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28日 趣BLOGBLOG:求價不求呎的報應

用Small is beautiful形容今年的樓市,相信最能凸顯當中的畸形。反映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今年累升超過11%,但問題是,真的只有11%嗎?答案是否定的。
中原指數系列今年新增大型及中小型單位指數,以面積為1,076呎單位作分水嶺,今年升幅分別為6%及12%。在劏房盛行的年代,更實際的,是推出500呎以下的細單位指數,才能反映社會實況。樓價指數成份屋苑共有117個,其中跑贏整體CCL11.4%升幅的,港島區有12個(佔比36%)、九龍區有15個(佔比47%)、新界東有18個(佔比75%)、新界西有18個(佔比64%)。
升幅最誇張的,是青衣美景花園,去年底實呎6,800餘元,目前升至接近9,000元,一年間升31%。十大升幅屋苑中,較多上車盤的新界西佔了六席。呎價低不是爆升的關鍵,最重要係400萬元單位有得揀。以美景花園為例,要搭車出地鐵站,位置吊腳,今年有能耐急升,只因400萬元以下還有甚多選擇。根據土地註冊處最新資料,過去廿宗成交,竟有18宗是400萬元或以下,較天水圍的嘉湖山莊還多。

細價樓隨時已屆牛三

現今樓市最大的諷刺,就是劣盤驅逐良盤。質素差、位置遜的細單位,呎價竟較質優方便的單位為高,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吼準買家心急「上住先」的心態。明知道貴,呎價瘋癲也無所謂,500呎供唔起,退而求其次揀400呎。首期唔夠,就買住300呎、繼而200呎甚至百逾呎的劏房。只要成交額還在四球樓下,就算是創新高呎價又如何。
以沙田第一城為例,一個284實呎單位,本月以372萬元易手,呎價萬三元,同一座同層景觀更佳的707呎單位,728萬元成交,呎價10,300元,前者呎價貴近三成,與其說後者「賣平了」,倒不如說前者屬「非理性亢奮」。求價不求呎,就算呎價多付溢價也沒所謂,這種潛意識蔓延至整個社會。細單位業主吼準鋤你價,發展商亦睇穿局勢,東涌新盤聲言最平一房開價「接近平盡同區」,卻未有提到呎價可能是同區新高,打住400萬元可上車的噱頭,難怪收票異常熱烈。
新一批居屋售價最貴326萬元,保守估計最少有十萬人爭2,160個單位,即超額約45倍。97年樓市高峯期,居屋曾超額認購47倍。同事話見到攞表都排三句鐘,或者重塑tom.com的神話。
如果細單位是細價股的話,今明兩年肯定是細價樓的牛三。牛三完了,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P.S.根據中原CCL資料,羅列所有屋苑全年呎價資料、變幅及排名。報紙版面有限,讀者如有興趣,可參閱網上及手機版。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21日 趣BLOGBLOG:港銀三萬億黑天鵝

上周金管局出了季報,其中一個數字令我有深刻印象。第三季本港銀行業對中國內地相關貸款總額(包括貿易融資)增至3.058萬億元,佔銀行總資產14.7%。金管局去年9月起用新方法收集資料,過去四季數字遞增,今次也是歷來新高。

內銀式經營生態令人憂

3萬億元放貸中,近一半(1.424萬億元)借予國企,民企佔近兩成(5,670億元),其餘約三成則借予外資在內地設立之企業。3萬億元數字,如果壞賬有1%,已經涉及300億元。當然在目前阿爺減息放鬆銀根救市之際,大部份內企仍能撐住,但港銀對內企放貸之積極,長線而言肯定是一顆計時炸彈,遇上黑天鵝,3萬億元的內企放貸,會成為港銀的負資產。
去年底,港銀向內地放貸不足2.6萬億元,九個月時間總額激增18%至超過3萬億元。同期本地貸款增幅不足一成,港銀為跑數又好,擴市場份額又好,未來向內企放水,只會越來越進取。交銀香港以逾4厘超高息搶人民幣定存,藉「本地吸存,內地放貸」,正是這種內銀式經營生態,更令人對港銀憂心。
首三季銀行整體經營溢利按年升6.4%,淨息差不變、甚至有問題貸款也跌至0.43%,弔詭的是,銀行股股價反而全線濕滯。大本營在香港的滙控(005)及渣打(2888),被監管機構罰到媽媽聲,股價挫情有可原。但近年積極北上的東亞(023),今年無厘頭跌8%,大新銀行(2356)亦跌近一成。較穩陣的恒生(011),升1.6%已經最好,有阿媽帶挈的中銀(2388)亦只能平手。
股價反映將來,以此解讀,港銀未來一年將面臨多項挑戰。金管局半年報告曾就港銀進行內部壓力測試,睇吓不同情況下,銀行信貸虧損有幾嚴重。假設兩年內本地外圍沒有甚麼衝擊的話,整體貸款的預期虧損,平均只有0.16%,最差也是0.63%。甚麼叫最差,上過統計學的話,應知道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金管局以99.9%置信水平作為最極端考慮,相當於三個標準差內所有範圍,列入計算風險因素。
例如以物業價格衝擊為例,假設物業自今年第三季起至明年次季,連續四季分別下跌4.4%、14.5%、10.8%及16.9%,物業衝擊令港銀平均信貸虧損比率為0.47%,最高(置信水平99.9%)虧損則為1.58%。簡單講,樓價未來一年跌四成,銀行每1億元貸款,平均只蝕47萬元,最壞情況亦不過損失158萬元。
利率衝擊方面,情況可能沒有大家預期般反應大。假設未來一年加息6厘,港銀平均信貸虧損比率為0.27%,最高虧損為1.02%。當然有關數字,全由金管局職員根據專業的方法評估,但問題是,當樓價急跌或瘋狂加息,兩者可能同步發生,而陪伴而來的是經濟陷入衰退、零售萎縮、失業率飆升,這些因素單獨計算可能影響輕微,但同一時間發功,殺傷力絕對驚人。
何解金管局置信水平上限只去到99.9%,因為世上沒有最極端,只有更極端,亦即是黑天鵝。黑天鵝難以預測及評估,只能負隅頑抗,屆時不是考你的購買力(Buying Power),而是持貨能力(Holding Power)。
有人講,油價半年極速跌五成是黑天鵝、盧布貶值年內貶六成也是黑天鵝,甚至梁振英不是狼,而是黑天鵝。2015年臨近,寄望大家新一年,無論作投資及置業,要思前想後,量力而為。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2014年12月18日 貸評山下:一份報告幫你跑贏大市

由2015年開始,港交所(388)把《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reporting)報告指引》中的部份元素,由目前的自願遵守建議常規,提高至不遵守就解釋的程度,再加上越來越多投資者將上市公司提交的ESG報告,與財務報告一併列作是否適合進行投資的重要參考,故此,公司倘若還未做好遵行ESG準備,便會顯得落後,若只是假做當交功課,並非真正執行ESG,亦難望獲得簽署了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的機構垂青。

企業做好ESG 投資回報較佳

PRI由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於2005年提倡,經一年醞釀正式推出,共包括6大項原則及35項行動,其總目標是協助機構投資者(受託人)將ESG考量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對所有權的行使之中,以改善委託人的長期投資回報。現時已有1,260家金融機構簽署遵守該投資原則,他們當中800多家屬於資產擁有或管理者,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45萬億美元,即使聯合國今年的調查報告指出,上述機構被指派監督執行PRI,且薪酬與PRI掛鈎的員工,僅佔這些機構總人數的兩成,其影響力仍不容忽視。
顧名思義ESG即環境、社會及公司管治,在環境一項中,包括了工作環境;如工作地點是否安全、對職工的培訓是否足夠、發展及晉升的機會等,環境亦包含對大自然的保護。至於社會是指公司與股東、顧客的關係,以及公司有否致力參與社區活動;如義工慈善活動、贊助藝術康體項目等。最後在管治方面,主要觀察公司日常的治理,以及有否遵守法規。
AXA國衛兩個月前曾發表過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以英國富時指數成份股為例,發現當中ESG評分較高的公司,在金融海嘯後的平均年化投資回報率高達四成,至於評分較低的公司,卻接近無增長。也有其他的研究,如德銀的Deutsche Asset and Wealth Management委託了英國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投資在ESG做得較好的企業,整體的投資回報會跑贏大市,而且在跌市時,企業的防守性也更高,虧損較少。
這是非常有趣的研究,當中反映研判(study and determine)並選擇投資擁有良好ESG(又稱為較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公司,有機會能找出跑贏大市的alpha,現在逐漸在全球投資界開始慢慢被重視,亦稱為sustainability alpha。從學術上來說,這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因為在一個有效的市場(efficient market),一般很難跑贏大市,除非能有市場沒有廣傳而有用的資訊;一份堅實的ESG報告,就正正包含藏許多對投資者有用的訊息,而同時又是市場過去未予以重視的訊息。

增員工士氣 激發創新能力

為甚麼ESG報告的資訊對投資者有用?因為這其實對企業長遠盈利增長有幫助,正所謂doing good is a good business。顯然易見,公司管治做得好自然會對投資者或股東好,單是說對員工好,便有助增進員工士氣,加強團隊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而且社會及環境兩方面做得好,也可提高公司聲譽,免受污染環境處罰,也可增加顧客對公司的信心。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14日 趣BLOGBLOG: 油魔3億掠水大法

臨近年尾,要選財經十大新聞,國際油價半年內暴瀉近五成應該入圍。油價跌對港人最大影響,一是機票平了(燃油附加費下調),另一個就是車用燃油費用跟住減。但事實係,香港縱有五間油企,卻是寡頭壟斷,價格近乎一致,加(價)快減慢已是常態,食盡市民也是常識吧。

原油價跌41% 港燃油僅減15%

油魔到底食得幾盡?搵完資料股榮感受到,一向逆來順受的港人對油企不是非一般的克制,而是死了心。事關每次佢肯減,幅度平均約1%,入爆成缸油,慳埋慳埋都唔夠買本《100毛》,這種乞兒式減價,加上政府愛理不理的態度,縱容油魔繼續搵車主笨。
紐約期油今年至今跌價41%,由每桶98美元跌至上周五的57.8美元;本港車用油價,每公升價格中有6.06元為燃油稅,因此要撇除有關稅項始反應實際燃油減幅。今年初,加德士每升普通油16.99元,除稅前為10.93元,上周五減價後,每升淨油價9.28元,減幅15%,相比原油同期41%跌幅,油企食水之深表露無遺。
上周同事打電話查詢,蜆殼發言人回應指,本港車用燃油以入口為主,會以新加坡離岸價格作為成本計算之一,坊間經常提到的原油價格並不適用於本港的燃油市場。我認同燃油由新加坡運至香港、繼而出售,中間可能有數星期的延後(time lag),但政府提供的數字卻講出另一個事實。
根據政府統計署每月數據,車用汽油每升進口單位價格,去年底為6.11元,至10月底為5.4元,首十個月價格跌幅為11.6%。同期,國際原油價格由98美元跌至80美元,跌幅為18.2%,入口價與國際油價差距為6.6個百分點。再睇睇油站油價變動,加德士10月底每升淨油價賣10.28元,相比年初10.93元,減幅5.9%,其他四大油公司,情況大致類同。
蜆殼發言人沒有吹水,原油價格並不適用於本港的燃油市場。延伸解讀,就算是汽油進口價格也不適用於本港燃油市場,否則如何解釋,入口價減了11.6%,但油站夠膽死只平了不足6%。原油價格下跌所帶來的額外着數,有一半由油魔獨吞。
過去四年,每年入口的車用無鉛汽油超過5億公升,食價逾半成,相當於每升淨油價約0.6元,「加快減慢」每年額外多賺約3億元,政府沒監管,油魔自然袋袋平安,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這個政府,沒有期望,因此談不上失望。涉及民生例如油價的事,不但是車主的事,也關乎公共運輸職業司機多個行業的利益,一個沒有機制、任由操控的市場,政府愛理不理,過去數月未曾出過聲,連呼籲提示也沒有,難怪油企肆無忌憚。反之,拆條banner,可以即叫即拆,效率之快,唔代表你做到嘢,只是凸顯你有幾咁PK。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07日 趣BLOGBLOG:樓市癲多一年

這陣子,身邊的朋友突然積極買樓,有些是等了又等、望穿秋水,最後按捺不住追入;有些是早年賣樓賺了等跌,不甘被業主瘋狂加租,死死氣重新入市。入市的,就算是劏房,也覺得無所謂,心態上認為「上」住先最緊要。房協長沙灣喜盈130戶一鋪清袋,市區新盤折實後呎價約萬二蚊,被坊間稱為抵買,換轉是一、兩年前,大部份人會覺得荒誕,但目前竟認為是理所當然。這種溫水煮蛙式的心態改變,股榮深信明年樓市可能仍會照升如儀,隨住樓市12年牛市完結,2016年要慎防熊市重臨。
如無意外,今年樓價將升超過一成,是2009年來連續第六年上升,累升1.3倍。由2003年開始,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回調16%外,12年升足11年,漲幅逾三倍。展望明年,三間外資大行齊齊唱淡,瑞銀估跌一成、瑞信及德銀分別估跌15%及20%。
有斷估冇痛苦,睇淡樓價的原因,不外乎供應漸增、加息周期開始、供樓負擔比重增,但同一原因在兩、三年前,已是市場認知的事,何解樓價不跌反升呢?樓價升跌,最大因素就是供應關係。政府四年前推出SSD、繼而BSD以至DSD等辣招稅,表面上壓抑了需求,但同一時間居屋沒有新供應,只能單靠公屋或私樓市場作出有限度供應,剛性需求仍遠超供應。

樓市最大隱憂 陶醉只升不跌

翻查差估署資料,自1985至2013年的30年間,本港私樓落成總量接近70萬個,即每年平均有2.32萬個單位落成。不過過去十年大牛市,私樓每年落成平均數僅1.2萬個,08年、09年11年及13年更少於一萬個,就算是近年發展商積極賣樓,今年落成量估計為1.7萬個,亦少於長期平均值。供不應求,發展商吊高賣樓,也能賣個滿堂紅,而二手業主也沒有減價誘因,要買家用新高價換誠意。
根據今年施政報告房屋策略,2014至2018年私樓落成量約6.8萬個,意味未來四年,平均每年落成單位為1.26萬個。上一個熊市,98至02年,私樓落成量為2.87萬個,求過於供,發展商只有減價賣樓,二手業主惟有跟減,樓價自然急挫。
新建居屋最快2016年度始落成入伙,四年將供應1.7萬戶,就算加上私樓供應,每年供應約1.7萬個。屆時供求漸趨平衡,樓價的短期升跌將落在經濟層面上。目前樓市最大的隱憂,是沒有危機意識,大家陶醉於只升不跌的幻覺裏。當舖市租值開始下調,零售銷售連月不濟,大家只望到地產新聞「呎價創新高」、「新盤一日沽清」的風光一面。
供應漸增、利率跟隨美國上升、甚至GDP變負增長、失業率攀升,都不會一步到位,這些因素慢慢會在樓市反映。今時今日贏盡的業主,總有一天要面臨目前準買家弱勢的困境。
股市又好、樓市又好,風水輪流轉的故事此起彼落,不會長贏不輸。當大家習慣了劏房萬蚊呎好正常,發展商賣165呎叫做屋都冇問題時,請做好心理準備,當跌市來臨時,別人跌兩成,你的可能跌四成,因為你要為黐線當正常付出學費。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2014年12月04日 貸評山下:過份自信投資大忌

跌市時,人的心理容易被恐懼佔據,作出不智的決定;相反,當升市時,人卻又容易出現過份自信的心理情況,同樣會使人盲目追捧。

誤信運氣等於實力

過份自信會有不同的表現。有抽樣調查訪問600名基金經理,當中問到關於投資工作表現是否超過一般水平或以上時,有74%被訪人士的回應是正面的,甚至有人這樣評價自己:「我知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最棒,但其實我才是最棒的人。」
那74%中的人,認為自己比50%的人勁,即是說,起碼其中有24%的人過份自信!同樣地,另有70%分析員認為,個人較同行更能預測未來股市的獲利空間。
我們面對很多事情之時,其實均會過份高估自己,繼而相信自己擁有能力影響結果。這個有趣現象叫控制錯覺(the illusion of control),意思指人們以為自己對事物的控制能力,超過實際上擁有的控制能力,它經常發生於一些奇怪的地方。
舉例說,在美國買彩票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挑選號碼,或是用電腦隨機選擇。理論上無論是哪種方法,贏彩票的機率應該都是一樣,因為贏彩票的號碼是隨機抽出來的。
但是研究所得,如果人們可以自行選擇號碼,他們會願意付出四倍以上金額去購買,彷彿真的深信自己所選的號碼,較電腦隨機抽樣更有可能中獎,這例子證明,人們經常把隨機的事情誤以為是自己可控制。
另一例子是,如果要大家去猜30次擲錢幣(公或字)的結果,按照或然率而言,猜對與猜錯的機會是一半一半。然而,對於一些甫開始便猜對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自己較那些甫開始便猜錯的人,更有能力去猜中結果,但其實猜中結果與否,均和個人能力無關。
在投資市場上,人性是有一種傾向,如果剛開始時候是買對了,便對自己較有信心,沒有去認真深究自己買對了的原因是運氣(隨機率),還是真的因為有特別深入分析見解所致;如果誤以為運氣就等於自己的實力和預知能力,便可能犯下太勇於進取的毛病,打亂了自己的部署。
換句話說,錯覺最大可能發生在個人擁有很多選擇時,例如你做事時,一開始便成功、對工作很熟悉、個人很投入、擁有眾多資訊等因素,都會導致你容易產生錯覺,高估個人能力,對前景感到樂觀。這些東西聽起來,亦是投資時期經常發生的狀況。最近,內地股市大升,帶挈了香港不少股票騰飛,當下檢視一下自己持倉的態度和策略,也可警惕自己免犯下過份自信的大忌。

應常檢視相反意見

要避免過份自信,其中可以做到是盡量檢視和自己相反的意見。正如20世紀哲學大師普波(Karl Popper)曾說:「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他認為,當人把某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自然會把它視為自己想法的一切依歸,造就人在不知不覺間犯下錯誤決定。
投資者的責任就是努力去尋找能推翻自己觀點的證據,以盡量減少自己的偏見和過份自信。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2014年11月30日 趣BLOGBLOG:路西法效應 警察成魔之路

在fb上見到朋友轉貼梁文道2007年撰文有關《路西法效應》,周中細閱一書,情景與旺角黑夜,警察淪為流氓、用警棍亂打途人、老屈記者相類似,越睇越心寒,書中實驗最終被叫停,但旺角真實個案,已到了危急存亡階段,欲斷不能。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Philip Zimbardo)2007年的著作。路西法曾是上帝最寵愛的天使,是光之守護者,被賦予巨大權力變得自大,最後被收權而變成墮落天使,成為魔鬼撒旦。路西法效應指在特定條件下,好人也會犯上暴行,而這樣的條件,莫過於制度。制度會令人性逆轉,也就是絕對的權力下,導致絕對的腐敗最好的解讀。
《路》書中首次描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的經過,24名被認為正常健康的志願者,帶到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參與為期兩周監獄生活的研究。隨機抽樣下,一半飾演獄警,職責是維持監獄秩序,但不能使用暴力,另一半飾演囚犯,由逮捕至入冊,程序跟足真實一樣,以令他們盡快投入角色。
第一天,彼此談笑風生,但翌日獄警出招,如囚犯忘了指示或床鋪不整,就要被罰做掌上壓,囚犯發難,撕掉囚服上的編號、卻換來更嚴重的報仇,包括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枕頭、讓他們空手洗馬桶。有人出現嚴重的歇斯底里症狀,三日內有五人退出,但實驗繼續進行,獄警變本加厲,虐待升級,不公正的處罰相繼上演,有兩名囚犯達到精神崩潰的邊緣,局面完全失控,到第六天,這項實驗突然叫停。
旺角目前就是一個監獄,代入了好人角色的警察,就是獄警了。在他們心目中,出現在旺角的人,根本上就是囚犯,「話咗旺角危險你仲嚟,俾人打仲唔係抵你死」。這種心態下,「好人」感覺被授予武器和權力,途人行吓街,警棍可以一棒打落去,因為他們被認定不是人,只是一班垃圾。在《路》書中,一位扮演獄警的人回想自己所作所為都感到不可思議:「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須看住他們,以免他們做壞事。」
作為紀律部隊,警察執行上司指令無可厚非,目前最擔心的,是最上級的決策人,仍以為用「非常」手段清場,用暴力掩飾及合理化警隊的惡行,視為冠冕堂皇維持秩序的藉口。在《路》書中,就連飾演獄長的菲利普,也完全代入角色,當他看到獄警將囚犯用腳鐐鎖成一列、每個人都戴上頭套,再把他們帶去洗浴,甚至覺到非常興奮。
我明白部份警察可能已連續60日沒有休假,有怨氣在所難免。但要記着,着住套制服,不代表可以將你的怨氣發洩在市民身上。每份職業都有壓力,醫生被病人或家屬無厘頭問候,難道粗口回應;消防明知有爆炸危險,難道掉頭走人;就算是記者攝記,採訪硬食催淚彈胡椒噴霧,也走到最前線直擊,難道貪過癮。
有壓力,未解決是你的事,暗角打人、搞學生下體,其實說到底,只是一種無能的行為,藉此抒發心中的怨氣。

【大媽炒股的啟示】

上周五滬深兩地股市成交衝破7,0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9,000億港元,同日港股成交約900億元,A股一日成交額等於十日港股,難怪恒指表現如此不爭氣。滬綜指2007年10月中曾見6124點,成交最高見3,000餘億人仔,全國熱炒。一年後指數跌至不足2000點,成交千億都冇。今次A股捲土重來,大媽賣樓買股,傳媒頭版報道,究竟會否再被大媽炒爆、繼而game over,周二續談。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2014年11月23日 趣BLOGBLOG:中國減息的荒謬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宣佈減息,股榮真的不明白,何解大部份人將此解讀為好消息,以為周一港股升硬。減息即係放水,你唔掂,先至要救,希望藉此鼓勵市民消費、企業增加投資。貨幣政策用得好,可以將奄奄一息的經濟,用時間換取空間,慢慢打救回復,但依中國的國情,刻下減息,不是治療,只是吊命。
2008年金融海嘯,各國推出量化寬鬆、等同放水印銀紙,時任總理溫家寶推出四萬億救市,鼓勵企業借錢修橋起路乜都做,飲鴆止渴換取短暫經濟成果,卻埋下產能過剩、經濟結構失衡,以至腐敗貪婪的事實。

不斷印銀紙 狼過歐美日

中國近數年強勢崛起,有人話人多好辦事,實情是印銀紙印到儍。大家心目中,或者以為美國、歐元區甚至日本,在QE因素下印得最多銀紙,但實情是,全球三個最大經濟體系,過去六年加埋都不及中國。
M2廣義貨幣(流通中現金+支票存款+儲蓄存款+政府債券)是貨幣供應量最重要指標,也最能代表國家印銀紙的多寡。2007年,中國M2為4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略多於日本,少於歐元區及美國。
2008年各國齊放水印銀紙救市,中國M2淨增7萬億,歐美日合共增了約10萬億。2009年開始,中國每年M2淨增超過12萬億,而歐美日每年淨增少則4萬億,多則亦約8萬億。中國M2年增12萬億,意味每個月貨幣供應多了1萬億元,以一個13億人口計算,中國每個月為每個中國人,變相印多八張毛澤東。
截至今年10月底,中國M2接近120萬億,世界第一,歐元區及美國只是73萬億及71萬億,日本放水放水再放水,亦只是46萬億。大陸由2007年底的40萬億,七年間貨幣供應增加兩倍,至120萬億。全球鬥放水,最狠最狼的,是我們的祖國。
如果放水或印鈔可以富國的話,這個世界就沒有窮人貧國。中國刻下的問題,不是冇錢,或者息口太高,而是將平錢差不多全數借予廢柴國企,中小企及民企就算做得再好,也融資無門,或以貴利息搶錢。金融政策上的不公義、不公平,造就了多重的腐敗。
中央軍委前副主席徐才厚在北京豪宅地下室,被抄的現金有一噸多,和田玉、唐宋古玩字畫,用了十幾輛卡車才全部運走。有「煤老闆頂頭上司」之稱的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年中被抄家時,發現上億元人民幣,16台點鈔機清點贓款時,4台點鈔機當場燒壞。還有更多匪夷所思的,相信陸續有來。
長久以來,央企享受特權優待,借平錢易,就算最後焦頭爛額,都有阿爺「埋單」,因此央企成為內銀借錢首選。中國減息,最開心的是央企,低息鼓勵他們投資更多垃圾項目,中小企或民企不見得會容易獲平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狂印錢最後埋單的,一定是銀行。內地最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7,669億元,不良貸款率1.16%。借100元,只有1蚊有問題,不是低得不可思議,而是真相總是被掩蓋。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2014年11月20日 貸評山下:恐慌怎影響投資回報

投資市場上,所有人都知道要低買高沽,但現實中,絕大部分人都是低沽高追,這和人性與情緒有莫大關係。
大部份投資者都曾經方寸大亂,當股市下跌時會出現恐慌情緒:(1)如果手上沒有貨,要在跌市中買貨,也是萬般不願。跌市,即是賣的錢比想買的錢多,跌市中買,就是和主流意見不同;人都是具社會性,希望被認同,獨立行事,有一定的心理壓力。(2)如果手上持有重倉的,更是痛苦非常,往往希望在最低位時壯士斷臂或引刀成一快。
以下是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反映人的恐懼如何使我們的回報減低。

擲公字遊戲 樂觀派秤先

一個簡單的擲錢幣遊戲,你有20美元本金,可以玩20次。每次遊戲開始時,你會被問是否願意進行投資,如果你願意,成本是1美元。接着,一枚錢幣將公平地被翻轉,若翻出來是「公」,便可獲得2.5美元;翻出來是「字」,則損失1美元。
根據邏輯,該遊戲的輸贏機率一樣,因此最佳投資方法是你每次都玩。而每次投資的預估獲利回報是1.25美元,最終整體回報是25美元,獲得低於20美元的投資回報機率只有13%(即是比完全不玩更低的回報)。即使你在上一次投資贏了,亦不代表下一次投資會輸,畢竟錢幣是沒有記憶力的。
實驗人員決定邀請三組不同人士玩這遊戲:第一組人士比較特別,他們腦部受過傷害,沒辦法感受恐慌;第二組是正常人士,就似你我一樣,腦部沒受過傷;第三組人士腦部有受傷,但受傷部份不影響接收情緒反應。對此,你覺得哪組人士在遊戲中表現最好?
答案是,第一組人士不受恐慌情緒困擾,投資態度傾向樂觀,參與投資比例高達84%;第二組正常人的投資比例為58%;第三組人士的投資比例則為61%。
不會感到恐懼的那組人士,在上一輪輸錢情況下表現出絕佳定力,下一輪繼續投資的比例逾85%;另外兩組則跟第一組呈現巨大落差,就算只輸1美元,其恐懼和痛苦,讓他們下一輪繼續投資的比例跌至不足40%。
或許你會以為,隨着遊戲進行,人們會從錯誤中學習,並對遊戲掌握得更好,但事實不是如此。當實驗人員將20次遊戲拆分四回合,每回合玩五次後,結果發現,在四回合中不會感到恐懼的人,一直保持着相似的投資態度與參與比例;而那些正常人在第一輪五次遊戲中有70%參與投資比例,但到最後一輪五次的參與比例則跌至少於50%。遊戲進行越久,他們的投資決定就變得越糟糕。

等見底入市 基金唔buy

正常人懂得恐懼,所得的回報卻更低。由於這個恐懼的因素,有不少人認為,應該等市況跌到底,然後再「寧買當頭起」。不過,正如著名的對沖基金Baupost的創辦人Seth Klarman說:「歷史上證明,這個策略是非常錯……低位的成交非常少,而且反彈速度可以非常快;因此,投資者應該在跌市中買貨,縱然知道市況在黎明前可以再黑多一點。」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2014年11月16日 趣BLOGBLOG:蟲洞滬港通

滬港通周一開車,財金界人士大多對此充滿憧憬,熱切期待,形容是港股走上新台階。佔領運動後,滬港通一度擱置,有人認為是阿爺耍花樣,那說好了的懲罰呢?何解特首梁振英上京求賜,習總卻立刻放行。
與其說梁特「做到嘢」,倒不如說中共更急需透過滬港通,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開放資本賬進程,甚至乎為內企撲水救亡、尋求更大水喉的最快途徑。大家對滬港通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事關港股已經不再屬於香港。
翻查港交所近十年資料,2005年時,紅籌及國企佔港股總數不足20%、佔港股總市值及總成交,亦不過是三分一水平,惟有關比例及後按年遞增。截至去年底,紅籌、國企加上民企共有722間,佔主板總數剛好一半。去年三者總市值13.6萬億元,佔港股總市值57%。更甚者,三者全年股份總成交,更是整體市場的72%。這意味住每日1,000蚊成交額,中資股已去720蚊,真正屬本港的港企,已經要靠邊站。

外資熱錢買A股捷徑

近數年港股的角色,說穿了,就是中資股融資的工具。去年港股集資總額達3,700億,國企及紅籌合共佔在港以上市及配售供股方法,籌得逾2,000億元,佔比接近55%。2,000億元多嗎?當然很多,但相比起中國這個超級大黑洞,其實只是杯水車薪。
上周五睇完《星際啟示錄》,印象最深的是蟲洞。未睇戲的,在此簡述一番,由一個銀河系去另一個銀河系,正常係無可能去到,因為以目前技術,就算乘光速太空船,都要數百萬光年。蟲洞就是一個捷徑,扭曲了空間,讓超遠距離旅行可以在瞬間完成,到達另一個銀河系。
時間與金錢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數字越大,對市民的意義越細。李嘉誠及馬雲身家逾2,000億元,後面有多少個零,其實與1光年一樣數唔清。目前單單內地地方政府負債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約23萬億港元),即係要100個超人或者馬雲的身家,先抵銷得晒。
循着目前內企來港吸資方法,一年叻極只是2,000億元,要100年先清完條數,無論速度及額度,都遠遠不足中國這個超大黑洞「填氹」。而滬港通就是蟲洞了,透過這個捷徑,外資熱錢將透過香港,快速兼直接進入A股市場。滬股通總額度3,000億人民幣,唔夠的話,遲吓一定加碼,事關內房、內銀以至央企,都急住要錢救命,自己人唔買,惟有靠外資幫手。
A股正向外界釋出平靚正訊號,叫大家「嚟啦、嚟啦」,是否正如電影般,明明冰天雪地的星球,竟發出訊號話可適合人類居住,是一場騙局,抑或真的是一片樂土,這齣戲即將上演,大家拭目以待。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2014年11月09日 趣BLOGBLOG: 尋找蔣志光般的股票

TVB一套電視劇,令蔣志光極速走紅,年輕一輩可能驚訝這位劇集綠葉王原來識唱歌,還要是神級水準,但對於唱慣飛圖年代K歌的一代,蔣志光廿年後始被人肯定,卻教人欷歔。翻睇《舊朋友》MTV,當年的張智霖,何嘗不是到了近年始走紅。
有人以股票市場形容為娛樂圈,的確,成千上萬人進入娛圈,恍如港股逾千五隻股票,大家熟悉的、關心的,或者有影響力的,數來數去都是一百幾十件,亦即是大藍籌及大國企等。偶然,會有人務求出位博上位,就如股仔、莊家股玩注資賣殼,叻極也只是炒一季,然後收皮。
藝人歌星成功背後,一定要有個好伯樂,或者是經理人。套用在股市裏,王祖藍是個有眼光的基金經理,將實力被埋沒的人,估值完全釋放出來。近月就有一隻股票,感覺上與蔣志光相當類似,這隻就是中華汽車(026,下稱中巴)。
很多股票鍾意改名,慌死全世界唔知,但中巴就算是1998年全面退出專營巴士市場,成為地產發展商及出租業務,名字未曾改過,而自從2002年被人提出敵意收購後,管理層過去12年未見到有任何訪問報道,或者公開舉行記者會,低調得可怕。

中巴有錢有地 派息無間斷

多謝維基百科,股榮始知道,蔣志光自1993年開始,廿年間在無線拍了75套劇集,入圍「最佳男配角」8次,沒一次獲獎。電視圈沒人想低調,只有「被低調」,但想長做長有,先決條件是有貨交,只要交唔到戲,隨時在圈內消失,這類低調得嚟又好戲的,導演觀眾同樣受落。更重要是長期保持適量的曝光度,否則遇上機會等發圍,也是徒然。
股票市場裏,有實力,想令芬佬或長情客欣賞,就是派息。中巴有錢(現金連銀行存款20億元)、有地皮,但叫人最窩心的,就是自1998年開始,無間斷每年派五次息(兩次中期息、兩次特別息及一次末期息),涉及派息金額接近62元,相當於股價未爆升前水平,每年息率平均超過4厘。
一個甘於在一間電視台工作廿年配角的藝員,只能說他真的很喜歡表演。投資世界裏,很多人炒來炒去得個桔,不是輸在眼光,而是時間。藝人發明星夢,恨不得一朝成名,炒友則祈求一鋪發達,今朝買完明日double食糊。現實世界裏,兩種事都可遇不可求,投資本身就是件悶事情,很多人嫌買公用股保守、升得慢,原來兩電一煤過去15年總回報超過3倍,每年複合回報一成以上,年收息4厘。
投資路上,股息長收長有,這先叫過癮。類似蔣志光般禾稈冚珍珠的收息股,只要大家做下功課,翻閱資料,選擇不會少。
P.S.領匯染藍,2005年抽了一手至今仍保留住,累積收息4,486元,接近收回認購成本。很多人抱怨,沒錢投資,但有錢買iPhone6、掃名牌、去旅行,就算月供盈富,也耍手擰頭指回報慢。買好股票不難,難在買完堅持長揸。這張股票會留給兒子,十年後希望可同大家滙報成績。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2014年11月06日 國策解碼:攬炒的中資股

在中資股的國度裡,大家要習慣Nothing is impossible。諾奇(1353)上市僅三星期,大股東就將公司錢轉到內地戶口,繼而抵押公款,然後夾帶私逃。
未夠驚嚇的話,深圳上市的A股水產股龍頭獐子島,夠敢死指因為百年一遇的冷水,前幾年在海底播種的扇貝全部死晒,損失10億元,專家懷疑公司根本沒有養殖扇貝,以自然災害來掩飾。
未夠匪夷所思的話,今日中外運(598)母公司,被內地媒體揭發將押抵的貨品監守自盜,包括將庫存的白糖,以鋼材經銷商名義抵押予內銀,然後騙取逾億元貸款。違規事件不止一單,是超過100單,涉及金額逾百億元。
一張通告,背後有大意義。中外運今晚發通告,指有關違規行為,與公司或其附屬公司的運營概無關聯。首次,唔關我事唔等於無事,公司瀨嘢,個個最叻的,是企出來話「唔關我事」。
《第一財經》指中外運潛在損失達30億元,通告上只係講唔關我事,對營運冇影響,但對有沒有潛在賠償風險、及涉及違規額度及責任問題,完全隻字不提。沒提不等於不存在,中外運市值單日蒸發最多28%,居然沒有對《第一財經》提出任何控訴,甚至保留甚麼法律負責,是誰理虧很清楚。
中外運集團及長航集團同屬央企,六年前重組以來,一直處於虧蝕狀態。去年更蝕逾百億。央企或者唯一的優勢,就是能向內銀以低息借貸。今次揭發的違規,就是有人借中外運長航企央之名,肆意抵押借貸。有阿爺作最終擔保人,內銀向央企放貸,根本連抵押品是否存在、有否重覆抵押、資料虛實等,都沒做好盡職審查。
央企的問題,不是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而是一倒就攬住齊齊炒。中外運長航倘要賠錢,同屬央企的內銀要埋單。負債逾4萬億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最大債權人,也是內銀。因此,一間企央唔掂,其他亦不會好過。
近日很多基金經理,甚至大行,揚言A股牛市重臨,滬港通將令A股估值大大提升。滬港通最終一定會通,事關央企的蘇州屎,總要讓傻仔埋單吧。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2014年11月02日 趣BLOGBLOG: 自己香港自己救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在《紐約時報》撰文,以題為《重奪香港未來》提醒權貴,「今天你們剝奪我們的未來,但你們的未來終有日由我們定奪。」年輕人主宰未來,只是時間問題。一場雨傘革命,喚醒了年輕一代的政治意識,由宅男走出街頭作公民抗命,未來政改無論是原地踏步,抑或崎嶇前進,香港的政治生態這一刻開始,已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2012年立法會選舉香港島選區,鍾樹根、葉劉及王國興分別以3.3萬、3萬及2.7萬票當選議員,陳家洛及陳淑莊名單奪七萬票,只有前者當選,同樣的情況出現在新界西余若薇高票落敗。大家可以話這是比例代表制下的犧牲品,但其實只要大家企出來投票,部份只懂得說腦殘說話的建制派人士,大家已毋須在立會上聽他們鳩嗚。
上屆立法會投票,346萬登記選民,有蒲頭投票的只有183萬,比例僅53%。年歲組別越細,投票意欲越低。61至70歲近六成選民投票、而51至60歲投票人數超過44萬屬最多組別、21至30歲比例不足五成,而可能是人生中首次有資格投票的18至20歲,更只有6萬人投票,投票率僅42%。
截至今年5月中旬最新數字,18至20歲在選民登記冊的人數約十萬人,佔整體選民人數(350萬)只有3%,計埋21至40歲的選民,佔比亦只有三成,這個與51歲或以上的選民佔整體逾五成,似乎有一段不可超越的距離。
未來十年,這班年輕人要話事,由選民人數睇,牌面肯定蝕章,但年輕人最大的優勢,是合資格的選民會按年遞增。股榮找到2013年的香港人口金字塔,15至19歲的港人超過40萬,2016年立法會選舉前,這班生力軍很大部份可登記成選民,履行公民投票責任。至於20至39歲的港人,數目接近190萬,但登記成為選民的只有一半。反觀年齡較大的長輩(50至69歲),登記人數佔比約七成。
數據帶出了所謂「沉默的大多數」,不是經歷戰後黃金時代及移民潮的人,或者享受着蛇齋餅糭的父母一輩,反而是70以至90後、為學業事業打拼,對政治諸多不滿,又不願企出來發聲的我們。建制派聯結內地各地社團、向父母輩蛇齋餅糭,就是因為他們手中有票,是Critical Mass,而年輕人在他們眼中,只是一班對政治冷感,連登記做選民都懶的少眾,睬你都嘥氣。
民主不是只喊口號就能實現,公義亦不是靠一場公民抗命就能實踐。之所以建制派可以在立法會上輪流腦殘式發言,就是因為議席多過你,CY收錢唔使查,唔合理的亦無可奈何,吹你唔脹。
我明白到很多市民拒絕做選民或投票,原因是泛民不爭氣,揀唔落。開會睇女,政策左搖右擺,但一個冇say的群體,如何能被他人重視。想要人尊重,必須先尊重自身的權利及義務,你唔出聲,人哋真係會當你係啞。講多無謂,登記做選民、行使投票權最實際。
最後以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一席話作結,「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26日 趣BLOGBLOG:梁振英的劇本

佔領運動快滿月,很多人都期盼着事件如何收科,如果要合理化目前事態發展,中央改變初衷作出讓步,機會微乎其微,而特首梁振英上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談及14K言論,我更感覺到,所謂「袋住先」全城選特首的方案,或者只是CY角逐連任,以至中央操控小圈子選舉下,一場自編自導的鬧劇而已。「袋住先」根本上不可能實現。
私底下曾聽過,CY是個聰明人,記憶力好,每步棋都充滿着計算。競選前聲言拿起摺凳走進社區,刻意討好基層。如今竟揚言,政制發展不是「比人數」,否則候選人就一定「爭取月入低於1,800美元(約1.4萬港元)那半數香港人的支持。」以目前本港一半人月薪低於1.4萬元,暗示公民提名會令政策向貧窮人口傾斜,造成福利主義。這番話,說白點就是「窮人唔好學人講政治」。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 Krugman)按捺不住,撰文抨擊梁振英,指其為保護財閥富豪免受攻擊,CY最明顯的行動,是不讓半數底層人,甚至是九成的底層人投票……而美國政客就算幾大膽,亦不會無掩飾地宣示只有富人享有政治權利。
如果2017年有得「袋住先」,CY這句「真心話」與自我放棄做特首無分別。所以敢講,就是因為相信2017年選特首的,不是500多萬合資格選民決定,而是仍然維持2012年1,200名選委模式。1,200名選委,很大部份也就是代表了現有一班既有受益者。
翻閱統計處過去數年人口數據,有兩點值得與讀者分享。第一是本港各年齡組別收入中位數,增幅差異極大。2001年,介乎40至49歲男性收入中位數為13,500元,12年後,同一組別收入已升至19,100元,增幅41%,反觀15至19歲於2001年及2013年,中位數同為6,000元,零增長。
另一組數據,是月入15,000元以下,以及15,000元以上的就業人口比例,差距有收窄現象。2001年,月入15,000元以下的,佔比約63%,15,000元以上則有37%。去年同一調查統計,15,000元以下降至53%,15,000元以上的則有47%,而30,000元以上比例,則由12%增至18%。數字不代表貧富懸殊差距收窄,更可能反映高收入的比例提高,這批社會既得利益者,在政治經濟享有特權及成果,對佔領運動最為反感,也是狼英最大連任籌碼。
撇除愛字堆人物,於fb用藍絲巾標籤,於報章上抨擊佔中破壞經濟,很大部份都是50後、60後的人士,也就是今次反佔中的中堅分子。他們出身於戰後的嬰兒黃金時代,在殖民統治下享受教育,成為專業人士,回歸後霸佔着企業高層,享受股樓齊鳴的黃金歲月。他們認為固有既得利益,不容受到侵犯,故在今次運動中,反對的聲音最強烈。
警方928射完催淚彈沒即時清場、佔領期間任由黑勢力挑釁、學聯及政府對話曾經被叫停、立法會開會就流會,黨派展開不合作運動,上述各項事只有加劇社會撕裂,加深矛盾。
這是否就是狼英精心設計的劇本,令「袋住先」變成mission impossible,股榮無從猜測,但借用《紅樓夢》中的名句送給狼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2014年10月23日 貸評山下:監管銀行睇實資本

金融海嘯後,金融機構的監管不斷推陳出新;《Sky News》早前報道指,英國滙豐銀行兩名董事湯姆森及特魯曼辭職,離職時間不會遲於今年底,原因或許與英倫銀行及英國金融市場監管局擬進一步加強銀行高層的問責性有關。
箇中原因和背後內情沒有知道,但筆者傾向認為,兩人辭職未必與此事直接有關,一來建議仍在諮詢階段,二來即使真的加強監管,亦未知如何執行,未必要負上刑責,即使要負刑責,銀行高層也未必會出現辭職潮。

新例繁多 效用成疑

兩監管機構擬規定銀行今後須列明各高層負責的業務範疇,並要這些高層為出錯負責,最多可追回七年花紅,以及最高可判監七年,英國滙豐兩高層為何辭職筆者不清楚,然而《Sky News》估計是對上述諮詢的抗議式舉動,則似有誇張之嫌。
數年前香港證監會有意要IPO上市保薦人負上刑事責任,最後在投資銀行一片反對聲下不了了知!另外,美國Sarbanes-Oxley企業改革法案通過實施之後,亦不見得美國的行政總裁因懼怕要為財務報表負責而紛紛辭職,即使要做逃兵,也不用這麼快便走人。
筆者有時候會倒轉來想,銀行高層若要負刑責,那麼監管者是否又要為監管不力而坐監?
近年監管機構不斷推出新的監管規定,是屬於金融海嘯後的自然反應,各式各樣,種類繁多,包括花紅獎金和薪酬、掠奪性貸款、兩房改革、破產法、生前遺囑、壓力測試、資本要求、巴塞爾監管、宏觀審慎檢測、衍生工具和影子銀行、場外場內交易、清算系統的集中性,甚至是全球經濟發展不均和部份地區儲蓄生產過剩等,但這林林總總的監管,是否收效卻值得商榷。
事實上,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者,就是研究政府管制以及壟斷理論的法國經濟學家梯若爾(Jean Tirole),他提出的突破,就是探討了在不同的市場下,監管機構需要有不同的做法,不能一成不變;而且,在資訊不均等情況下,被監管的一方往往比監管機構擁有更多的資訊,加大了監管的難度。對梯若爾來說,政府之後的介入,一定不如提早防範道德風險的發生(moral hazard),就算是因此而降低了整體的效率也在所不惜。而他最支持的措施,就是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比率的要求。

嚴控信貸 有利發展

筆者同意,與其搞五花八門的規例,均不如聚焦其中一兩條最核心的問題;筆者認為,所有監管細則最有用的只有一個,即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這才是治本,其他都只是治標而已,皆因信貸過多自然存在金融不穩定性,而且在資產負債的期限差異下,容易出現銀行擠提。很多研究報告都已指出,提高資本要求,去槓桿化對經濟的影響其實並非如市場預期般大,反而會令人更注重信貸的成本效益,對長遠提高經濟的生產力和發展,有利無害。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19日 趣BLOGBLOG:我們不孤單

佔領運動發展至今,港股三周跌了約600點(2.8%),同一時間,美股及德國股市跌了4.3%及6.8%,想請教雷鼎鳴教授,究竟是港人輸了?還是賺了?按板塊分析,以為最傷的零售股未致太差,周大福(1929)更逆市上升。新盤長賣長有,地產股僅跟指數下跌。撇除細價股及莊家殼股外,跌得較慘的有TVB(511)及壹傳媒(282),前者跌6.8%,後者挫15.6%。
曾經有人問過,當一隻股份遇上壞消息,如何判斷是危或是機?最簡單方法是睇這間公司究竟是出了甚麼問題,是內部原因?抑或外在因素?前者如果未能解決,將成敗走關鍵。至於後者,如屬一次性事件,股價在一段時間後,料重返昔日水位。在此先作利申,本身沒持有兩間公司股份,誠如某君所言,我又唔係肥佬黎或陳國強心裏條蟲,點知股價會點啊。
壹傳媒為《蘋果日報》母公司,報館近日被黑勢力圍堵、網絡被黑客肆意攻擊,務求令紙出唔到、網上唔到。股榮踏入《蘋果》第九個年頭,被抽廣告司空見慣,卻未曾見過有中外傳媒機構,被人圍堵癱瘓以至妨礙出版。由上周六晚開始,數百名大媽連同懷疑黑暗勢力,每晚到《蘋果》樓下圍堵,不惜斥資百萬元計維穩費,務求妨礙出版,背後的訊息太明顯了,就是怕《蘋果》講出事實的真相。

不贊同觀點 也要捍衞發言權

股價跌是否關圍堵事?不得而知,但有一樣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團結及士氣,是我未曾見過的高漲。各部組同事,記者、編輯、美術、sales甚至OL等等,做了十多個鐘自身崗位,甘願留守至深夜。甚至已離開的眾多舊同事,午夜放了工,也搭的士趕回來打氣支持。大家守住的,不單是《蘋果》,而是作為傳媒一分子謹守的信念。
我相信每個記者,包括我自己,心裏都有團火,希望做到獨家、爆大鑊。爆大鑊可遇不可求。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影到條好片卻被剪到體無完膚、寫了篇勁文卻淪為簡訊。作為記者,文稿被抽或大刪,當然唔好受,但如果有道理,刪完都妥你。面對部份傳媒自我審查、政治歸邊,香港已一步步「新華社化」,梁振英被揭收取5,000萬元翌日,更多的報章卻為CY辯護,指收錢冇問題。這正正就是香港傳媒最大的問題,大家醒覺嗎!
fb見到舊同事Teresa打氣的聲音,文中有五句借來一用作分享:
政治立場,你可以唔認同蘋果;
標奇立異,你可以唔認同蘋果;
譁眾取寵,你可以唔認同蘋果。
但你不得不認同,當下嘅報紙,實際只得番「一份」,你諗真吓,仲有邊份敢講啲上面唔啱聽嘅說話?法國十八世紀哲學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會誓死捍衞你發言的權利。」你可以唔睇蘋果,但唔可以冇得買蘋果!
P.S.今個星期,由建制派身上,我領悟到「人至賤則無敵」的真諦。問警察打人點睇,「Sorry太黑睇唔到」;遮係攻擊武器,因為黃飛鴻用來打奸人堅;CY收5,000萬元,連調查也懶得過問,否決罷了。原來厚顏、荒謬、無恥的人是世上最強的人。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12日 趣BLOG BLOG:可怕的梁振英

包括股榮在內,很多人曾質疑特首梁振英下台,就可解決當前政治危機嗎?下一位中央任名的,何嘗不是阿爺傀儡,CY走唔走,香港人一樣冇得揀。不過,上周澳洲傳媒踢爆特首與UGL「秘密協議」,我深深感覺到,香港唔想一鋪清袋,CY一定要走。
要解釋,先要回顧2011年交易前後的各方環境。2006年,戴德梁行(DTZ)在英國上市的母公司,股價曾高見835便士新高,隨着不斷收購令債台高築,加上金融海嘯,股價於08年高位跌了九成。梁振英持有約723萬股,相當於總股本不足3%,11月4日市值1,883萬元(港元.下同)。
11月7日,DTZ母公司指有意賣盤,承認公司「僅餘少量價值」,股價單日跌了九成,梁振英持股市值252萬元,公司總市值不足一億元。
2011年12月4日,UGL斥資9.5億元收購DTZ全部業務,DTZ在倫敦交易所除牌。當時大家的共識是,CY手持的股票亦變成廢紙,一文不值,事關收購所得,全數支付予最大債權人RBS,其他債權人及股東,則全數撇賬。但原來一份秘密協議,卻揭露表面上CY一鋪清袋,但暗裏收到5,000萬握手費。
這裏產生兩個疑問,點解要選擇UGL?以及作價問題。2011年5月,DTZ法國大股東SPG曾提出20億元全購,及後終止。11月,在澳洲主要經營工程業務的UGL成為DTZ優先收購者,一個月後,UGL以半價購入業務,而非直接賣盤,梁振英是三名執行董事之一,有份作決定。
從當年中外媒體報道,UGL是唯一一個名字出現在DTZ潛在買家的名稱,一間過去沒有任何房產經驗的公司,竟有興趣購入一盤全球性的測量及物業管理生意,反而同行沒有趁機平價爭購,令人好奇。
由UGL年報發現,在全球52個國家地區聘用逾四萬人的DTZ,算是一盤穩賺不賠的生意。由2010年度至2014年度,除息稅前利潤(EBIT)按年皆錄得增長,2014年度有8.4億元,即使是出售業務的2011年度,亦有5億元稅前利潤。今年6月UGL向美國私募公司TPG出售DTZ業務,涉及作價90億元,三年間作價差距八倍,與其說當年UGL執死雞,我更相信當時作為DTZ董事局成員的梁振英,有賤賣公司資產之嫌。

眼前有利益 一切可拋棄

UGL近兩年年報顯示,DTZ佔其生意額一半甚至更高,當中亦提及中國市場業務增長可觀。2011年作為戴德梁行執行董事及亞太業務主席,CY理應了解公司出售價值被低估,雖然他沒有最終拍板權,但作為決策者之一,連捍衞公司股東權益也未有做到,最後寧願搵買家匆匆接手,不繼續尋求白武士以至其他融資渠道。當公司被除牌,表面上所有股東齊齊輸,但背後卻另有小插曲。
CY自畢業後一直從事測量工作,自立門戶後與同業合併成為戴德梁行,將大半生心血放在DTZ上。CY被外界稱為狼英,狼的特性是狠,一個可以犧牲畢生血汗的人,連苦心經營的生意棄之如敝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當眼前出現更大利益,一切也可以拋棄,事業如是,女兒自殘也當冇事。下一刻,出賣港人利益,甚至犧牲香港人,難道不會嗎?
最後以英國十九世紀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金句作結,「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2014年10月09日 貸評山下:食水矜貴 炒概念股有法

全球有近70%地區被水覆蓋,當中只有2.5%屬淡水,並僅有1%適合飲用,其餘的水大部份藏於冰山和冰川。隨着全球人口數字不斷攀升,經濟化、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等持續發展,水資源勢必供不應求,若水短缺加上水污染問題急劇惡化,未來全球將掀起一場搶水激戰。

本地政策弱 唔湯唔水

翻查資料,過往本港也曾出現過水荒,最嚴重一次為1963至1964年。筆者發現政府對於水資源政策的措施,除節省使用食水外,最明顯一招是在90年代後期決定向內地購買東江食水,每年供應本港總用水量約70%至80%。
然而,中國身為全球排名第四的缺乏水資源國家,假設全球只有100瓶水,它亦只能分得6瓶,客觀事實證明,內地人都不夠食水使用,加上水污染的問題嚴重,難怪內地政府把水資源管理及投資政策升級為國家戰略層次,務求成功撲水。
大家或會有以下的疑問︰中國缺水,但又賣東江水予香港,假若某天內地水用盡時,香港怎麼辦?
筆者的建議是要「未雨綢繆」,本港政府可參考同樣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例如新加坡早已發展污水處理、海水淡化等技術,同時增建水庫,盡可能收集地表水(surface water),甚至施行懲罰性收費政策,以針對耗水量過高的單位,採取多元化方法保障水源。
當然,在處理海水和污水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可以說,新加坡是把入口水的需要,轉化成為入口能源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污水再生和海水淡化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市場化的標準,不會為不成熟的技術提供水價補貼;而城市規劃方面,對污染物排放設有嚴格的控制,以保證地表的水不受工業污染影響。
相比之下,香港的水資源政策則可謂「唔湯唔水」,例如水價收費結構欠缺審查、忽略用水實際成本、水務署長期靠政府補貼維持運作等等,這足見政策的脆弱;更由於水務署直屬發展局,之前有聲音傳出,要討論把僅有的水塘轉為建房屋,這可以說是逆其道而行。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不少環球的水資源相關企業頗有投資價值,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看一個環球的水指數(S&P Global Water Index),過去三年的總回報約70%,雖然和標普500指數的大市指數相若,不過,水指數裏面也包括了不少波動性較低的公用事業股票。

內地水資源股欠吸引力

當然,由於內地政府近幾年也大力推廣,因此,內地環保和水資源的股票已經被炒到一個較高水平。企業盈利增長如果靠政府行為,市場已把這個因素反映在價格內。
而且,部份企業也要靠某幾個地方政府的定單才有生意做,這些因素大大削弱投資價值。筆者建議,不妨看看中國以外的水股票,尋找更具投資價值的機會。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05日 趣BlogBlog:百五億養了甚麼警察

一個星期前,我仍然相信警察是人民公僕,結果87顆催淚彈將公民抗命演變成雨傘革命,警察聲譽一鋪清袋。服從上級指令,是紀律部隊首要的戒律,因此就算向手持雨傘的群眾施放對付暴徒式的催淚彈,痛心疾首之餘,也對執行的警察感到萬般無奈。一、兩個人的愚蠢決定,本應不該由兩萬多警察來承受。

淪為政治工具 摧毀核心價值

可惜,香港已經不是我認識的香港,和平示威的群眾,被有組織集團挑釁、推撞、非禮甚至追打爆缸,一幕幕呈現在電視畫面。對付學生,警察嚴陣以待,未動手,胡椒噴霧已經招呼你。黑幫勢力惡意清場搗亂,警察可以袖手旁觀,敷衍式拉兩個人算數,大佬啊,你見到的不可思議,竟然不是在中國,而是香港。
沒錯,這場雨傘革命確實令不少人無飯開、無書讀,但影響只是短暫,相比起警察淪為政治工具,令香港的核心價值進一步摧毀,這更是大家應該反思的。
中共每年最大的開支是維穩費,2013年維穩經費達7,690億元人民幣,超過軍費近300億元。香港毋須軍費,但維穩費卻動輒超過100億元,用喺邊度?事實擺在眼前,警察已曲線成為特首的維穩工具。
去年度政府總開支3,061億元,頭三個最大開支部門,分別是衞生局、教育局及社署,第四位竟然是退休金,上年度開支超過200億元,再數下去就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警務處,前者資助9間大學學生,也是今場雨傘革命中堅分子。警務處2013年度實際開支146億元,佔總開支約5%,今個年度預算為148億元。
每年資助莘莘學子的費用,居然與警方開支相若。錢最重要是花得其所,看到今場運動,第一個感覺是,納稅人每年進貢150億養警察真PK,保護市民變打市民,打擊惡勢力卻淪為與狼謀皮。
警方如此選擇性執法,甚麼一貫專業、維持法治,只淪為笑柄,我不敢想像,如何能繼續視這樣的警察為警察。
改變遊戲規則是特首的專長,昔日香港電視、今日香港警察,明日可能輪到股市、教育甚至醫療福利範疇,今日你置身事外,愛理不理甚至抱怨自由行少了交不了租,學生學習進度慢了輸在起跑線,但將來一個不合理的政策,向大陸傾斜,甚至本末倒置,屆時始說CY無賴,可能悔之已晚。

P.S.作為科大畢業生,對於科大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將佔領運動與經濟損失混為一談甚為反感。他指保守估計造成經濟損失3,500億元,相等於平均每名港人承受了五萬元的損失。上周一及周二港股跌賴佔中,周五恒指倒升,又不見你指受惠佔中。如果連革命都可以用錢去衡量的話,這個世界不會有解決不了的事,請不要將你的庸俗貶低科大人。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2014年09月30日 貸評山下: 共享經濟 拉近人與人距離

網絡世界的發展,造就不少新的商機和投資機會,其中一個需要留意的趨勢,就是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或者叫協同經濟(collaborative economy)。這些新型經濟模式在外國早已興起,近期才開始在香港發展,如短期租房平台Airbnb或call車服務平台Uber,而其他比較著名的外國例子,包括eBay(貨品買賣平台)、TaskRabbit(服務提供平台)、Lending Club(網上貸款)、Kickstarter(群眾籌資)、Car2Go(租車服務)等;涵蓋的包括物品、服務、金融等多個範疇。

Startup更具生存空間

所謂共享經濟,其實就是一個去中介化的過程,由個人與另一人(P2P)直接進行交易,將自己擁有的閒置資產(idling assets)甚至勞力,變成有用或可以賺錢的東西。今後大型企業如何進行調節,以適應新時代的消費模式,政府如何一面制訂合適法規以保障消費者,同時又保持共享經濟活力,值得大家關注;在亞洲國家,以南韓和馬來西亞政府,在法規配套上比較積極,看來香港也要急起直追。
筆者有幸和三個本港共享經濟的企業創辦人談話,一間是做小額支付平台的Cashyou,另一間是要重建社區網絡關係的Myflat.hk,而第三間是做網上金融的WeLend。筆者認為這類的創意,不但為香港過於單一化的經濟注入清新空氣,推動創新經濟,以及帶來的正面界外效應(positive externalities),例如社區之間的互信,更非常具社會效益。長遠來說,去中介化當然會使中間人的業務有損,不過,整體社會的經營成本有助減少,激發更多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也避免了無謂的經濟問題,例如著名的principal agent problem(委託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問題)。筆者問到,會否害怕大型跨國企業看到相同的機會,然後進軍這個市場,減少了這些startup的生存空間;有趣的是,其中兩位創辦人都不約而同的說,他們的生存空間就正是大企業轉身較慢,較難追上網絡經濟急速發展,造就了創業的機會,而大企業更會和這些startup合作,例如大型連鎖店Walgreens選擇和TaskRabbit合作等。
根據Crowd Companies對逾九萬個美加及英國受訪者所做的一份調查,發現參與共享經濟的人近半都比較年輕,介乎18至34歲,四分之三受訪者有使用社群網站習慣,而且經濟能力較為寬裕;從人口總體的比例來看,美國已經有約四成的人,參與某一類的共享經濟,而且比例在增加中,故此是一個不可忽略的經濟動力。

手機普及 利資源分配

以前的分享經濟是左鄰右里借豉油,自從互聯網和手機普及化,人們彼此資源共享的潛能得以再次發揮,消費者可以自己主導,將擁有的閒置資產如房屋、資金、汽車、消閒用品、衣履甚至自己的勞力,透過共享網絡平台,向其他消費者出租、出借,方便、環保之餘,又可節省開支,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模式,又可以賺錢。藉着相互傾談,人與人的關係再度回復密切,增加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2014年09月28日 趣BLOGBLOG:「不要怕只要信」的教訓



小學中學讀教會學校,雖則非教徒,卻最愛聽耶穌故事,尤其是神蹟部份,當中有一段非常深刻。《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帶門徒傳道,到了湖邊,來了一個名叫睚魯的會堂主管。他懇求耶穌施展神蹟,將手按在快要死的女兒身上,令她活下去。
及後有些人從會堂主管的家裏來,對睚魯說:「你的女兒已經死了」,但耶穌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然後對屋內人說:「孩子不是死了,而是睡了。」他握着孩子的手,對她說:「我吩咐你起來!」那女孩隨即起來,開始走動。這就是耶穌令死人復活的經典神蹟。
「不要怕,只要信!」,由耶穌口裏說出,自然份量十足,但估唔到由一個虔誠基督徒莊家所演繹的同一番話,居然有人信到十足,散戶「不要問,只要追!」造就了今年股市最匪夷所思的悲劇。

框架協議 講完可以走數

故事要由今年3月下旬開始,中國天然氣(931,前稱中國宏通)宣佈,與中國一間大型國有企業協商,發展液化天然氣,惟未落實任何條款及條件。當日股價0.41元,市值46億元。
由3月31日至9月10日,中國天然氣合共發出8份通告,內裏都提及將與一間大型國企合作天然氣,邊間大型國企咁巴閉?通告全冇提及,預留大家想像。而全部合作,都是所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甚麼是框架協議?就是講完可以走數,沒有任何約束力的東西,大部份都指明,十二個月內無實質性進展將被終止。因此就算吹到天花龍鳳,關鍵不是中國天然氣能否做到,而是大家一廂情願選擇性相信,「不要問,只要追!」。
中國天然氣市值由46億元炒到最高320億元,股價由0.4元升到3蚊,坊間指公司只有8個員工有古怪,迅速令股價兩日跌一半。老實講,輸錢的散戶可謂咎由自取,與人無尤。由3月份往後的協議通告,大家見到的只是一堆口頭承諾,做唔到當冇事發生,而所謂的大型國企,名稱也不敢公開懶神祕。股價短短半年升6倍,市盈率逾千倍冇所謂,見人買我又買,懷着一股「不要怕只要信」的衝動趕入場,結果風吹雞蛋殼,財散唔安樂。
大股東簡志堅日前自認是位虔誠嘅基督徒,「我就好老實,冇買賣股票幾年」,「(股價)升咁多都繼續追,就係信你」。信你的結果,是股價跌死。股榮4月寫過,就算公司改名,青蛙不會變王子。改名前後的中國天然氣,直至這刻都冇氣,何來漏氣?目前股價跌返至9月10日宣佈內蒙古合作項目時水平,意味市場仍相信有「氣」到,仍揸住貨的朋友,祝好運。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2014年09月25日 趣BLOGBLOG: iPhone指數 香港買機好着數?

一部新iPhone,令全城港人變成炒家,街上未曾見人用iPhone6,但每日去先達或北上深圳放機的,卻就絡繹不絕。1997年全城炒樓,結果是樓災;2007年全民炒股,最終變成股災。而今年眾志成城訂iPhone,「phone災」炒燶機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
衡量全球物價水平高低,有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叫做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可視作滙價是否偏高或偏低。理論上,在全球各地老麥賣的巨無霸,用料、製作規格大致相同,因此能有意義地比較各國貨幣高低。
該指數以美國為本,舉例說,以今年7月份數據,美國巨無霸4.8美元,香港則是18.8港元,折合2.4美元,這意味港元被低估了49%。在全球45個主要地區排40位。簡單講,係香港食老麥叫做好抵。
到目前為此,共有兩批共26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官方訂購新iPhone,但炒燶機卻只是香港獨有。股榮好奇,是否香港定價太高累事。用巨無霸指數概念,統計iPhone於全球各地價格,香港買iPhone在26個國家/地區裏,竟然是第三平。全部折算成港元,巨無霸指數最貴的挪威,iPhone616GB索價7,047元,貴香港26%,歐元區買機亦較港貴逾兩成。
有趣的是,最平買新iPhone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及日本,兩者巨無霸指數較香港高,理論上機價應較港貴,不過兩地機價折算為港元,分別為5,031及4,841元,較港平一成以上。

炒燶iPhone衰貪心

更諷刺的是,上去兩地的官網,仍有新機供應任你買(大前提你有當地送貨地址)。總部在美國的蘋果,iPhone平賣益自己友,出口外地就獅子開大口。
香港人一心以為大陸冇得買,犯賤以為有得炒。炒燶了,不是定價太高,而是衰貪心所致,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分子。
iPhone指數永遠不能取代巨無霸指數,因為正常人只會食老麥,唔會炒巨無霸,但香港地,買到iPhone唔炒自用,反被視為唔正常。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2014年09月23日 貸評山下:美經濟屬療養階段

投資其中一個要訣,就是知道大部份的市場皆有周期循環,只有小部份的資產會永遠像一條直線,無論是上升或者是下跌。有說:「最壞的貸款,是在環境最好的時候簽訂的。」
著名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是全球宏觀策略中,最大最成功的其中一個,其創辦人Ray Dalio認為,信貸(credit)是對經濟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少人理解的一環。他認為經濟的周期循環,其實是由信貸主導。

信貸主導周期循環

記得以前芝加哥大學的老師Robert Lucas,是宏觀經濟學的諾貝爾獎的得主,但在2006年時,仍然發表了對美國經濟非常樂觀的言論;相反,Ray Dalio作為一個業界人士,花了一生的時間研究信貸和經濟的關係,就準確捕捉了金融海嘯期間和之後的投資機會,怪不得Dalio每年的個人收入是以數十億美元計算。
Ray Dalio交易員生涯的經驗與思考,為他創造一套「Dalio經濟模型」,當中包括三個因素:(一)生產力的提高(productivity);(二)短期債務周期(short term debt cycle,十年八年一次);(三)長期債務周期(long term debt cycle,幾十年一次),此三者相加便可探測經濟動向。
短期債務周期裏面的消費,通常是受到放款人和借款人的信貸意願控制。當信貸很容易獲得,經濟便擴張,此周期一般為五至八年;不過,由於人性之使然,每一次短期債務周期的高位和低位,都會比對上一個短周期為高,形成一個大漲小回的格局,於是,慢慢就會長期債務周期,債務增長長期比收入為快速,這個長周期則可長達幾十年。
Dalio認為美國於2008年去到了一個長周期的頂峯,在一系列的緊縮政策中,配以極寬鬆的貨幣政策,做到Dalio所謂的beautiful de-leveraging(美麗去槓桿化):即是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配以適度的貨幣政策,減少收縮所帶來的痛苦和社會動亂。
那麼現在美國周期是否已經谷底回升?股票資產價格又是甚麼情況?
筆者引用摩根士丹利所建的框架,去驗證美國現在處於周期的哪一個階段。
首先,把周期循環簡單分成四個部份:Downturn(泡沫爆破,有如心臟病發作)、Repair(復修,有如在急症室)、Recovery(復蘇,有如在療養院)、Expansion(增長,有如完全復原,已經落地賽跑)。然後,再用九個不同的指標,去衡量周期的階段:經濟增長、信貸增長、央行貨幣政策、通脹、孳息率、資產價格、槓桿和盈利等基本因素,信貸和股票的相對價值,和波動性。

資產有谷過龍之嫌

有趣的是,細看這些分類,其中不少是指標印證美國經濟還在療養院中(Recovery),如經濟增長、信貸增長、通脹、孳息率等,而央行貨幣政策寬鬆的程度卻屬於急症室(Repair);換句話說,病沒有用藥那麼重。結果,是其他屬於市場的指標,如資產價格,便被谷到了增長階段(Expansion)的水平。當資產價格反映了市場對增長階段的預期,實際經濟卻只是處於療養院的階段,投資者便要有所警惕。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2014年09月21日 趣BLOGBLOG:老竇變老襯的故事

謙仔出世了兩個月,朋友探B,客氣地送來屈臣氏、萬寧禮券,方便股榮買奶粉尿片。究竟港人每年花在購買禮券上的開支,到底有多少?兩大連鎖店未有回應。嘗試以較籠統方法統計,過去六年本港新生B數字平均約8.2萬名,假設每個B收到約千元禮券,估計涉及金額約8,200萬元,數字超過億元並不過份。

藥房較連鎖店平近兩成

本地奶粉,算是一個被價格壟斷的市場。所謂價格壟斷,是無論兩大超市陣營、抑或兩大護理零售店,近乎百分百一樣,各類品牌的奶粉及尿片,零售價居然一分一毫沒有偏差,大家不妨自己巡舖,或到消委會網上格價一覽通上,可以印證。
有禮券當然要用,近周在荃灣萬寧欲買飲開的奶粉,缺貨下遂在附近搵貨。行了五十步見到一間老藥房,售價居然平了48元,幅度達到18%;甚至連尿片都較連鎖店便宜18%,一次無心插柳,這個新手老竇原來一直做了老襯而不知,感覺非常差勁。
藥房不會做蝕本的生意,根據藥房老闆親屬指,連鎖店攞貨多、來貨價隨時較他們再平一成,因此毛利絕對誇張。而連鎖店禮券效應,則造就了他們就算貴些,唔用也無可奈何的感覺。
奶粉毛利高是已知的事實,究竟有多高?實在難以計數,事關數大品牌的奶粉商,母公司都有醫療藥品,甚至其他飲食業務,未有在年報上分別列出。較清晰的可以睇睇強國合生元(1211),公司去年度收入45.6億人仔,毛利接近30億人仔,毛利率65%。奶商最大開支,並不是奶源,反而是廣告分銷開支。
引用本地廣告資料庫admanGo數據,本港奶粉廣告開支過去三年飆升,2011年開支約15億元,2012年已增至23億元,去年進一步攀升至27億元。羊毛出自羊身上,搵得張學友、孫燕姿拍廣告,各位家長自然要乖乖畀錢,加價都要硬食。
27億元這個數字,是一個甚麼概念?本港最貴的一隻奶粉超過500元,其他品牌一般300元內。去年有5.71萬名嬰兒出身,假設所有B都飲奶粉,每周一罐300蚊,每年飲足52罐,涉及金額不足9億元。
本地B消費最盡只有9億元,奶商卻投放了27億元廣告,唔係計錯數,只是真正的市場是在中國,全日買奶粉走奶粉返大陸的,肯定數倍於本地消費。但本港的家長,卻要啃高昂的廣告費而捱貴奶。
P.S.就算是藥房,奶粉售價也可以相差一成,欲知附表內聲稱做老街坊生意的藥房名稱,可透過fb send messages,股榮私下告知。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2014年09月16日 貸評山下:結構產品怎樣才得寵

金融海嘯中,結構產品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其中因為次按(subprime mortgage)的違約飆升,為金融海嘯掀起序幕。於是,所有投資者,無論是散戶或是機構投資者,對結構產品都聞之變色,甚至包括以衍生工具組成的A股ETF等。不過,當灰塵落下,投資者發現,原來並非所有的結構產品都是毒藥,哪究竟甚麼因素主導結構產品的成敗?又有甚麼結構產品成為機構投資者的寵兒(筆者較不贊成散戶參與結構產品,其複雜性應該交由較專業的機構投資者處理)?

CLO發行量再攀高峯

無可否認,過去幾年,在全球超低利率及量化寬鬆持續的大環境下,所有資產都從谷底猛烈反彈(除了一些已經真正爆破的資產,如大部份和次貸相關的產品),其中貸款抵押債券(CLO, 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可以說是一個絕處逢生的例子。
據標準普爾旗下Capital IQ數據顯示,今年首八個月美國CLO的發行量已達到854億美元,超越去年全年的826億美元,證券界相信,今年美國CLO的總發行規模,勢必超過2006年的970億美元歷史高位,並突破千億美元。所謂CLO,主要是銀行將他們手上的高風險企業貸款(leveraged loans)打包注入殼公司(SPV),再切割成為不同的分層債券,以浮息加溢價賣給機構投資者。
CLO再攀上發行量的高峯,和其背後的資產,就是企業貸款的表現較好有關。雖然這些貸款的違約率,在金融海嘯高峯期超過10%,但由於這種違約率的幅度,只是和歷史上的幅度相若,已在結構產品計算的預期範圍之內;故此對CLO本身,並未做成和其評級相違背的表現。而且,leveraged loans的違約率,很快便回落至6%以下,配以CLO有較活躍的二級市場,不少撈底的機構投資者都獲得豐厚的回報。

資產質素成關鍵原因

從投資者的角度,金融海嘯無論是對CLO,或是CLO背後的資產leveraged loans,可以說是一個壓力測試,而測試的結果是正面的。
這個例子可以說明,結構產品的好壞,除產品結構和價格外,最關鍵因素就是背後相關的資產質素。
次按和相關的結構產品,和其他不少美國房貸相關的產品,在金融海嘯前後都出現問題,原因是金融海嘯的主因是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導致不少美國借錢買樓的人淪為負資產,成為一個巨型的消費信貸(consumer credits)泡沫爆破。
任何與美國消費信貸相關的產品自然不能倖免;相對來說,在金融海嘯當中,企業信貸(corporate credits)的影響較為輕,因為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槓桿比率較消費者更健康,於是,和企業信貸相關的結構產品,例如是CLO,便有較佳的表現,這亦激勵了後來者,並令這個市場得以在海嘯過後持續發展。
由於CLO急速發展,又引起監管機構的關注,雖然這幾年在監管上,已經有所收緊;當然,仍然有論者認為監管不足,如何保障投資者與市場發展之間須取得平衡這句老調,相信會不斷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