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2013年12月30日 貸評山下: 港府財政亮黃燈 怎解決?

財政司司長在他的網誌中,談到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透露在明年2月公佈預算案的同時,會一併交代長遠財政計劃小組報告。他沒有透露報告的詳情,不過其中一句實在可圈可點:「終有一天,我們需要動用財政儲備去支持公共開支,而儲備亦總有用完的一天,政府到時必須增加收入,例如增加稅收或發債。」
一般人覺得香港庫房水浸,哪有可能會用盡儲備,認為財爺可能只是危言聳聽,為財政預算案做期望管理。

開支增幅快 須開源節流

不過,其實條數是很容易計,在此引用雷鼎鳴教授前幾天的文章:「從97年至今,香港的名義GDP預計上升了56.7%,政府收入上升幅度是54.7%,與GDP的上升相若。但政府開支則增加126.4%,按這些數字計算,開支的增幅比起GDP或政府收入平均每年高出1.925%……以此種情況,幾年內香港便會出現結構性赤字……用excel為助,可輕易算出到了2030年左右,香港的財政儲備便會全部用光。到時的財赤會大約等於GDP的8.3%……至於因歷年財赤所累積的欠債,到了2042年更會高達GDP的171%」(《香港政府將來會欠下多少巨債?》雷鼎鳴)
這個推論是假設香港政府的開支,會像過去15年一樣,其增幅比收入快。以目前社會的情況來看,這個假設應該成立(基於人口老化、貧富懸殊加劇、醫療通脹等)。香港政府的財政是亮了黃燈。
解決方法當然只有開源節流:不是要減開支,只起碼減開支的增幅;開源的難度同樣大,因為稅收和經濟增長關聯性高,如果大幅加稅,可能適得其反,影響經濟,從而影響稅收。
正正由於長遠財政的隱憂,筆者反對當前一些要求全面減稅(如利得稅)的建議。不過筆者認為,針對中小企的稅務優惠是必要的。香港透過聯匯制度引入美國貨幣政策,同時由受到流入新興市場資金的追捧,導致資產泡沫,使實體經濟更難運作、中小企的生存空間減少、收入中位數的增長追不上物價通脹,不少人努力工作的經濟誘因減少,最後拉低香港整體的競爭力,也使經濟資源和勢力日趨集中。

改革利得稅 提升競爭力

與其像過去小修小補的有限度減免,不如作一個有系統的安排:比方說,對應課稅利潤的首1,000萬元(或以下),把稅率降到13%;同時間把利得稅標準稅率由16.5%增加到17%。這樣把利得稅簡單分成「兩個階梯」,可以達到幾個效果:
(1)利得稅變得累進化(progressive)。有說單一稅率比較公平,賺多賺少也按同樣比例,多交一點稅款。但按一般累進的原則(例如個人入息稅就是累進),賺錢更多就應該更有能力和承擔,稅率也應該更高。
(2)一方面可以擴闊九萬間中小企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又保持香港稅制的競爭力(就算微升至17%,也仍然是全球最低稅率之一)。
(3)一加一減後,雖然幅度不同,但由於基數相差太大,所以對庫房收益影響不大。
(4)只是多了一個階梯,不會使稅制太過複雜,甚至比每年的小修小補更簡單清楚。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2013年12月24日 貸評山下: 自貿區未成熟 港升呢要快

最新消息指,上海自貿區將於三個月內落實金融支持政策,若果屬實,它對本港有何威脅呢?筆者認為,內地政府落實金融創新乃事在必行,未來在資本賬、利率及匯率方面將逐步放寬管制,誓要為金融市場開闢新路向。

爭取更多人民幣業務

若然上海自貿區試驗成功,把經驗複製至內地各省市,屆時本港將腹背受敵。然而,上海自貿區仍沒有具操作性的金融政策及細節出台,暫時仍處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階段,所以危機尚未來到。本港應該把握這個空檔期,向「阿爺」爭取更多人民幣業務,為未來直接與上海自貿區競爭人民幣業務「打底」。
本港目前有7,000億元人民幣存款,但銀行只能處理貿易結算,人民幣債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等額度有限,未能做到「轉動」作用,引致「抽水」與「畀水」之間的流動性不足。
就此,本港應該向「阿爺」申請把人民幣業務的「量」增加,同時放寬人民幣資金回流內地的機制,只有中港兩地之間做到「錢如輪轉」,本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才有望搞活,如爭取增加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額度等等,從而提升優勢。
不過,一般人忽略了一點,就是所謂的人民幣離岸資金池的流動性(liquidity),並非單單指到資金池的「量」而已(volume),更重要的是資金短期融資的難度(availability of short term funding)。
如果金融機構沒有信心能靈活地拆借短期人民幣作融資需求,將會阻礙金融機構繼續擴大參與離岸市場的力度。

上海金融定位存矛盾

因此,在上月公佈的幾份金融發展局的報告,便提出幾個建議,希望能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包括容許離岸的金融機構,能適時參與內地金融機構間人民幣短期的拆借市場(interbank market)和回購市場(repo market)。筆者認為,由於這些操作都是短期性的,對資本賬的衝擊有限,卻對離岸市場的建立,大有裨益,值得考慮。
話說回頭,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定位,其實亦存在矛盾:是一個更開放的「在岸」中心,還是一個更多資本賬相關的政策優惠的「離岸」中心呢?有評論者就模稜兩可稱之為「在岸的離岸中心」。
從資本賬的角度來說,上海自貿區採取的是「一線(國界線)徹底開放,二線(和內地其他地方)高效管制」策略(口號);但其實香港已經早已是「一線」徹底開放,關鍵是「二線」的「高效管制」的鬆緊。
香港的優勢在於「一線」一直在開放,離岸資金一直可以自由進出;上海則要慢慢打開,和建立相關基礎設施。不過上海的優勢是,在此之前,二線本不存在,所謂「高效管制」下,仍然會比一般的資本賬更為寬鬆。
香港要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爭取任何上海自貿區「二線」容許的資本進出,都能應用於香港,保持資本賬政策上相同的最優惠待遇。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2013年12月22日 趣BlogBlog: 買超級抽水股 儍的嗎?

如果說2007年是恒指的大牛市,今年可算是細價股的超級牛市,尤其是下半年,相當有牛三的特徵,成交大、升幅勁兼時間長,越是覺得唔合理要回吐,就偏偏再升幾倍給你睇。股榮統計今年至今,接近180隻股份(約佔港股總數目12%)升幅超過一倍以上,當中市值20億元以下的佔八成。

中農大折讓供股 散戶唔受

細價股勁升,原因有很多,但總覺得這個狂歡派對,似乎即將落幕,尤其是上周一則中國農產品(149)通告,宣佈股份先40合1,然後1供15,再送1紅股,更覺得股票為了抽水,其實可以去到相當盡。
公司先合股,後供股,以往司空見慣,但昔日多是仙股的伎倆,毫子股並不常見。仙股需要最少合併成為毫子股,才能集資或收購合併,亦因這樣做才能出現供股價折讓大,令小股東處於供又死、唔供又死的不利的情況。
中農簡單複雜化,今次供股價0.465元(合股後),較宣佈前股價4.52元(合股後)有九成折讓。
這次超級大逼供,是我印象之中,最狠最盡的一鑊。翌日中農股價瀉42%,揸住貨的散戶,情何以堪?供股前,街外股東佔總股本76%,如果全部散仔唔供,合股、供股及送紅股後,持股本數目劇降至4.5%。至於大股東等所謂一致人士承諾供股,持股由23.5%增至68%。
這種合股又大折讓供股的方法,玩得最出神入化的,可算是抽水大王官永義,永義實業(616)今年10月曾試過40合1,然後1供5,供股價當時折讓77%,可見今次中農更絕。
其實要避開這些老抽股,並非無路可捉。這類股份,相關大股東通常富有經驗,例如今次中農的大股東中,一致人士公司過去多次「合完即供」,供開有感情,通常執完散戶一劑又一劑,因此大家只要買股前做下功課,就算贏唔到,都唔會輸大鑊。
推介一個網站,股壇長毛David Webb成立的網站webb-site.com,有公司過去配股、供股以及合股等公司抽水紀錄,大家買細價股前,不妨可以去網站睇下以往「勁抽」歷史,係唔係莊家股、Chapter21公司或者其他股,起碼有個印象。
其實股票抽水,並非死罪,就算是長實(001)及滙控(005)等大藍籌,昔日一樣遇到財困陷入險境,要向小股東抽水共度時艱,在合情合理公平原則下,趁低買抽水股,隨時為財富增值的良好機會。
不過,部份動輒向小股東「每年抽你多一些」的細價股,借用高登潮語,買了真的hi hi,以後要買這些股票的時間,無論支陽燭升得幾長幾靚,都同自己講,儍的嗎,唔夠講多幾次,儍的嗎、儍的嗎、儍的嗎?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2013年12月17日 貸評山下: 香港升呢 靠打資產管理牌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軟硬實力兼備,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着內地推動經濟結構深度改革,筆者認為本港應從中配合,把握機會,提升香港的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地位。記得在十二五規劃中,香港的兩個定位是:離岸人民幣中心,以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前者多人談論,但後者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基金管理業務 逼13萬億

截至今年6月底,在證監會認可的1,800個基金中,約有300個為香港註冊,其他則為海外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12年底,本港基金管理業務的合計資產高達12.6萬億港元。
由此可見,本港的市場開放,監管架構完善,加上地理位置鄰近內地,整體金融背景佔先天優勢,現時重點在於如何把基本平台優勢擴大。香港潛力很大,但如果沒有相關的法規配套,便會落後形勢,錯失良機。有人說:「只要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全球資金便會懂得選擇香港,不用操心。」這說法只說對了一半,因為資金只會選擇全球法規上最先進的平台,但在港銷售的基金,只有十多個百分比是在港註冊成立,是有其結構性的因素。
現時香港註冊的基金只能採取單位信託形式(Unit Trust),有別於歐美等地基金,例如英國通常是用「開放式投資公司」(OEIC)。顧明思義,Unit Trust是依賴信託法,而OEIC則是公司法。具體操作上的分別是於定價上:OEIC基金只有一個定價,與基金價值掛鈎,單位信託基金則存在買賣差價。OEIC可以說是基金的先進版,和現時全球基金結構標準,如UCITS和SICAV等銜接,也有助香港未來的基金和內地基金互相認可。
要在港搭建OEIC平台,必先要處理投資公司雙重收取「利得稅」和印花稅的問題:(1)OEIC表面上是一間公司,但實際上只是一個投資平台,而所投的企業已經納了相關的利得稅;(2)另外, OEIC的投資者,表面上是買了公司股份(轉讓是要交印花稅),但其實只是投資平台的投資者,正如現時買賣信託基金不用交印花稅一樣。
由於本港的稅制問題,令在港開展業務的海外基金公司,主要從事基金分銷及銷售業務,營運角色變成投資顧問,而非全權投資管理。此舉亦導致基金公司的工種內容、僱員人數、結構、IT等後台服務均出現差別,間接未能帶動本港經濟增長及就業率,實屬可惜。

優化稅制框架 引外資進駐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私募基金的發展上。因此,金發局早前做了幾份報告,包括「有關私募基金的稅務寬免」,和研究修改法例,引入更多「開放式投資公司」形式等。
筆者相信,本港要成為全球資產管理的樞紐,合適的監管框架以及優惠的稅務環境,勢將有助吸引海外金融機構進駐。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2013年12月15日 趣BLOGBLOG: 恒指六合彩 「吹牛」多瀨嘢

邱亦生上周談及《測不準定理》,提到韋恩每年十大驚奇,年年估、年年錯,散戶卻繼續年年聽。沒錯,每逢年尾,估指數遊戲成為大行、芬佬以至財演例牌指數動作,股榮統計近四年數據,看看所謂大行專家,究竟有幾準。
恒指成份股有50隻藍籌,比重各異,估中一隻年底收市價已經難,更何況是50隻,況且還要計算外圍變化及潛在風險,在機率下,估中的機會與中六合彩三獎相若,在此前提下,估錯是應份,估啱是好彩。

大行估恒指目標 誤差14%

大行要做生意,唱好是常識吧。無論市好市壞,大行都會為股市發盈喜。券商分析員按慣例,多於今年底估明年底指數目標,過去四年十間歐美及中資券商年底目標,平均值較去年底的收市價高10至25%,如當年市況較差兼大跌市,翌年審慎極都有一成升幅,如遇上大牛市,目標高兩至三成,差不多是金科玉律。
過去四年年底恒指與大行平均目標,誤差約14%,2010年大牛市,全世界「吹牛」,2011目標高見28500,結果當年跌市收場,全行估錯晒。即使估得最接近的2012年,其實當年恒指升約23%,大行「例牌」估升兩成,中咗得啖笑。
事實上,眼見估恒指難度越來越大,部份大行已經大包圍式買六合彩。有摩笛之稱的大摩,近數年估指數,除了合理值外,還包括最悲觀及最樂觀數字。今年最悲睇15200點,最牛睇32000點,合理值25600點,高低波幅16800點,唔好以為中硬,睇翻2011年,大摩估恒指最樂觀有33917點,衰到極都有23012點,上下範圍超過1萬點,但最終恒指收報18434點,所以一萬點都唔中,萬六點波幅先叫做安全。摩笛今年繼續吹牛,話2015年恒指見五萬點,信不信由你,暫時都係當笑話聽住先。
相比大行,財演及芬佬明顯醒目得多,十位財演今年初接受訪問時,大部份沒有畀死一個數字,只是講大約徘徊21000至25000,亦即是今年大市高低位水平。是撞彩又好,學精都好,基本上沒有人追究分析員或財演有冇貼中市,散戶大抵只炒股唔炒市,就算炒市,聽他們所言行動,猶如自掘墳墓。
今年大行陸續公佈估恒指數字,介乎25000至28000,平均值約26800,較目前指數高約15%,預期之內未算特別亢奮。股榮最期待的,是靠貼恒指爆紅的陸東貼合理值,今年初陸東估恒指合理值為27800,及後接受周刊訪問,指合理值在投資學上「冇Q用」,自己好鄙視合理值!究竟是繼續好鄙視地貼市,抑或講股唔講市,我好期待。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2013年12月10日 貸評山下: 商品差強人意 黃金較可取

商品市場在2013年的表現差強人意,其中跌幅最大是貴金屬(包括黃金),至今回報是-26.17%;其次是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等),回報是-7.05%;農產品(包括大豆和小麥等)和金屬(包括銅鐵)都錄得較低跌幅,分別是-2.22%和-1.01%;而整體商品市場的指數,例如DJ-UBS Commodities,大概就是-10%的回報。

商品ETF難反映現貨升跌

事實上,不少投資者都減持了相關的基金,尤其出現明顯走資情況,是追蹤商品市場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這是因為部份追踪商品ETF的基金,特別是較早成立的指數,在建構上不能反映現貨市場(spot price)的升跌:商品ETF不能買現貨,往往只能透過買賣商品期貨(futures);當期貨比現貨價貴很多時,就算現價升,ETF也可能不受惠。
除了上述基金結構性問題外,其實自2011年高位後,商品市場的整體指數,可以說是反覆向下;於是,投資者都要問,商品市場超過十年的大牛市(supercycle),是否已經達到扭轉的大趨勢?
樂觀一派認為,這次調整只是暫時整固,而且印證了商品市場可以作為分散風險的選擇:當今年美股大升時,商品市場不濟,只是體現了其逆關聯性(negative correlation)的作用。他們認為,只要全球央行繼續印銀紙,商品市場便可以再創高峯。
不過在去年這個時候,筆者指出就算在「QE無限」的環境下,對黃金也不可以盲目樂觀;印銀紙當然可以扶助資產市場,但關鍵是該資產有沒有炒「過龍」。當故事太耳熟能詳時,各位便要小心,因為價格很可能已經相應反映。事實證明,2013年至今,聯儲局沒有縮小「QE無限」的規模,但黃金價格在「中國大媽」的幾次防守下,仍然一沉不起。
筆者認為,商品市場未來的走勢,需要看不同的板塊而定。
黃金價格可能仍會反覆向下,但筆者認為黃金(實金)仍是可信賴的對沖貨幣危機工具;當前全球資產價格普遍回穩,但是在退市收水的陰霾下,未來幾年仍然可能暗藏殺機,黃金(實金)的價格相信會和危機的大小成比例。其他金屬品(包括銅鐵)在中國修正粗放性經濟的格局下,相信很難在短期有大突破。

科技影響農產品能源價格

對於農產品和能源,筆者認為科技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舉個例說,近年基因改造技術(GM)和雜交技術(Hybrids)有明顯進步;雖然筆者對基因改造技術有保留,但是這些新技術可增加農作物的抵抗性,有效防止病蟲禍害,減少使用化學殺蟲劑,有助降低生產成本及減少環境污染。
不過,使用新科技的結果是產量提升,供應增加,可能把農產品價格拉低。另外,近年各國政府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及氣候變化等問題,積極開發潔淨能源,除了天然氣和頁岩氣外,水力、風力及太陽能等另類能源的成本也越來越具競爭力;長此下去,石油的需求將會下降,拖累油價下跌。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2013年12月08日 趣BLOGBLOG: 垃圾披露易 睇到阿媽都唔認得

上周最爆財經新聞,非新地(016)疑似分身家莫屬。郭老太減持近13%權益,但在港交所(388)披露易網站的權益披露(SDI)中,郭炳江、郭炳聯兩兄弟權益先降後增,變相冇升跌。翌日多份報章各自表述,互相發揮,一般都傾向是兩兄弟平分,郭炳湘冇份。唔單止記者摸唔清,連有重大利益關係的大佬,都話「需要時間研究內容,暫時未有評論」,潛台詞可能是「寫乜啊,我都唔明」。

全部股份權益「炒埋一碟」

路邊社消息,若非大佬詐型,要阿媽「講清楚」,大家就不會見到郭老太周四晚澄清聲明。最後正確版本是一直由老太控制三兄弟的新地股份,有近13%轉移至兩兄弟個人信託基金,由阿媽保管變成自己控制,大佬嗰份繼續由阿媽睇住,睇得唔用得,仲要係以湘湘家人名義繼承。
簡單講吓SDI,港交所網頁中有一欄叫「披露權益,SDI」。每個交易日收市後,港交所便會登出所有上市公司最近大股東(持股5%或以上)及董事的增減持情況。
每逢有大股東或基金持股出現變化,翌日對相關股份股價都有影響,識睇SDI肯定冇壞,問題是現時的SDI,沒有註解說明股權變動是實質買賣股份、兌換CB、系內轉倉,抑或家族基金轉為個人信託等,只是將全部股份權益資料「炒埋一碟」,有時見到大股東持股量達到200%、300%,原因可能是計及認股權證等。
SDI不但未有發揮增加權益透明度作用,反而令坊間解讀錯誤,過去數年已發生數次類似經驗(見表),港交所及證監會並非愛理不理,而是睇住你死,最後股價大波動,最終要相關股份或大股東出來解畫。這個SDI制度,最終睇完都要翻睇年報或問公司解釋,添煩添亂認真垃圾。
股榮明白,每一種披露制度都有其優缺點,但現時的問題是監管機構將問題歸咎於制度的問題,完全沒有打算要修正修改SDI,這種心態最可悲。其實只要增添或加入重要的註解、將股份、認股權等衍生工具分開標明,以及強制重要股東披露沒有作價但股權大變的原因,已可解決大部份疑難。」
股神畢菲特於07年7月12日大手減持中石油(857),但要半個月後的27號,SDI才披露。按規定,股東要在增減持後三日內以郵寄、傳真或電郵方式向港交所申報,最後發現股神在美國以平郵通知,郵寄是以郵戳日期來計算三天期限,因此沒有違規。六年過了,證監仍未修例堵漏洞。沒有希望就冇失望,股榮對修例不存厚望。還是嗰句,睇SDI未必有收穫;但睇錯SDI,卻可能大檸樂。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2013年12月03日 貸評山下: 解決系統性貧窮靠商界

做生意,為甚麼在專注賺錢時,需要同時考慮社會效益(social impacts)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呢?
這本身是一個偽命題;在做生意的過程,常會對社會帶來界外影響(externalities),分別是負面(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免費排污,破壞自然環境)和正面(例如加工商為了採購偏遠地區的農產品,而在當地農村修橋起路等,可供當地居民使用)的界外影響。現有制度下,由於不少社會共同擁有的資源,其產權界定不清,因此似乎欠缺誘因去盡量減少負面影響,或是增加正面影響。

資源有限難分配

進一步來說,政府和社福機構只能夠再分配資源,只有商界能創造資源;資源有限,再分配效果當然亦有限。事實上,資本主義制度的精妙之處,就是鼓勵創新、提高效率、加深專業性,和具規模效應。只有好心,沒有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不能提高社會效益。例如,不懂農業、物流、科技,卻認為自己有本事大規模解決農民的生活條件的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而且又害怕失敗,也不能創新;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創新是回報,不可能沒有失敗的風險,但這正是政府和一般社福機構最害怕的地方,寧願回報低(創新少),只希望能穩打穩紮(墨守成規)。
既然政府和社福機構有這麼多的客觀限制,要解決社會上的系統性貧窮,如果沒有商界積極參與,根本沒有可能成功。
商界積極參與創造社會效益,筆者預期商界朋友可能有幾個反對的原因。
第一:做生意,賺了錢,已經為社會創造了效益,如果沒有效益,顧客肯定不會願意付鈔。
筆者會問:是為誰創造了效益?蓋茨(Bill Gates)曾指出,全球花在醫治男性的禿頭問題(俗稱「地中海」)的資源,是瘧疾問題的10倍以上;因為瘧疾,每年有100萬名兒童死亡和2,000萬人生病。那些因瘧疾死亡的貧窮兒童,在現有制度下,似乎因為沒有錢消費,企業就不會為他們創造效益。

賺錢非唯一目標

第二:企業只應該為股東負責,企業的使命(Mission Statements)是以賺錢為目標。
不少人已指出,股東只是企業其中一個持份者。事實上,大部份企業的使命不再以盈利為唯一目標。盈利對於企業,正如空氣對人一樣,是必需品,但沒有人以呼吸為唯一生存目標,盈利也不可能是企業的企業唯一目標,關鍵是怎樣落實企業寫得「天花龍鳳」的使命。
第三:企業應該專注,不應該分心本業而搞慈善。
筆者也反對企業為了多搞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而搞CSR。創造社會資本和效益,是應該和企業的本業有相關性,例如,地產商應該多想想解決「劏房」的問題,食品商應該多想想解決農民生計問題等等。關鍵是用同樣專業的方法,去創造社會資本。
怎樣去量度社會資本,就是下一個關鍵題目。有機會再談。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2013年12月01日 趣BlogBlog: 做淡友的無奈與孤獨

一直認為,做淡友是一件非常孤獨的事,尤其角色轉變,由昔日好友變成淡友,就像要與全世界為敵般,所承受的壓力是超乎想像的。要選最大壓力的一份職業,應該是做淡友。
近月股市㷫烚烚見轉勢破頂格,身為大好友的基金經理劉央,卻高調地走出來潑冷水,指已經升盡冇得去,恒指快將調整,自二萬三點一直沽空。傳媒稱劉央為牛央,因為她過去十年只有唱好、未曾唱淡。今次劉央沽空恒指,賬面先輸近千點,在我角度而言,無謂兼無面。
唱淡股市或股份,要求較唱好為難。報紙投資版,十個專欄,一般畀夠11個貼士你,唱好理由不外乎估值低、基本因素好、有消息概念帶動,技術走勢轉強,散戶對號買股,贏了不會多謝專家,輸了也最多怨自己運滯。反觀,唱衰一隻股份或股市,要提供理據及分析,較唱好高數倍以上。中了還好,倘若散戶因睇了你的分析而錯過賺錢機會,他們會記得你。《蘋果日報》投資版過去一年收到不少來信,四分之三是投訴睇淡專家「無料扮四條」,令他們白白損失賺錢機會。
做淡友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是因為投資者沒有耐性給時間讓你發揮。一隻股份基本因素差,但可能要等待半年甚至一年後,消息始能發酵,但屆時沒有人記得半年前有人曾作出溫馨提示。香港或者全球投資市場,都是即食的文化。
沽空機構如渾水及Glaucus成功,在於他們報告詳盡之餘,一般即日令被調查股份大瀉兼停牌,事前保持低調,總之要殺你一個措手不及。淡友經典成功例子如索羅斯及保爾森,一個沽英鎊一戰成名,一個沽空次按聲名大噪,事前同樣低調無人知,除了夠狠,最緊要快中。

劉央高調沽空好無謂

劉央沽空期指,坦白講,完全沒有必要披露,目前處境或是補倉鬥長命,抑或止蝕投降。但觀乎其態度軟化,由月中的「跌一成」的豪言,變成兩日前估計只是一個「小小調整」,或者好過財演,但總覺得無謂。輸了錢,贏了曝光又如何!
有讀者來信問及沽空數據,證監會去年8月開始公佈每周沽空數據。截至上周五,累積沽空額為2,028億元,較去年8月底首次公佈的1,721億元多18%,當中平保(2318)沽空額達234億元最多,較年初的38億元激增逾五倍,估計是由於卜蜂買平保,向瑞銀押股而進行的衍生工具活動。由此推算,其實港股超過一年以來,沽空金額大致維持1,600至2,000億元水平。每當傳媒指淡友大肆出擊,其實真係得啖笑。
P.S.今年每月沽空數據已貼在股榮新建立的facebook上,大家如有興趣可以瀏覽及互相交流,打Stock Wing或股榮就可以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