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2014年02月25日 貸評山下: 女性投職場 經濟添動力

畢菲特曾說:「我能成功,全因過去我只需和一半的勞動力(男性)競爭。」目前全球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以及它對經濟增長之衝擊,因此各國積極提出政策,希望利誘女性重新踏入社會工作,幫助推動國家GDP(國內生產總值)。

日韓政府出招催谷

於是,近年間,女性就業問題,從一個平權的社會運動,變成一個熱門的經濟議題——簡單的經濟原理,經濟增長不外乎三幾個因素:勞動力、資金和生產力,如果一個經濟體系的勞動力突然大幅提高,經濟自然會提高增長。
當然,這也只有一個假設,就是當提高女性的在職率(labour participation rate)的同時,並不會影響孩子教育的質素,不會影響這些孩子對社會長遠的生產力。
另外,有研究顯示,不少大型企業都喜歡女性擔任董事會成員,因女性擁有「化干戈為玉帛」力量,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觀點,有助提升管治的效率。之不過,既然對企業和股東有利,為甚麼市場不會自然調節,出現多點女性高管呢?其中一派的解釋是現任facebook高層Sheryl Sandberg所寫的「Lean In」,認為這是文化影響下,與女性自己的事業野心(ambition)有關。
據世界銀行數據指出,2012年15歲以上女性在職率,日本為48%、南韓為50%、美國為57%、英國為56%、香港則為52%。數據顯示,全球女性在職率介乎50%水平,相比男性在職率約為70%,比例並不算高。

強化教育效用最大

近期南韓及日本政府便絞盡腦汁,希望鼓勵更多女性加入職場,前者擬通過《男女僱傭平等法》,計劃明年推出支援女性就業方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希望女性打破就業的「玻璃天花板」,若當地女性就業率跟男性看齊,日本GDP有機會增加16%。同樣地,本港正面對低生育率、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等問題,有機構研究報告推算,17年後或需要額外50萬勞動人口。
觀乎現時全球主要經濟體,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一直偏低,在全球大型企業內,一些重要職位如行政總裁,由女性出任的佔比亦僅為單位數字。過去不少國家都有大力推動女性投身職場,但效果未如理想。
筆者覺得,政府要引發女性加入職場的最大助力,重點在於提升教育水平,因為教育水平高的女性,事業心相對較重,對自己擁有期望,亦希望有能力回饋社會。
過往亦有學術研究指出,提高人民教育程度,是最為有效提升就業率的方法。舉例說,新加坡整體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比香港高,但如果單看比較年輕的那一個年齡組別,就是香港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後的一群,她們的勞動力參與率卻比新加坡的為高。
總括而言,提升女性在職率,表面上可以很快增加經濟發展,但如果只是單靠不同的政策優惠,可能只是揠苗助長,能否有效取得短期成果,已經太確定。長遠而言,會否會對下一代的整體競爭力有影響,也是值得深思。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2014年02月23日 趣BlogBlog: WhatsApp發達秘笈的啟示

WhatsApp天價賣予facebook,以55位員工,創造出190億美元(約1,482億港元)價值,平均每人貢獻27億元,即使每人獲分逾4億元價值股份,合情合埋,完美地演繹出Less is More的哲學。

新經濟行業MP遠勝舊經濟

衡量一間公司價值平與貴,傳統方法睇PE(Price/Earning市盈率)、PB(Price/book市賬率)或息率等,WhatsApp以近1,500億元賣盤,未來或產出另一種指標MP(Market Capitalization)/Person,亦是每名員工攤佔公司市值。用WhatsApp做例子,每名員工值27億元。
股榮統計50隻藍籌,頭三位MP公司按次序是騰訊(700)、銀娛(027)及金沙(1928),每名員工價值4,478萬、2,049萬及1,938萬元,無獨有偶,去年藍籌表現最好三名,亦是這三間公司。至於包尾的中煤能源(1898),每個打工仔值125萬元。傳統龍頭股如中移動(941)及滙控(005)等,每名員工價值分別約815萬及588萬元,介乎中游位置。
比較新舊經濟行業股份的MV,肯定是前者遠勝後者,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零售、餐飲等舊經濟股份,賺少少扣除租金人工,可能聊勝於無,誠如全球零售巨無霸的和黃(013),旗下員工25萬名,市值4,000餘億,人均貢獻176萬元,僅好過中煤,難怪乎小超人李澤鉅,要不斷拆骨務求提升價值。

騰訊阿里大打銀彈戰

騰訊2011年底有1.74萬名員工,去年底增至2.42萬名,增幅達四成,總酬金成本激增57%至77億元,佔盈利六成。人數急增,主因要擴充戰線打阿里巴巴。目前科技界的情況,猶如魏蜀吳三國前的模樣,騰訊及阿里巴巴已經突圍而出,日日踩入對方地盤挑釁,四出併購,擴大版圖。
騰訊目前市值逾萬億,阿里巴巴估值亦超過一萬億,古時用子彈,今日雙馬用銀彈,務求在主要對手羽翼未豐前,收歸旗下。
科技改變世界,亦改變企業的價值,大家要接受,就連昔日以穿膠花起家的李嘉誠,今時今日亦要不斷學習科技,入股facebook、spotify、智能公司甚至「種」雞蛋。為甚麼一個86歲的首富仍要臨老先玩App,就是他知道If you can't beat it, join it、如果不迎合這股潮流,其努力數十載的王國會迅即被淹沒。科網股目前估值,已經難以用數字衡量,雙馬勝負未分曉前,這個瘋狂遊戲會繼續下去,因為錢多真的大晒。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2014年02月18日 貸評山下: 歐洲銀行邁向聯盟制度

歐元區單一監管機制(SSM)於去年9月正式通過,該機制目的在於解決歐元區的債務危機。SSM的成立,可以說是向歐洲銀行聯盟(Banking Union)跨進一步;因為過去歐元區各國獨立監察自己國家銀行的做法,會做成歐洲銀行的風險水平不一,在危機爆發時,資金會流向風險低的銀行體系,增加歐元區分裂的機會。

首要進行大驗身

SSM成立後,第一項任務,就是對歐洲整個銀行體系作一個「大驗身」,包括所謂的資產質素評估(Asset Quality Review)和壓力測試。今年5月,歐央行將對22個國家的124家銀行進行壓力測試,銀行須證明它們的一級資本比率在危機中不會跌破5.5%。
當然,這不是歐元區第一次的壓力測試,不過,上次做的時候,正值歐元危機,做了之後的公信力不大。和美國經驗不同,美國經歷08年金融海嘯後,市場對美國失去信心,在經濟前景不明朗下,銀行完成壓力測試後,它們很快便集資,藉此重建市場信心。既然市場對歐洲的信心逐漸恢復,為甚麼歐洲還需要做這個練習呢?其實,歐元區的銀行最為市場詬病的是透明度低,因此其壓力測試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增加銀行透明度,繼而做好監管工作,與集資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
最近SSM監管委員會主席丹尼爾諾伊表示,若要令壓力測試有公信力,便須看到某些機構「不合格」,讓區內一些缺乏前景的銀行有秩序消失,不一定要試圖將銀行與其他機構合併。她甚至暗示,希望削弱歐元區各國政府跟銀行間的聯繫,要求銀行針對主權資產持有資本。
市場認為,她這番言論似乎預示歐元區未來的監管方式將更加嚴厲。筆者同意,SSM是邁向銀行聯盟制的第一步,對於抵抗歐洲金融危機大有用處,但問題是,SSM的責任是監管,例如檢查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資產質素等;若然銀行出現債務危機而倒閉,其實又不關SSM的事情。
舉例,如果一家銀行在德國及西班牙都有業務,當它面臨倒閉時,便會牽涉兩個國家的監管機構,於債務清還上會出現爭辯及混亂,可見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

讓銀行有序倒閉

SSM只是銀行聯盟的第一步,關鍵是,第二步是單一清算機制(Single Resolution Mechanism,SRM);清算或許不是一個最直接的繙譯,其實,就是如何使大型銀行有序倒閉。SRM會於2015年初才成立,所以,由現在到那時候,任何的歐洲銀行倒閉,都可能會對歐洲制度造成衝擊;當然,當倒閉的是一家超級巨型銀行時,它對環球金融市場的影響絕對不會輕微,故此屆時歐元區是否願意讓其倒閉,亦是疑問。
其實,SSM加上SRM,就算把之前成立的ESM(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歐洲穩定機制)計上去,整個歐洲銀行聯盟都不會像美國聯邦制的銀行體系那麼穩固,因為財政和政治聯盟才是銀行聯盟的基石,不過,歐元區已經表明,歐元區不希望成為United States of Europe(歐洲聯邦政府)。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2014年02月16日 趣BlogBlog: 代理少一半 樓價見底時

近期市民最關心的財經新聞,是新盤及二手市況,點擊率最高的,亦是一手樓大劈價或藍籌屋苑冧價等消息。樓價今年大跌與否,股榮不再評價,但提供一些另類指標作為參考。
股神畢菲特講過,只有在潮退時才能看見誰在裸泳,有穿泳褲下海的人,不怕潮退。套用在地產代理界,在政府辣招下,行業已由潮漲進入潮退,問題是,退到最底嗎?現時仍在行業打滾的人有着泳褲嗎?觀乎地產代理行業人數,肯定未到最壞時刻。

3.5萬名代理仍未放棄

回顧上一個樓市潮汐期,代理人數跌一半,樓市見底訊號出現。1997年樓市高峯,地產代理人數超過3萬,及至1999年人數縱回落至2萬,惟低處未算低,2003年跌至不足1.5萬名,較1997年足足回落一半。
地產代理是好天收埋落雨柴的行業,但試問十個裏面,有多少真的做到未雨綢繆。最新數據,代理持牌人數連續九個月下跌,截至今年1月底止,個人牌照持有人數為35,645,與去年4月3.7萬人比較,少了約1,500人,以上月土地註冊處錄得5,817宗成交計,每6個代理爭1宗生意。
生意難做,代理人數回落,但仍有逾3.5萬名代理未放棄,某程度反映他們對行業未死心。2006年至2009年底,代理持牌人數介乎2萬至2.5萬,升幅溫和。踏入2010年,樓市升溫,一、二手樓成交熾熱,吸引不少搵快錢心態的人入場,人數四年間飆升近半。
根據怡居地產綜合每月買賣成交宗數、成交總值及持牌人數目,以反映每名地產經紀每月佣金收入的方程式,得出「搵食指數」顯示,上月每名地產代理平均佣金收入5,248元(未計約5,000元底薪),較去年9月最低3,700元改善,惟相比2010及2011年逾萬元水平,跌幅超過一半。
很多人只知道代理會收取買賣雙方各1%佣金,但真的落袋的到底有多少呢?大部份代理行均採用「跳bar」制,以一名代理促成一單400萬元生意,按照2%的佣金,該行可得佣金收入8萬元。該名代理首1萬元可得10%,即1,000元,其後2萬至3萬可分得15%,即3,000元,其後4至8萬可分得約20%至25%,上限為30%,8萬元佣金實際落袋約1.5萬元。跳bar制促使代理賣命,做得多分得勁,一單生意,收入或者已高於不少打工仔。假設一個月佣金收入超過20萬元,足以買隻鋼勞「晒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此並非要詛咒代理冇運行,只是內外因素夾擊下,過去想賺快錢的代理,已經開始乾塘。當代理也感到絕望、抵受不住大舉離場轉行時,或者就是入市的時機。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2014年02月11日 貸評山下: 新興市場轉型過程痛苦

新末日博士魯賓尼指出,新興巿場危機仍未過去,不僅「脆弱五國」(Fragile Five)——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的命運岌岌可危,另外還有五個未爆炸彈──阿根廷、烏克蘭、泰國、匈牙利、委內瑞拉。
自去年中有關美國聯儲局開始談論減少買債,「脆弱五國」就差不多要跪下來;她們有相類似的經濟環境:財政和經常賬赤字(twin deficits)、增長率減慢、通貨膨脹高,以及政壇有動盪等。
不過,自今年開始,新興市場的動態蔓延到了其他的國家,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連經常賬(current account)並非有赤字的匈牙利也受到牽連,其貨幣也大幅貶值,更成為魯賓尼口中其中一個未爆的炸彈。

印度提前加息穩定匯價

事實上,近期市場恐慌情緒持續,已導致資金大舉撤出新興巿場,市場其中一個關注點是走資情況會持續多久。當然,本港股市也受到關注,因為香港市場和中國問題息息相關,而中國是新興市場的龍頭焦點。
不過,雖然走資潮持續,但如果細看資金流出的情況,就會發現,主要是由散戶主導的mutual fund(互惠基金)作恐慌性拋售,反觀一些策略性投資(strategic investments),例如退休基金等的資金,其資產分配是較長線的,不少仍留守新興市場作長遠部署。
過去幾年,新興市場在QE的扭曲下,整體股價比發達國家貴(premium),是一個不合理現象,直到最近才回歸一個折讓(discount),從長線投資角度看,當然是更划算,避免「高買低沽」。
雖然新興市場的危機有蔓延迹象,但「脆弱五國」在新一波的衝擊中,可以說是暫能站穩住腳;例如,市場對印度央行行長也有信心,因為他提前加息以穩住匯價,又提倡結構性改革等具體措施,政策較具前瞻性。
至於由走資潮觸發的匯市震盪,雖然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但如果其貨幣本身是浮動的,相關貨幣出現調整,只要不引發資金恐慌性流走,有序的貶值,長遠而言,反而有助經濟價格調整,促進出口,有利匯市更健康發展。

未虞掀新一波金融海嘯

筆者認為,新興市場整體儲備上升,無論是財赤或經常賬赤字不算非常嚴重,面對資金流出、信貸收縮,經濟本身的弱點顯露無遺,關鍵是困難當前,有關當局是否有決心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只要能把握這個機會,甚至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
筆者暫時看不到新興市場問題會成為另一波金融海嘯,關鍵是(一)有沒有新興市場國家因資金外流,而出現無序的「去槓桿化」?(二)有沒有全球大型的金融機構短期內,出現流動性問題而倒閉?
未來的一個關鍵指標,是新興市場,包括中國,其信貸增長,能否受控於經濟增長下,減少經濟泡沫成份,靠提高生產力,使中產階層壯大,從而提升消費增長和收入。
無可否認,由於信貸增長減慢,經濟增速放緩,新興市場會有一個痛苦的轉型過程。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2014年02月09日 趣BlogBlog: 財演貼股 八成冧巴冇料到

最近睇了一本書,《The80/20 Principle》,主要解釋社會上經常出現付出與回報、努力與報酬之間不平衡的關係。書中以多個例子說明,獲得報酬、回報的80%,取決於20%的投入或努力。例如,全球80%的資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盡的;世界財富的80%,只是由25%的人所擁有;甚至乎多個地區股市市值及盈利的80%,只是由20%甚至更少的公司所貢獻。
這項原理經過多年演化,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則──即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其餘20%的利潤則來自80%的普通客戶。

好股貴精不貴多

回到現實股票世界,同樣適用二八法則。基金經理跑贏大市,無需要太多,只要揀中四、五隻重倉好股,就算其他四、五十隻「冇料到」都沒問題。
前數年買民企股損手爛腳的歐洲股神,去年谷底反彈,旗下中國特殊情況基金錄37%超高回報,跑贏恒指期內的5%數條街。根據最新年報,去年旗下基金持倉股票有110隻。如果按比例計,每隻股票佔基金資產不足1%,不過其年報顯示,十隻最大持倉股票卻佔整體比例三成,當中包括股王騰訊(700)及落實賣盤的永亨(302)。單是頭十隻股份去年突出表現,絕對是贏大鑊的關鍵。其他股份表現好錦上添花,表現差亦無礙事。

財演推介僅參考

財經演員以至專欄作家,每日或每周貼中好股,其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股榮也是財演,以筆名王昇每周寫一篇股票推介。過去一年,王昇推介了24隻股份,由推介持有至今,13隻升、11隻跌,平均回報18%。
如果每隻在推介日買10,000元,買入總成本24萬元,至今回報有4.32萬元。但表現最好的六隻(佔推介股份比例25%),已進貢3.1萬元利潤,佔全數利潤約七成。
當然可能是王昇功力未夠,令成績參差。再睇睇細價股專家周顯。周兄去年參加爽組合贏肥佬黎90萬,同樣每周在《蘋果日報》寫一篇稿。綜合2013年全年52周中,有接近一半時間(23周)吹水沒有貼股,其餘29次合計點名31隻股份,當中細價股(市價10億元以下)佔九成。
諷刺地,周顯推介股份中,由推介至年底埋單,贏大鑊的只有三隻,分別是思捷(330,回報61%)、中海發展(1138、回報71%)及比亞迪(1211、回報65%),其他推介細價股chok過林峯,表現虎頭蛇尾。
近期有網民揶揄「想贏錢,遠離財演」,論調恍如新同事提到「睇圖表冇鬼用」。的確,識睇圖唔代表識買股贏錢、專欄作家推介其實只視作參考指標之一,睇完後,沒人用槍指住要你買,好股貴精不貴多,要如何判斷,責任是自己。
誠如財演八成推介可能冇料到,但其餘兩成能夠贏大錢的,你卻可能輕視對待,贏錢唔見多謝,輸錢卻指摘抱怨,就算你遇上好股,也是奈何。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2014年02月04日 貸評山下: 信貸分配不均 玩殘中小企

信貸泡沫形成,通常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寬鬆信貸周期。當利率低企了一段長時間,全個經濟體系,上至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下至個人,統統都是倚賴借貸為生時,信貸泡沫才會形成,這也正正是美國金融海嘯前,經過十多二十年累積而成的信貸泡沫;但中國的情況是這樣嗎?
中國的信貸泡沫化,可以說是階段性和局部性。在2009年的一兩年,中央大幅放水,抗衡海嘯,這是階段性,而非持續性;就算在放水高𥧌期,拿到「水」的,仍然局限於某部份利益集團和地方政府,是局部性,而非全面性的。

信貸泡沫大非致命傷

舉個例說,中國居民的消費信貸仍處於發展初階,債務水平不高;又或者一般的中小企(不包括已經上市的那些所謂中小企)和微企,正正由於在傳統的信貸市場不能拿到信貸(no access to the credit market),所以才被迫在利率高幾倍的影子銀行,進行借貸融資。
中小企在信貸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掙扎求存,不能撐下去的,自然要破產走佬;但是,一般正當企業,如何能在20至30厘年利率的借貸成本下持續生存?這些企業倒閉,反映的不一定是信貸泡沫太大,而是信貸分配的不合理性(信貸的額度和利率不是根據企業的風險)。
這就是中國信貸市場的獨特性:由於政府是所有大企業(國企)和傳統銀行體系(絕大部份)的大股東,銀行對企業的信貸,基本上就是「inter-company loan」(企業內的信貸);體制外的企業,要拿到體制內的信貸,自然很艱難。
事實上,作為國家控制的銀行,都會偏向對體制內的企業盲目信貸,久而久之,體制內的銀行根本不會出現一種以信貸風險為利率評估的「信貸文化」(credit culture),更遑論對體制外的企業作出具市場化的信貸考慮。眾所周知,所謂加強對中小企的貸款,不少體制內的金融機構都只是造樣而已。

內地要強化債市發展

與其改變體制內的金融機構,信貸市場化的未來,是在於中國企業債務市場的發展;不單是上市企業或體制內的企業發債,更重要的是,讓那些被排除在傳統金融體制外的企業,有直接融資的機會。
筆者對於中國整體信貸文化的建立,不一定是太悲觀,過去幾年,其實影子銀行的其中一個最大貢獻,就是慢慢在傳統金融體系外,建立起一套更有效的信貸分配和信貸文化,即是以信貸風險和利率回報為信貸分配的考慮。
另一方法,是借用海外資本,去壯大中國的信貸市場。現在,海外金融機構在中國金融的佔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筆者認為,加快引進這些機構,也有助紓緩在體制外企業的信貸緊張景況。
筆者擔心的是,在沒有建立起更有效的非上市和體制外的企業債券市場,以及外資銀行仍然未能為這些企業提供足夠的信貸,一旦進一步的「收水」,只會誤中副車,使中小企雪上加霜,但卻不能解決信貸分配不均的問題。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2014年02月02日 趣BlogBlog: 騰訊見一千元的日子

今個新年是近七年最暖的春節,但卻是股榮感受到最冷冰冰的農曆新年,科技帶來的方便,已經變質了,赴內地拜年,手機變成主角,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
2014馬年,注定是馬雲及馬化騰繼續雄霸天下的一年。由通訊平台、鬥到手機遊戲、以至入股上市公司、染指網上付款,甚至銀行業務,兩者拳來腳往,互不相讓。
如果說香港人每日起居飲食離不開超人李嘉誠的話,「雙馬」旗下的阿里巴巴及騰訊(700),卻控制全中國13億人的生活。這場「賽馬」,13億人先嘗甜頭,但久而久之,卻離不開「雙馬」,淪為籌碼。
原本,騰訊主攻通訊手機遊戲,阿里力谷網上消費,但不甘寂寞的馬雲,自決定以「來往」硬撼「微信」後,河水不犯井水的形勢被打破,你有支付寶,我出理財通,兩者繼互聯網理財產品、網絡支付的士費後,今個新年再「鬥紅包」。
今年中國最潮拜年方式,是網上派利是,騰訊旗下微信(WeChat)推出「微信紅包」,㩒一㩒手機就可索取利是、派紅包!而透過新功能綁定銀行卡的微信用戶,一夜間由2,000萬激增到1億人以上,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資金流動涉及數十億元。

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

這些數字,注定以後每個月每個節日,都有新穎活動舉行,不再限於雙十一網購光棍節。例如元宵節用手機示愛送玫瑰、清明節用App掃墓送香燭,端午送糭、中秋送月餅,整色整水的活動,都可變成宣傳促銷賺錢機會。
土豪式派錢活動,令13億人沉醉在網絡世界,沒有手機的日子,大家忍受得到嗎?
騰訊市值上周剛突破一萬億元,阿里巴巴的估值亦超過一萬億元。兩間企業的價值是否合理並不重要,但股榮相信當騰訊升到一千蚊時,這個世界不會變得更美好,只會更冷漠。人與人的距離不是近了,是遠了。
昔日新年親朋戚友互相拜年,一齊談笑說地、食瓜子飲茶的日子已成過去,大家變成低頭族,只顧玩手機。
說完恭喜說話後,大家明明在同一屋簷下,但恍如各散東西,你有你玩手機遊戲,佢有佢傳短訊check email,特意將電話關機的我,獨自食瓜子,忽然覺得很失落。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騰訊股價升得越高,失去的可能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