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2013年09月24日 貸評山下: 資金流刺中金融要害

美國暫緩退市,但不少人都想知道,如果收水再次啟動,對香港經濟有甚麼影響?筆者認為,這要視乎收水規模與力度,環球資金流動性有所改變當然是必會發生的事,但錢如何動則是一個大問號。
資金的進出,對香港資產和投資市場影響非常大。尤其在聯匯制度下,香港幾乎完全沒有貨幣政策,不能應對資金進出所帶來的貨幣供應增減;因此,本港金融的「Achilles' heel」(要害),不在於市民、金融機構或企業的過度借貸,而是資金流。資金流決定了香港金融的槓桿程度,有幾個簡單的數據可參考。

銀行資產激增 推高樓價

根據金管局的數據,本港銀行的總資產,由2008年底的10.8萬億元,激增到現在約15.4萬億元,增幅逾四成,平均每年增8.4%。單單是銀行資產膨脹,已是解釋香港樓市在同時段內翻一番的有力原因。
銀行主要的資產是信貸,而信貸和貨幣增長是一體兩面的;在信貸增長的拉動下,同一時段內,本港廣義貨幣(M2、M3)的年均增長率約為9%,五年累計增幅也是差不多50%(都是由6.3萬億元,大幅增加到9.4萬億元),和信貸增長的幅度不相伯仲。相對來說,同期香港的GDP和通脹的增幅,都遠不及信貸和貨幣的增速,結果當然是導致資產市場過熱。
3萬億元的M2、M3增加,和5萬億元的銀行資產膨脹,和熱錢流入關係密不可分。熱錢流入會直接反映於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 MB)的增加,或銀行淨外幣資產(Net Foreign Asset, NFA)的增加之中。打個譬喻,熱錢流入,增加MB,等於是下了種子;再由銀行體系的信貸系統(所謂的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擴大M2、M3,有如種子生長、開花結果。熱錢流入,從而創造廣義貨幣,是有倍數和槓桿效應的。
在同一時段,MB由5,000億元增至1.2萬億元,透過增發外匯基金票據(總數達7,500億元),把銀行結餘維持在1,600億元左右。在2009年內,MB增長7,000億元;流入的原因,可以是因為美國QE(量化寬鬆),但之後的QE2、OT、QE無限,都未見同樣規模的流入。

持續走資 或較美早加息

因此,流出的時間可以是tapering,可以是真正exit的時候,也可以是無人能預測的時間。流出的數量,可以是現在坊間所引用的1,000億元,也可以是流進來的7,000億元全數(這數還沒有包括NFA,金管局的交收以外流進來的資金,此處不贅)。重點是,無論流出的時間和數量是多少,其效果也是以倍數計算,也對金融經濟有「去槓桿」的效果;頭1,000億元的流出,或者可以視而不見,但之後的資金流出,影響就非同小可。
資金流出的觸發點,也不一定是美國收水、加息等。筆者預期,就算美國tapering後,會有一段長時間不加息;但資金也可能因為美國市況終於稍為穩定而撤回。對樓市而言,持續走資會使香港先於美國加息,令貨幣和信貸萎縮,值得留意。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2013年09月22日 趣BLOGBLOG: 錢多人唔儍 iPhone押輸了

新iPhone開售,灰色及銀色5s炒高逾千元,屬預期之內,香檳金5s就炒高4,000元,也正中強國錢多人儍的無奈。蘋果(Apple)今次首次將中國列入新iPhone首批出售地區,更刻意加入強國人最鍾意的金色,觀乎首批反應,蘋果押中了,也押輸了。
股榮記得去年底曾統計,iPhone及Android在《蘋果日報》手機Apps點擊率比例是六四之比,即每100次hit rate,iPhone佔60次,Android機只有40次。及至今年9月,比例已逆轉至35比65,iPhone輸晒。
外界對新iPhone充滿憧憬,希望5s能吸引舊果迷換機,5c則搶回轉投Android陣營的用戶。可惜,以創新為宗旨的蘋果,竟然輸怕了,新iPhone5s沒有驚喜、5c硬膠版超貴,以為中國13億人口,總有部份屬錢多人儍,可以「大到不會輸」。
十個首批開售地區中,以齋機官方價計,美國、加拿大及香港最平。其他地區由於有銷售或增值稅關係,價格貴10%至40%,這亦解釋香港成為全球水貨集散地,炒價高約一成的原因。

中央高調打貪

統計首批開售地區的蘋果官網,所有型號仍接受預定,與昔日一出即暫停預售相距甚遠,香港唯獨香檳金5s賣斷市,其他5s或5c,想買幾多有幾多。
5s市場炒風預料只是短暫,但5c已經炒燶,中國最平16GB都折算5,600港元,口口聲打中低端市場,似乎不切實際。國產手機相繼抬頭,小米、華為等成為年輕一族追捧,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產手機銷量逾億部,飆升逾倍。蘋果低不成、高不就,沒有創新意念、悶到玩顏色,情況一如昔日的iPod般走下坡。
中國市場「大到不能倒」,是外資近年赴華覓金的首選地點。蘋果的如意算盤,即使歐美市場反應一般,但睇準內地人中產崛起、鍾情iPhone的虛榮心,仍可爭取不俗的成績。換作兩年前,蘋果仍有勝算,可是自習總高調打貪,官場送iPhone已絕迹,浮誇的金色5s肯定成為炫富敗家品。中國人愛炫富,但現實是低調才有命享。
國情決定一切,蘋果打這張牌,押對了性格,卻押錯了時機。現時中國蘋果官網,金色5s仍有得訂,可見中國人錢多,但卻非個個都係儍仔。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2013年09月17日 貸評山下: 緣何香港突然不夠地

最近,應否騰出部份郊野公園來建屋,成為坊間議論的焦點。這個議題是牽動情緒的,持「郊野公園一呎都不能少」的一派,先會質疑香港現有的土地供應是否真的不夠,認為政府不應變成「盲搶地」,然後會說,就算真的不夠,為甚麼不為移民設限,又或者先用預留給丁屋的地,和其他權貴的用地,例如會所(包括私人哥爾夫球用地)等。

07年估算 可用至2030

坦白說,筆者認為這些建議,都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事實上,現有的土地分配,某程度上反映殖民時代以來既得利益的勢力分配;舉個簡單例子,要清楚明白新界的丁屋問題,並不能單從歷史書去找,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新界的現在村屋發展,很難明白當中丁權、丁地、村界、鄉村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
不過,更使筆者感興趣的是,為甚麼香港會「突然」之間不夠地?既然「造地」需時,對於大概的住屋需要,難道政府不是一早心裡有數嗎?
新政府上場之後一年多後,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長策會)公佈諮詢文件,主要集中研究香港長遠的住屋需求,認為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為47萬伙(是預算的44萬到50萬的中間數),公私營房屋為6:4;即每年建4.7萬個單位,公營2.82萬個,私營1.88萬個。
政府要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方法來去只得幾個,例如填海造地、發展新市鎮及重建舊區。很多人擔心47萬這個數是低估了,但筆者更擔心政府能否在現有情況下,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去滿足這些需求。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個政府對香港住房的研究。早在2001年開始,政府已推出了名為「香港2030」的諮詢文件(在2007年最後定稿),這文件推算了香港由2003至2030年間,對房屋的供應和需求。當中有幾點是值得溫故知新的。
第一,當時對住屋需求的估算,到2030年,累計要多92萬間房屋,平均每年3.4萬,前期少一點,後期多一點。這個數字雖然比新的數字低,但當時候沒有包括內地投資者和現在catch-up(停建多年後,要追回落後)的問題。需求推算不是rocket-science,而是educated guess,一早都知道。

長遠規劃 豈能朝令夕改

第二,根據以上數字,當時認為大概需要的土地(到2030年)是1,200至2,000公頃。最有趣的是,文件提到,只要用到將軍澳、東涌、啟德等已知用地,已經足夠使用到2030年!那麼由2007年到現在,到底有甚麼改變?更有趣的是,當時的「附件三」說明,郊野公園是在「止步」名單以內。
世上沒有完美的規劃,但香港的問題,是否規劃之後執行不力呢?如果由2003年到現在,是按規劃進行,那麼東涌會是住了幾十萬人而非現今的8萬人,而啟德也是幾十萬人,而非現今估計的9萬人(尤其是該地已乾曬了這麼多年)。筆者認為,今次的土地供應問題,是一個對香港管治很大的教訓,尤其要留意如何使長遠的規劃,不會在不同政府上台後,朝令夕改。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2013年09月15日 趣BlogBlog: 好戲非好股 信Cool魔好蝕

電視劇集《衝上雲霄2》做完,熱潮延續至股市,蕭定一旗下中國3D數碼(8078)大鑼大鼓簽約Cool魔(張智霖),計劃拍《衝2》電影版。3D數碼上周二及周三累升近三倍,但周四及周五各跌兩成,高位追貨散戶恐怕已經損手。
如果要數坊間最「戇居」板塊,電影股一定有份,統計過去數年,電影股吹得幾大、賣得幾好,到頭來業績竟然見紅,股價越跌越有。

《西遊》13億票房 比高僅賺1,300萬

3D數碼過去兩年都有賣座電影,沒有超級巨星坐陣、低成本製作下,《3D肉蒲團》票房逾4,000萬、《一路向西》都有近2,000萬,但公司竟連續兩年蝕錢。2011年股價跌九成後,去年再跌84%,無論票房如何賣座,股價無半點利好,反而期間進行過合股、配股及派紅股,股東權益被大幅攤薄,今次搵Cool魔救亡,還是那句,信者失救。
電影股近年淪為財技股,甚至星爺旗下的比高集團,股價升跌多圍繞星爺開戲消息。如2011年自願發通告,指會開拍《西遊記》;去年11月更發佈一則題為「《西遊.降魔篇》首次電影發佈會」嘅通告,內容99%形容新戲點勁,最後包一句「預計為本集團在電影娛樂業務方面帶來收入」,當時股價短暫有刺激,但及後腳軟無力。
西遊今年春節上演,連中國在內票房勁收13億元,但比高截至今年3月底純利只有1,300萬。雖則說電影票房要與其他人分賬,但如此落差,更進一步印證電影股好睇唔好食的真實情況。
套用在股市,投資電影股恍如愛上Cool魔一樣,刺激即興卻無從掌握,主動權落在莊家手中,想點玩點炒由佢決定。愛上他,高低起伏的心情,與股價走勢毫無異樣,都是一開始超Hyper,然後由高處墮下,股價喪插,感覺恍如被人「𡁻完鬆」。成功的投資者,多鍾情Sam哥概念股,穩定而保守,但卻注定沉悶而孤獨的。
電影股往績差,暫時未見到一個成功的個案,要掌握到低買高沽,難度十級,賺到錢只能說你運氣好。青春可以好戇居,因為你有本錢輸得起,但買股票「戇居」,隨時輸死你。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2013年09月10日 貸評山下: 上海自貿區謀闖新天

筆者認為,快將正式啟動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有機會是一個「game changer」。
1979年,中國成立「深圳特區」,標誌着經濟改革的開端。2013年,中國在國進民退及人口紅利即將「食完」的雙重壓力下,內地政府決定於10月初推行上海自貿區,試驗區範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另外,上海嘉定區打造「上海金融谷」,首階段投資額31.1億元人民幣,預計將來產業值逾100億元,創造逾1.5萬個職位。

試驗成功 可大量複製

事實擺在眼前,中國經濟已走到樽頸位置,要自救就必須尋找突破點。筆者相信,總理李克強亦深明此道,故此決心建立上海自貿區,以「開放」倒逼「改革」,前者吸引外資「走進來」,後者推動內地金融機構「走出去」,讓市場競爭更為自由化、環球化。

港旅遊物流業 有壓力

猶記得以前鄧小平講過「中國需要的不止一個香港」,其意思即是,中國需要多個「經濟自由港(區)」,可見今次改革的意義並不低於當年深圳等特區、上海浦東等新區的成立。再者,若上海自貿區試驗改革成功,其經驗可複製至內地其他地區,反映其建設性將為全國經濟改革帶來示範性效應,進一步和世界自由經濟接軌,對於中國爭取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然而,成功而有效的改革需深思熟慮,所以上海自貿區「如何改」和「改甚麼」都是重點;同時,改革一定影響既得利益者的壟斷地位,例如銀行、國企、監管機構等。從國家層面看,今次改革勢將困難重重、刀光劍影。
另外,有市場人士擔心,未來上海自貿區會否取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筆者認為,上海自貿區本身擁有綜合保稅區基礎,相信經過內地政府「用心扶植」後,其金融、貿易、服務、稅務、物流、投資管理等自由化趨勢必提高,屆時資金可以自由出入,有助吸引外資,也會成為內地資金、旅客的落腳點。相對於「特區中的特區」的前海,上海自貿區的規格更高,也更「特」,暫時傳出來的政策放寬,涵蓋的行業和自由度都是前所未見;而且,上海自貿區本身已是一個成熟的製造業出口保稅區,有一定的物流和實體經濟基礎,有利金融發展依托在貿易上有機成長,比前海「無中生有」的經濟建設不可同日而語。
此發展對香港傳統的支柱產業,如旅遊、物流和金融業,都會帶來不可忽視的競爭。香港唯有「執生」,除了強化本身競爭力(如法治和資訊自由),當然亦可投身當中,與外資齊齊往上海「掘金」;舉個例說,港交所(388)持有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便可以較快建立期貨交割的倉庫。不過,執行細節還有待落實(例如資本賬會否大幅開放),這會是最終的關鍵。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2013年09月08日 趣BLOGBLOG: 狼來了 悲劇即將上演

剎那間,全城瀰漫着樓市悲歌,先有大好友陸東唱衰樓價,預警兩年跌五成;然後《經濟學人》警告香港樓價泡沫指數冠全球,再來豪宅地皮大減價、名人要錢唔要樓。這些消息或算震撼,但教人吃驚的,是市民已經對此類消息感到麻木,情況一如「狼來了」的農民,被牧童耍了一次又一次,習以為常,一笑置之,「你呃我唔到」的心態,或令即將上演的樓市調整,添上悲劇色彩。
老實講,在市場主導及供求穩定下,樓市升跌只不過跟隨經濟周期上落,可惜三屆特首人為干預下,八萬五政策遇上金融風暴,衍生無數負資產;上屆政府停建居屋靠攏發展商,造就今日公營房屋劇減,造成私樓價不斷搶高。今屆政府想亡羊補牢,港人港地已經變質,白居二政策好心做壞事,6月多宗盲搶樓成交,居屋貴過私樓,承造九成按揭,已經淪為負資產。
中原樓價指數自1994年有紀錄以來,曾經歷三次較明顯調整。94年美國步入加息周期,港樓價年半跌近三成;97、98年金融風暴,樓價一年間跌55%;08年金融海嘯最幸運,半年跌23%後極速反彈。97年跌浪延至03年沙士結束,箇中原因是老董在首份施政報告制訂的八萬五建屋宏圖,2000年後,首批八萬五時期興建的單位推出市面,當年就有85,710個單位落成,注定樓市無運行。
經濟以至息口周期,數年逆轉,在自由市場機制自我調控下,縱然上升,去到難以負擔的程度,樓價升勢也會告一段落,即使調整,也是短暫及可控的。政府近年連番落藥,甚至高官連番出口術,樓價不跌反升(見表),往後的各種預警,只會令人以為危言聳聽、亂發噏風。

政府關逃生門 隨時人踩人

2011年至今,財爺以至金管局總裁久不久就出來潑冷水,指樓市泡沫風險不輕、市民收入與樓市脫節等,真係聽得多都識背。一邊唱衰,但樓價一直攀升,話退市有風險,卻等到花兒也謝了。第一次講可能有警惕作用,但一而再再而三,只令市民對警告產生免疫。
退市唔驚、加息亦不足懼,最怕政府好心做壞事,可以預期一段長時間,樓價會隨息率以及失業率回升而下跌,但兩屆政府以徵稅打壓炒家以至外地買家,變相為賣家走貨關上逃生門。可以想像,當揸重貨的人見勢色不對,縱然要付SSD等印花稅,亦只好硬食焗走,人踩人下,跌勢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94年連續加息7次,利率由3厘倍增至6厘。當大部份人以至政府,希望樓價跌一、兩成,這個願望肯定會落空,股榮今次信陸東,估樓市跌到你唔信。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2013年09月03日 貸評山下: 封刀事件 凸顯醫療危機

近期中大醫學院心臟科教授余卓文被封刀事件,令公立醫院監管、人手不足、山頭主義,甚至是爭奪有限的科研資源等問題浮現。傳媒喜歡把事件的「恩怨情仇」放大,滿足廣大讀者的八卦心態,可以追看真人現實版、以醫療為背景的《金枝慾孽》。

公私營醫療雙輸局面

不過,筆者認為當中的社會利益,是香港的醫療制度面臨崩潰,但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攔而裹足不前,使人手不足和資源錯配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最壞的結果是,香港名列前茅的公營醫療系統,進一步受內憂外患困擾,在資源不足和人手流失的情況下,嚴重打擊對基層和基礎醫療的質素。另一方面,由於基層保障不夠,使反對富貴私人醫療產業的聲音日益擴大,造成公營和私營醫療都成為一個雙輸的局面。
須知道,在金融世界裏出現資源錯配,可以阻礙經濟有利發展,甚至造成金融危機。若從本港醫療制度去看,公營市場與私營市場(包括私人執業醫生),一直以來的確是有效的機制。
世上沒有完美的醫療系統,筆者「有幸」在歐美留學和工作的日子中,都「享用」過歐美醫療系統,各有長短:美國以私營制度為主,導致醫療保險moral hazard問題嚴重,醫療通脹非常厲害,甚至最終會拖累整個國家的經濟。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以公營為主,但相對的效率和競爭力較弱。香港的「公私營合作」,本來是可以取兩者之長,互補不足;但時而世易,香港現有的制度不能不改革。
據「香港黃金五十」第四份研究報告指出,香港老年人口(即65歲或以上)預期將於2029年前,增加一倍至逾200萬人(即每年增加4%);人口增長在2039年,將增加190萬至890萬。
另一邊廂,本港有5,000名屬嬰兒潮的醫生(或現時共12,800名醫生人手的40%),卻將於未來20年退休。此情況將引致醫療人手短缺,由09年的4%,增至2019年的25%、2029年的45%,以及2039年的47%。

速增醫科生 引入外援

我們都知道麵粉貴,麵包自然貴;人均居住面積少,樓價高之根本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同樣地,醫療成本急劇上漲的原因,也是醫療體系的軟件硬件供應不足,尤其是醫療人手和醫生的人數。從以上數據可見,當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人口不斷增加,本港醫療需求必定大增。可是,醫療市場卻面臨醫生及護士人手停滯不前情況。若兩者供求出現不平衡,加上資源欠缺,此舉隨時可令本港醫療體系因負擔加劇而崩潰。
因為整體人口市場對醫療需求甚大,令市民願意花費更多金錢去獲取醫療服務,帶動醫生離開公營醫院,轉至私營醫療市場「搵真銀」,此實屬自然分配現象。
不過,如要解決「麵粉不足」的問題,必須急切大幅增加醫學院收生名額、引入海外合資格醫生以應付專科醫生短缺、主動幫助私營市場執業醫生返回公營市場,以及增強社區的基層醫療等。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2013年09月01日 趣BLOGBLOG:摩廈詛咒 中國起得高冧得快

上個月中國建築界有兩項紀錄,樓高632米、全球第二高的上海中心大廈完成封頂,預計明年竣工啟用。更令人驚訝的,是湖南長沙竟建造838米高天空城市,兩座國金二期的高度,超越現時全球最高的杜拜哈里發塔10米,但開工四日,就因為沒有完成審批手續被叫停。

平均每五日有一座落成

所謂摩天大廈,據國際標準是樓高152米或以上。據統計,中國摩廈數量總數已超過350座,而全球興建中的摩廈,87%位於中國。五年後,中國摩廈超過800座,是現時美國的四倍,今後十年,中國平均五日就有一座摩廈落成,其中八成建在內陸地區。
中國各市爭建摩廈,說穿了,就是領導食飽冇嘢做、虛榮心作祟、以及沒有自信的表現,多項大白象工程,勢令強國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摩廈有出名的「勞倫斯魔咒」,99年經濟學家勞倫斯提出摩天大樓指數,認為摩廈的興建通常都是經濟衰退到來的先兆。中國今年經濟勢要保七,但股市疲不能興,相比美國GDP只有約2%升幅,但股市連環破頂,中國數據水份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高處不勝寒,形容現時的中國應切合不過。興建中摩廈的資金,大部份來自地方國有資本,上海、北京以至深圳起摩廈還可勉強接受,但遠至內陸的武漢、長沙甚至二三線城市的青島及珠江,起嚟托咩?2004年蘇州最高的瀑布大樓封頂,但接近十年的今日,已變成爛尾樓,阿爺買番業權,最終還是人民找數。
不斷建高廈、基建,累積逾十萬億的地方債,成為中國揮之不去的噩夢。審計署去年調查36個地方政府,部份地方債近千億元,相當於美國底特律要破產的負債金額,未來日子,恐怕有更多城市,淪為中國版「底特律」。
阿爺會否坐以待斃呢?當然不會,近月國務院已籌備中國雷曼式迷債,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當局聲稱會以「優質」信貸款產打包成證券。人類總是犯下重複的錯,想當年,房利美、房貸美以至雷曼等,口口聲聲AAA評級的資產穩如泰山,殊不知原來是毒資產。美國次按事件,中國佬避得到,揞住半邊嘴笑。今時今日,累積大批「良好資產」的中國銀行,恐怕重蹈覆轍。
一個人踩上高蹺,不代表他長高;一個城市建摩天大樓,亦不代表這個城市繁榮與百姓幸福。摩廈越高,表面上風光,但內裏卻虛浮浮,股榮擔心,中國摩廈未來會成為「強國人」跳樓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