠十分正常。
然而,針無兩頭利,利好方面是令內地不少龍頭光伏企業能夠輕鬆獲得銀行貸款,有助企業持續發展;壞處則是銀行因企業大量舉債而引發信貸擴張問題。
另外,內地有不少光伏企業為求「做大做強」,不斷向外舉債擴張產能,最終在債務壓力及資金成本拉扯下,造成資金鏈緊張,甚至面臨「爆煲」後果,其中無錫尚德破產就是例子。這也是對喜歡「炒國策股」的投資者一個當頭棒喝,符合國策的行業和企業,當然有不少優勢,但不一定是sure win。

企業不停舉債 資金鏈緊張

正如筆者之前的文章提到的,「水多」不一定會使股市升,因為「水」(融資)不等於盈利,企業容易將融資變為過份投資,以國策而非市場主導,最後不一定有好結果。
事實上,中國「過份」支持光伏行業發展,最終爆發產能過剩,可以說是自作自受。細看數據,單就2012年來說,太陽板的供應大於市場需求整整一倍,「中國製造」的供應佔三分之二,而七成的需求源自由歐洲。光伏產品為了散貨,只好跌價出售,這無疑是蝕本之舉。從2008到2012年,太陽板的價格大跌多於七成。另外,去年中國出口光伏產品往歐盟的市場份額約為六成以上,若今次歐盟堅決實行制裁,此舉即在內地光伏行業的傷口上灑鹽。
總結一句,2008年以前,太陽板的全球主要產地是歐洲,中國一聲令下,就大幅超越了歐洲,使產能過剩的問題「出口」至全球,反映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