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2014年04月01日 貸評山下:緣何美國積極制裁俄國

烏克蘭危機持續數月仍未解決,美國及歐盟均表示,未來將有可能進一步經濟制裁俄羅斯。西方國家亦宣佈,無限期將俄羅斯踢出八國集團(G8),並取消原定於6月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峯會。
環顧各國對俄羅斯的「圍剿」態度,筆者認為,現時的制裁措施十分有限,主因是各國各有利益考慮,當然其中受損最少的國家,其制裁態度最為強硬,例如美國。然而,不論各國之後會否有更嚴厲的制裁行動,無可否認的是,今次事件將演變成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

藉機向歐輸出天然氣

現時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明顯「言大於行」,但它的反對立場卻最為鮮明,而美國這種強硬姿態,勢將影響歐盟之間對於俄羅斯的討論。雖然奧巴馬已經警告俄羅斯不要佔領烏克蘭更多領土,否則將採取進一步制裁措施。但筆者認為,在貿易、軍事及金融制裁當中,猶以金融制裁作用最大。美國控制全球最大型的銀行,可以說是掌握環球金融大局,若然美國禁止這些金融機構與俄羅斯的銀行、資金、客戶有所來往,後果將十分嚴重,甚至影響歐美經濟復蘇步伐,相信各國不會輕言實施。
但為何美國對俄羅斯會採取強硬態度?雖然俄羅斯的出口結構廣泛,但美國卻是其第五大的貿易夥伴,貿易總額涉約111億美元;相反俄羅斯只是美國的第20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涉約270億美元,可見美國經濟GDP根本不須依賴俄羅斯。
另一原因是,俄羅斯是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歐盟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亦具依賴性。然而,若烏克蘭危機持續惡化,美國大可藉此機會將廉價的天然氣直接供應歐洲國家,以「伸出援手」的美麗原因,去包裝其背後的商機與利益。
相對於美國,英國也緊隨着擺出強硬姿態。不過,一旦雙方繼續僵化,其實對英國的損害也不少。眾所周知,俄羅斯人在倫敦擁有不少物業,而且,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的客戶,不少也是俄羅斯人;如果俄羅斯客戶真的要撤資,起碼對倫敦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負面因素。
相對於英美兩國,法國和德國的態度就更為謹慎了,因為法國有軍備貿易,而德國則和俄羅斯有密切的能源關係。
其實,今次俄羅斯「急狗跳牆」,不惜玉石俱焚,是對歐美拉攏前蘇聯成員國圍堵俄羅斯有關;西方傳媒一面倒批判普京,忽略了長久而來歐美步步進逼的政策。不少政治分析都認為俄羅斯的行動,雖然短期似是一個勝利,而普京也擺出一個「你奈我如何」的樣子。

長遠計 俄羅斯有隱憂

但從長遠的戰略而言,應該是弊多於利。有估計,俄羅斯每年要因此而為克里米亞承擔超過60億美元的財政開支,而且,未來在烏克蘭的大選中,親俄羅斯的選民和勢力會因此更少,變相壯大了歐美在俄羅斯鄰居的影響力。
如果歐美不改變圍堵俄羅斯的政策,相信互相的制裁會逐步升級,加添了市場的不穩定性。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14年03月30日 趣BLOGBLOG: 學費好貴 炒股莫強求

有朋友問,炒股容易發達嗎?大家識得的股神畢菲特,身家近600億美元,但除此之外,大家已叫不出其他耳熟能詳的名字。在財經傳媒界工作第14個年頭,身邊接觸的炒友千奇百怪,各式各樣總會有,最終富貴的少、白做的多,總結成敗關鍵,堅係三個字,莫強求。

日炒夜炒 最終得個桔

散民經常埋怨,股票高追即見頂,低沽就反彈,係唔係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做燈做到連自己都嬲埋。其實交學費是炒股必經的過程,即使股神也要交,只是他沒告訴大家而已。交得多不代表你會進步,有人每日甫開市炒到收市,望住股價機出出入入,日日交學費樂此不疲,收市後繼續補習,睇定美股歐洲油金滙,等到第二朝再戰江湖,最終都係得個桔。
電影對白都有講,「一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人渣」。遇「股」不淑唔緊要,最重要是以後要帶眼識「股」,力不到不為財。股榮炒股,印象最深刻,不是賺到幾多的一兩隻,而是輸了半份身家的一次。
2010年12月,股榮跟大隊盲炒兩隻「九」,生產電動車電池並引入李嘉誠入股的中聚雷天(729)是大九,獲美國前總統布殊弟弟出任非執董的中國木業(269,現稱中國資源交通)是細九。兩隻九當時屬熱炒細價股,有概念冇錢賺。
諗住搵快錢的心態,結果是輸得更快,12月9日那天,細九沒原因、沒徵兆暴瀉,一插就跌了兩成多,大九亦跟住插水。還記得我當時身處迪迪尼,米奇老鼠高飛狗一路巡遊,我一路落盤沽貨,當日收到很多短訊,祝我生日快樂,結果應到正,是落不是樂。這堂學費交得貴、交得刻骨銘心,但值得。

捫心自問 輸錢因貪心

散戶總有個心態,就是唔炒唔知時運高,股價跌會怨莊家搞鬼、自己運滯,但捫心自問,輸錢只因兩個字:貪心。買開藍籌見人炒科網炒到興高采烈,以為跟大隊有着數,最後變着草,或者見8字頭創業板股仔升到眉飛色舞,有財演話正,飛撲入去做水魚。每個人都有自己一貫的炒股風格,買藍籌長揸收息,回報不會遜於炒賣細價或莊家股,性格使然,當你怨自己高追或低沽的時候,有否想過,其實有些股票,不是你們應該沾手的。
出得嚟行,預咗要還,迪迪尼一役以後,我買股票前,除了諗股價會升到甚麼位,更會想像跌到幾多我仍然安然接受。
股市是磨礪人意志的地方,如果交了學費讓你成熟、吸取經驗的話,說明你成長了。如果你永遠不停地交學費,狂犯上重複的錯,怨天尤人倒不如選擇離開會是更好的出路。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2014年03月27日 趣BLOGBLOG: 樓價升定跌 睇地產股捉到路

周日寫了篇題為「息魔冇料到,遲買樓沒着數」一文,惹來頗多迴響。先作利益申報,股榮2006年上車,在今年再買了一層給家人。沒必要唱好,因為一層自住、一層父母住,不是收租佬,樓價升升跌跌對我沒甚麼關係。
過去的20年來,本港樓市經歷過兩次大牛市、一次大熊市。對於一個承造20年期樓按的買家來說,上車後總會遇上好幾個升跌浪。正如在股票市場一樣,估頂摸底是高難度的動作,高處可能未算高,低處亦未必衰到盡。入市與否,還是睇個人的負擔能力而決定。

利率正常化 供樓負擔增

早兩日金管局發表半年報告,內容主要講隨着美國逐步退市,利率將趨於正常化,如按息上調3厘至較正常水平,收入槓桿比率將升至超過八成,以20年期按揭計算,供樓還款將增加三成。
坊間對樓價升跌看得如此重,其實是有點兒那個。樓價下跌先入市,最受益的,是「現兜兜」全數full pay、不做按揭的買家,但現實世界中,試問多少人是這類買家呢?你問我供樓負擔重嗎?我會答,「好x重」。
標普早前報告指,目前香港供樓負擔超越1997高位,美國顧問機構更指,港供樓負擔比率全球最高,佔家庭入息65%。
因此,股榮十分相信未來樓價會隨息口而逐步下調,否則一路加息,供樓負擔加重,市場購買力會消失。
以一層400萬元住宅單位為例,三成首期120萬元,目前2.25厘按息供20年,月供14,499元,全期貸款連利息共348萬元。
假如加息3厘的話,令按息升至5.25厘水平,月供即增三成,至18,868元,全期貸款連利息共453萬元。利率升,樓價正常情況下會跌,抵銷供款負擔。假設加息3厘情況下,月供保持14,499元,樓價要跌23%,至307萬元才能夠,屆時先入市,首期畀少約28萬元。

樓價軟上車 未必有着數

事實是,當你等到樓價真的跌了,以為有平貨執時,首期真的付少了,但每月供樓其實可能並沒有減少,負擔可能與目前一樣重。
股榮統計過去20年樓價與地產股關係,兩者升跌的關連度達到六成。由1994年有中原樓價數據開始,與恒指地產分類指數比較,過去20年間,兩者的相關系數達0.60(數字範圍介乎正1與負1,越接近1,關聯度越高)。

地產指數預示跌市快臨

如與不同的地產股相互比較,可會發現樓價與新世界(017)股價最孖公仔,相關系數0.66,至於與長實(001)比較則只有0.46,估計是受到和黃(013)影響所致。
今年迄今,恒指地產分類指數跌6.7%,而新世界的股價跌20%,今年樓價下跌的機會,牌面明顯則較高。
買股票可以即日鮮,但買樓卻是一世的承擔。明日樓價跌了,目前選擇不上車是否贏了?炒股又好,上車又好,有時不宜太過算死草!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2014年03月25日 貸評山下: 善用影子銀行 改革信貸

全球主要央行先後推出利率前瞻指引,引導市場對加息時間的預期,此舉雖可短暫安撫金融市場情緒,但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卻發表報告,警告利率前瞻指引未必有效刺激經濟,一旦市場錯誤解讀政策,或變相鼓勵投資者過份冒險,投機的資金構成資產泡沫,最終對金融系統穩定構成風險。
對於BIS的報告,筆者認為不無道理,利率前瞻指引的確有機會造成金融震盪,甚至製造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基本上央行一般採用恒常化的貨幣政策,如透過加息、減息、公開市場操作去調節短期利率。

美貨幣政策恐陷兩難

但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經濟跌入低谷,各國央行發現傳統貨幣政策的手段或措施對挽救經濟增長無效時,便需在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手段,例如非恒常貨幣政策,除實施量化寬鬆(QE)外,另一招就是透過「出口術」去控制中長期利率,影響五年期甚至十年期的孳息曲線。
換句話說,傳統貨幣政策能有效影響短期利率,在信貸猛烈收縮時,如果單單只控制短息,並不能抵抗中長期的信貸收縮,進而使貨幣收緊;要影響長期利息走向,只能依靠買長債和出口術。
由於非恒常貨幣政策的效用,較一般正常化的貨幣政策大得多,所以若市場誤讀政策,或將帶來反效果;當然若非常手段的方向正確,亦可為經濟帶好正面效益。

行政指令致信貸淤塞

現時美國正為通脹率及失業率訂下了目標,只要達到某個目標水平,便可啟動加息。但筆者所憂慮的,如果美國的通脹率與失業率並非同一時間達標,例如當通脹率突然爆升,而失業率卻又未回落至目標水平;又或者失業率到達指標,但通脹數據仍然距離目標尚遠時,都會令央行陷入困境,令貨幣政策跌入進退兩難局面。
由於中國的金融體系相對封閉,貨幣政策只有部份採用市場化工具,主要部份仍然依靠行政指令,包括新增信貸指標,和存款準備金率(不少人誤以為存款準備金率是要保障金融體系安全,其實是會錯意)等;行政指令本來就更直接、方便、快捷,但是由於並非市場化,於是信貸和貨幣並不能如市場需求般,有效地分配到經濟體系的各處,因而做成大量信貸淤塞。
為控制過去幾年過份的信貸增長,最近人行明顯希望收緊信貸和貨幣增長的速度,免得車毀人亡;不過,人行需要面對的兩難卻更為嚴重,收緊不單是會影響經濟和就業率,更麻煩的,就是由於體系內存着信貸淤塞,本來在較寬鬆的貨幣環境下,都已經有不少企業在吊鹽水,現在的環境就雪上加霜,這些企業可能會是信貸收緊的犧牲品。
問題是,這些企業犧牲後,信貸和貨幣系統有沒有改善呢?信貸淤塞不能依靠犧牲企業就能解決,而是要通過更深入的信貸市場改革;這方面,其實要靠中國政府怎樣能更靈活運用現有的影子銀行,而非單單視之為洪水猛獸而已。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2014年03月23日 趣BlogBlog:息魔冇料到 遲買樓沒着數

聯儲局新主席耶倫(Janet Yellen)上周宣佈,停買債後,低息期料維持多半年時間,意味最快明年4月加息,較市場預期明年底,快了約半年時間。翌日報章,「息魔」兩隻字成為起題及內文常用字,新盤平賣、二手劈價賴息魔、港股跌又賴息魔。今日這篇文,主要為這隻無辜的息魔平反,希望大家放佢一馬,唔好姓賴了。
無論股市或樓市,最討厭的不是息魔,而是突如其來消息所衍生的不明朗因素。以股王騰訊(700)為例,近月股價高位唔見100元,不是因為業績差,不是因為阿里去美國上市,而是阿爺可能叫停他們的支付業務,政策風險的不明朗因素就是沽壓的元兇。

新盤低開 二手價未被拖冧

今次耶倫向外界發出一個前瞻指引、首次披露息口路線圖,坦白講是掃除坊間對加息時間的各種猜測,從而讓全世界都早有時間及心理準備,加息不明朗因素掃除,股樓齊跌,不是息魔作怪,而是人心虛怯,說白點是EQ低。經濟學上,對市場最有效果的,是預期之外的事,現在事先張揚明年中加息,效果一早反應在股樓價格上。
除了息口外,外界經常指未來新供應激增,會令樓價下跌。由去年新地天璽減價兼提供稅務回贈開始,新盤一般以貼二手開價,不過除了回贈辣招稅變相減價一成外,未覺得二手樓價被拖冧。股榮翻查最近20個用劈價形容的二手單位,最多由劈300萬元至最少劈50萬元,成交價較對上一個同座同方向的成交價,差距最大的只有5%,部份還高於對上一宗成交。劈完數百萬變市價賣,隨時淪為代理宣傳出貨藉口。

唧牙膏賣樓 發展商未睇淡

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指數,跌返至約一年前水平,但過去一年高低波幅只有7%,同一個屋苑,高低層、座向、連帶是否有裝修等,都有可能相距超過一成。況且如非賣樓救命,點解要平賣。
走在市場最前端的發展商,口裏說要貨如輪轉,但實情是個個鍾意唧牙膏式賣樓,首批價單或者很吸引,但及後逐些加價及索性取消部份優惠。如果樓市真的逆轉,發展商還不索性一炮過清貨。
政府一方面吹雞叫發展商或港鐵盡推項目,另一邊廂在補地價上又要攞盡着數,在建築成本目前每呎3,000、4,000元的情況下,CY無論吹得幾好,未來供應如何,發展商睬你都儍,唔啱價唔賣、有貨慢慢搣。
坊間所有發展商老闆、分析員甚至財演,九成都估今年樓價跌盡得一成。並非他們心有靈犀,只是他們都是根據所知的事實而作出判斷(expect the expected),作為準買家,上車前除了計掂數外,最重要的是expect the unexpected, expect the extreme(有備無患,為極端的情況作出預備)。
過去三十年,香港樓按息率介乎2厘至16厘,平均約為6厘。目前超低息環境,早晚會過去的。當阿媽都同你講,息魔殺到,唔好買樓,跌極應有個譜,反而大家掉以輕心、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才是樓市喪跌的元兇。甚麼是黑天鵝,知就發達啦!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2014年03月19日 趣BlogBlog:1060賴死唔走的原因

阿里巴巴不來港了,上周中買入文化中國(1060)的朋友,估計仍處於中伏mode,當中包括股榮。事到如今,只有兩條路,賴死唔走或者止蝕離場,但千祈千祈咪溝淡,因為你已錯了一次,再溝一次,你的成功機會率同樣只有一半,何必一錯再錯、打沒把握的仗呢?學曹Sir話齋,溝貨的藝術是溝上唔溝落。
借殼上市憧憬落空,是否意味1060玩完?機會不大,但未來會是一場考耐力的比拼。對於以非閒錢入貨的投資者,坐艇的機會成本甚高(借孖展、救命錢),止蝕離場只是時間問題。為甚麼我深信仍有機會,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馬雲不會枉花錢。阿里用62億元入股文化中國60%,62億元的金額,是阿里過去眾多收購入股事項中第二大,僅次全購高德地圖(89億元)。即使去年入股新浪微博,亦只不過用了46億元。阿里巴巴就算再有錢,也不會無聊到用62億元買個殼,然後無所事事,純粹攤薄騰訊(700)股權而已。
這樣推論,入股肯定有所圖或鋪定後路,那麼會是甚麼的?或者先粗略介紹文化中國究竟有甚麼業務。文化中國除了大眾所知,是一間電視和電影製作公司,亦拓展手機視頻、手機遊戲業務,影視劇方面也擁有丁晟影視工作室、黃渤工作室等電影投拍公司。

憧憬注入視頻業務

目前內地最紅的手機App是視頻,相信不少市民都有裝PPTV、樂視或騰訊視頻等App,用來煲劇及睇電視節目。文化中國擁有網路視頻牌照,以及與CNTV抗衡的網路視頻直播權,是阿里涉足視頻最需要的元素,而正當其死對頭騰訊已開展視頻業務,處處玩對抗的阿里,目前正籌備視頻,在此推論下,阿里入股1060,最合理推測,是將1060當殼,未來把阿里視頻、音樂等互聯網娛樂(互娛)業務注入,做大做強。
點解覺得阿里會將視頻等業務注入1060,背後牽涉到一個人:劉春寧。騰訊2011年入股文化中國約8%,當年主導這項投資的人,就是在騰訊負責網上視頻、主導中長期戰略規劃制定的劉春寧。去年7月,劉氏突然辭職,傳聞分手費超過1,000萬元,最後原來跳槽至阿里。雖然阿里未有透露劉氏擔任職位,但由早前傳出集團靜俏俏地籌備視頻業務,相信也離不開這個範疇,而入股1060,或許又是出於其主意。
去年1月,阿里全購蝦米網,蝦米網有音樂視頻,但價值不及樂視、優酷、土豆等,因此上周買了1060的朋友,只能無限期地等等等,等阿里宣佈進軍視頻、等阿里收購熱門視頻、等阿里放風將視頻等互娛注入1060。要等幾時,一年半載少不了。屆時科網炒完未?鬼知咩!但現實是,春江鴨悉數沽貨,散戶全城接貨,身邊更不乏溝貨的人,短線向下炒,肯定高於向上走。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2014年03月18日 貸評山下: 尋找內地經濟黑天鵝

人民幣貶值、出口下跌、經濟放緩、工業增長疲軟、通脹率低迷——種種迹象顯示,中國經濟進入一個艱難的時期。因為中國一方面要調控經濟結構,一方面要控制信貸增長過快的現象。
調控經濟結構,其實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已經需要做,但由於外圍的環境波動,上屆政府基本上按兵不動,再加上金融海嘯的衝擊,不單不能改革,更要大幅增加信貸,埋下現在既要改革又要緊縮信貸的兩難現象。

改革收水同步 恐陷兩難

經濟改革最好的時機,應該是信貸相對平穩,甚至是增加時。因為經濟改革其實就是經濟的再分配(好的改革是把資源從以往的「非市場」分配,轉到較為合適的「市場」分配),而任何的經濟再分配,必然有相對得益和受損的集團。
如果在再分配的過程中,整體的「信貸餅」做大,就算是相對受損的集團,感覺上錢不會少了很多(信貸就是錢);相反,如果整體「信貸餅」收縮,而同時利益又受損,反彈就自然更大。
而且,當信貸和錢處處滿佈,就算經濟改革不太成功,也有更多的空間去撥亂反正。簡單舉個例子,最近的企業債違約,是金融改革的必須步驟,讓信貸市場化。
長遠來說,對投資者和發債體都是雙贏;但當處於一個緊縮環境,投資氣氛薄弱,市場非常擔心骨牌效應,使人擔心的是,有時候,這可以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筆者認為,中國領導人自然知道這些道理,不過,現時仍要將經濟改革及緊縮信貸雙管齊下,可能因為無論是經濟改革,或是信貸緊縮,都到了一個不能不做的困境。
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的信貸增長遠超越GDP增長,當信貸長時期增長高於收入,自然不能持續。而且,大部份的新增信貸,又給了資金回報和效率低的固定基建項目吃了,這對長遠經濟發展,是一個雙重的打擊。於是,就算是風險不低,也不能不下這一步棋了。
兩會之後,不少人評論到7.5%這個較低的GDP增長;其實這已是一個不低的增長,也顯示領導人關注過份減速對社會的衝擊,包括就業率,但未有披露的,就是在再分配的過程中,對既得利益者的震盪。因此,筆者相信,中國的信貸不會大規模收縮,只會調節到一個較合理的水平。

改遊戲規則 出錯機會大

在這個形勢下,筆者認為,無論是悲觀派和樂觀派都未必完全正確。一方面,中國應該不會像西方媒體預期一般「硬着陸」,因為政府仍然對信貸增速有足夠的掌控和空間,可以進行適度的調節;但另一方面,就算中國經濟長遠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過程會有不少的陣痛,包括人民幣的波動性會比一般人想像中大。
筆者認為,中國經濟最大的黑天鵝,不一定是所謂的硬着陸,也未必是經濟改革失敗,卻是金融信貸市場化、遊戲規則改變後,政府掌控整體信貸和貨幣政策的出錯機會,相應提高。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2014年03月16日 趣BlogBlog: 被寵壞的內銀 唔死冇得救

大半年前曾經寫過〈買內銀股的悲哀〉,今日再寫,同樣是懷着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更甚的是,眼見中國銀行業不思進取的精神,昔日過慣無風無浪的日子,但在網絡熱潮的衝擊下,自己拒絕改變,卻阻擋別人沾手。內銀股就算目前平到離譜,買了一樣嘥氣。

平價高息 未必一定好

人行日前暫停阿里支付寶、騰訊(700)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業務。原因很簡單,「雙馬」在支付平台的成功,威脅到內銀的利益。諷刺的是,內銀受威脅並非要急趕直追、朝着網上金融進攻,而是向阿爺投訴,別人侵犯他們的領域,就指會危害金融風險,這種無賴式指控,赤裸裸地向外宣示,「我做得好,別人不能做,別人做得好,唔可以再做。」
內銀股目前估值跌到2008年海嘯及2011年的新低水平。平嘢可能唔係好嘢,但平嘢加埋高息,一般衰極有限,但內銀經驗告訴大家,平嘢加「息」誘,視覺效果一流,股價卻是九流,一季差唔多,一半已經輸了上市以來派息總額。
四大內銀今年累跌13%至18%,招行(3968)及上市不足三個月的光大銀行(6818)股價年內瀉24%及27%,A股甚至較H股折讓5%至10%。彭博綜合券商預測,12間內銀今年預測市盈率(PE)只有3倍至5倍,市賬率(PB)0.6倍至0.8倍,股息率最高8厘,最少也有4厘。
4倍低PE、0.8倍低PB、8厘高息率,從估值角度衡量,買內銀實在是冇得輸,但今年股價樣衰如此,卻反映出鐵一般的現實,內銀隱藏多個炸彈,包括數以萬億計的影子銀行壞資產、類似雷曼式的理財產品及本業受到網絡金融的挑戰。截至周四止,12間內銀表現最好的,是肯變的中信銀行(998),原因埋堆夥拍騰訊及阿里,推出虛擬信用卡,企圖殺出重圍。

不試不變 不會有出路

馬雲成功的原因,可能只是兩個字,肯試、肯變。他曾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改變銀行。」阿爺落閘阻礙,不代表內銀解決對手,只是將被陰乾的速度減慢,當互聯網金融主導全球的潮流時,中央越撐,內銀只會死得越快。
目前內銀的處境,仿似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中的小矮人,仍然迷醉於昔日安逸的生活,雙馬找到新出路,他們才後知後覺選擇逃避。阿爺插手,問題未曾解決,正如書中的金句,If you do not change, you can become extinct(如果你不改變自己,你就會被淘汰)。
一隻股票不會長時間地偏低、一個板塊亦不會不合理地被低估,一日內銀仍未斷奶要阿爺救,買來收息隨時等收皮。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2014年03月13日 趣BLOGBLOG: 文化中國輸錢無怨 坐艇有理

昨日股場焦點,無疑是獲阿里巴巴睇中入股的文化中國(1060),結果全城齊齊坐艇。先作利益申報,股榮噚日買了兩注,2.6元先入一注、2.2元再溝一注,賬面暫時輸超過三成。如果有朋友在高位3.39元買了,然後在1.69元打靶,這款真真正正的叫做投降輸一半。

買投機股須閒錢落注

賽後檢討又好,馬後炮又好,都想同大家分享坐艇的感覺及原因。第一是衰貪心:買文化中國,正確講是投機並非投資,大家只是買一個希望,就是馬雲將阿里巴巴業務注入公司,借殼上市。請問聲,你是馬雲、阿里高層嗎?不是的話,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憧憬或幻想,成事機會不過是50/50,同過澳門玩大細機率一樣。
既然以投機角度,首先要以total loss的心態去落注,去賭場博大細,輸了當然乜都冇,贏了就有double,因此如果大家落注並非想贏一倍,純粹想抽吓水,贏幾十格,賺餐茶煙飯,買文化中國完全錯晒。買投機股,必須是閒錢,去賭場玩,大多數只是以閒錢落注,賭身家的後果,一般是輸身家,因此有網友指買完好辛苦,只能講活該。
前晚21頁入股通告裏,股榮相信認真睇晒的,只有1%。目前文化中國股本共有83億,但入股後(發新股及行使購股權後),股本將增1.5倍至210億股。如果沒有注入業務,以去年上半年賺1.3億元,年度化市盈率150倍。所以用甚麼基本分析、估值考慮,完全是廢話。
坐艇第二個原因是太天真,以為過去成功的方程式,今次同樣有效。統計過去兩次經驗,「雙馬」概念股有買貴、冇買錯,第一日坐艇,堅持到底,總會本利歸還。

跌多五成後 或有生機

華南城(1668)復牌高開83%,收市升幅縱回順至60%,持有至今仲有賺。中信21(241)一開波升五倍。
我深信昨日3.39元買入的「叻仔」,應該參考過中信21的經驗,以為升唔夠五倍,還有得上,結果懶醒,中招了。
今次與過去兩次不同的地方,是消息走漏了,有春江鴨狂收貨,這點可由停牌前股價及成交異動印證。華南城停牌前五日,股價僅升3%,成交與平日相若。而中信21停牌前五日股價更倒跌1%,消息非常保密。到了今次文化中國,停牌前五日股價爆升64%,每日成交股數動輒2億股,較往日多數倍,停牌前七日總成交達10億股,相當於昨日成交股數40%,不是春江鴨,難道是好眼光,你懂的!
無疑地,昨日整個上午,春江鴨派貨,大家就接貨。文化中國是否玩完呢,根據241經驗(復牌首日收約4元,然後數日內跌至2蚊邊緣),大家如果能承受跌多五成的痛苦(即文化中國跌至9毫子附近),等大部份蟹貨打靶,或者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2014年03月11日 貸評山下:新興市場面臨艱難日子

最近地緣政治、經濟放緩、聯儲局的退市計劃及資金流向等因素,令新興市場股市,尤其是香港和內地等都在大幅波動。眾所周知,新興市場普遍面對的問題是,當退市預期上升,資金從新興市場流走,導致滙率受壓,央行被迫緊縮貨幣以支撐滙率,卻因此進一步使經濟有下行風險,造成惡性循環,於是有更多的資金流走。
這個步驟,正是金融海嘯之後的倒轉,之前是由於美國量化寬鬆,資金流到新興市場,導致滙率上漲,央行為保出口經濟,普遍以寬鬆貨幣應對,導致體系內的資產泡沫形成,而資產上漲和寬鬆貨幣政策都令經濟進一步升溫。

研究經濟要計及信貸

面對投資氣氛逆轉,新興市場貨幣緊縮,經濟都陷入衰退邊緣,不少投資者都轉趨悲觀,對自己的投資部署裹足不前。對於這種投資策略,筆者記得有兩個的數據研究,值得參考。
第一,用美國股市的數據,過去20年,股市表現最好的二十多天,就差不多解釋了美股標普500指數的表現,其他的總和,最多是打個平手,甚至是有損失。而更有趣的是,這些表現最好的日子,通常發生在經濟表現極差,甚至是在衰退期間。如果不能捕捉這些機會,甚至在這段期間沽空,結果只會是高追低沽,影響長遠投資表現。
第二,就是用更長的數據,由1900年開始的一百多年的數據。假設有兩個投資者,A和B:A一直做定期定額的月供股票,不理經濟衰退或增長,都持之以恒;B也造月供,不過,當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就停止,變成現金為王。
結果是A的回報比B多七成。這個結果,是否更有趣?因為這一百多年中,美國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股災,包括大蕭條等等。
以上的研究,雖以美股為基礎,但要說明的是,就算危機當前,也不用停止投資;更何況,筆者認為新興市場,未必一如市場預期般悲觀。這就牽涉對現在新興市場的信貸周期的判斷,是屬於波浪型的小跌,抑或是想1997年新興市場危機或2008年美國的大型「去槓桿化」。

去槓桿化機會應不高

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Ray Dalio認為,信貸是經濟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少人理解的一環。傳統經濟學,研究經濟增長,是以勞動力、資本、生產力這三大因素為理論框架,但對信貸卻絕少提及;於是,大部份經濟學家都miss了美國信貸泡沫爆破的可能性。記得以前芝加哥大學的老師Robert Lucas,是宏觀經濟學的諾貝爾獎的得主,但在2006年時,仍然發表了對美國經濟非常樂觀的言論。
相反,Ray Dalio作為一個業界人士,花了一生的時間研究信貸和經濟的關係,就準確捕足了金融海嘯期間和之後的投資機會。
從種種的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將會面對一段艱難的日子,但大型的「去槓桿化」的機會暫時應該不算高;而且,另一個相反極端的結果,就是美國經濟復蘇持續低於預期,減慢退市步伐的預期,也會有利對新興市場的資金流。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2014年03月09日 趣BlogBlog:憎人富貴 發唔到達

上周有兩件事件令我有頗深體會,首先講《神魔之塔》賣股。港產轉珠遊戲《神魔之塔》上周將兩成股權以5.4億元賣予雲遊(484),兩名創辦人立即成為億萬富豪,網上的迴響頗多是負面,認為是抄襲、搶奪其他人的財產,兼埋沒創意。
如果《神魔之塔》抄出27億元估值已經是罪大惡極,那麼市值逾萬億、全部產品概念源自其他對手的騰訊(700),應該是人神共憤嗎?

《神魔》抄襲 也要懂得執行

QQ抄自ICQ、騰訊微博源自Twitter概念、微信參照WhatsApp,所謂內地科網一哥,說穿了也擺脫不了copy and paste的模式,只是在包裝及推廣上更勝一籌而已。類似《神魔之塔》的手遊超過數十隻,能搶閘成功,正如丘亦生講,也要講究執行力、微創新,以及面對原創者的狙擊。
股榮不是為科大曾氏兄弟辯護,行內人亦知抄得過份,更不給予對手credit,但批評別人、眼紅人家的同時,能否看看人家如何抄出5億元出來,畀你抄,你能複製同一個神話出來嗎?平日的凡夫俗子突然化身為聖人,將事件升級至道德的高地,心態上,只是吃不到葡萄是酸的。
另一件同樣是憎人富貴厭人窮的例子,是上周日有關東涌富婦炒燶樓、七年蝕逾半億報道。一則文字新聞連動新聞,共錄得逾50萬人點擊,為當日五大最多人睇的報道。相關報道惹來不少網民回應,十居八九認為活該抵死,留言多刻薄。仇視別人賺錢、鍾意睇人仆街,有這樣的心態,這個社會相當可悲。

長實霸權 亦是由低做起

最近搜集了香港地產過去50年的變遷,當中有部份值得與讀者分享。目前本港地產大致由四至五家大型地產霸權壟斷,追溯至七十年代,其實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遠遠落後當時的霸權英資置地。1972年下半年至1973年上半年,在港上市的華資地產公司有60家,今時今日數得出的大孖沙:長實(001)、信置(083)、合和(054)、新地(016)、恒隆(010)、鷹君(041)、新世界(017),全部都是這段時間招股上市。
當年長實,上市集資3,000餘萬元,遠少於同業的1至2億元,規模和實力均遠遜對手,只有35萬呎出租樓宇,且大半是工廈。及後各大地產商肆意收購,炒風熾熱,到八十年代初因利率攀升及前途談判問題,樓市急轉直下,當時投地最勇的恒隆、鷹君甚至置地,都紛紛損手,反觀長實、新地及新世界把握機遇執平貨,為未來霸權之路打好基礎。
想帶出的是,七十年代的李嘉誠與其他60個地產商,皆處同一起點,經歷相同經濟周期及樓市升跌浪,有人轉危為機,有人敗興而走。今時今日社會一面倒仇富,真的如李嘉誠所講,我們是被寵壞了的的孩子嗎?
身邊不斷有人講,希望樓市再冧多次,有機會執平貨。回顧過去三、四次大跌市的經驗,低樓價隨之而來是超高息及不利的政經環境。八十年代樓價急挫近半,根據統計處資料,82年至84年按揭年息介乎12厘至16厘,89年六四後移民潮,信心危機賣樓的人多,執平貨的少。及至98年金融風暴後,樓價跌,樓按息率仍維持10厘附近偏高水平,逾10萬宗負資產數字打窒入市意欲。最近一次08年海嘯後,銀行當年閂水喉,想執平貨亦冇銀行敢放貸。
目前社會瀰漫着一種攬炒心態,自己賺就得,別人賺多了就不高興,自己冇上車,就寄望樓價冚包散。凡事take it for granted(老奉),不懂欣賞,機會是不會留給只懂埋怨的人。
P.S.以後除周日見報外,逢隔周四會在投資版與大家見面。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2014年03月04日 貸評山下:後生居安思危 晚年無憂

人口老化、中產向下流,可以說是發達地區的普遍現象。香港如是,美國也一樣。香港現時老年貧窮的情況嚴重,有超過七成攞綜援的是老年人;有人說年輕一輩的理財情況可能好一點,未來老年貧窮可以紓緩。不過,筆者沒有那麼樂觀,尤其是看到其他發達國家,例如是美國的情況。

卡數按揭 主要債務來源

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部份美國企業取消defined benefit,即僱員退休後可按在職年期,每月向公司取得退休金直至離世。去年底富國銀行就中產退休問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34%人士認為要工作至80歲,亦有42%指不可能同時應付日常開支與退休儲蓄,可見美國越來越多人憂慮沒有足夠的退休儲備。
關於美國退休生活後的質素,有一個有趣的調查,問題如下:你能否因為突如其來的應急,現在就拿出2,000美元出來?答案只有一半退休人士可以拿出。對此帶出兩個現實:(一)退休人士的現金流不足;(二)他們的實質退休生活與想像中存在很大落差。因此大家宜想清楚,退休前要「儲蓄多少」以及退休後要「花費多少」。
個人理財服務網站Hello Wallet報告顯示,美國有60%的家庭累積債務的速度,已超過退休儲蓄速度,債務主要來自信用卡還款、汽車貸款和房屋貸款。當然,美國人的儲蓄率向來偏低,又喜歡先使未來錢,加上債務隔代延續問題,終令退休問題難上加難。
究竟這個情況是美國獨有,還是環球性的?筆者認為這跟人性有關。

減少開支 追求心靈自由

有一個心理測驗可以說明這個道理——假設有兩個情景:(一)現在給你100元,或一周後給你101元?大部份人會選擇立即要100元;(二)一年後給你100元,或一年零七日給你101元?大部分人則會選擇要101元。情景一和情景二,同樣是相差7天,為甚麼會有不同的答案?7天多賺1元,即是1%,年利率就大約52%,理性地想,應該等7天;但如果100元擺在面前,大部份人的選擇都不會理性。這正解釋了為甚麼大部份人儲蓄少、開支多的原因。
理財離不開增加收入與減少開支。前者毋須多說,因為拼命搵錢這基因早種在香港人體內。但是,後者可能比前者更少人關注,難度亦更高。我相信,減少開支,過簡單生活,追求心靈自由,令自己有餘力幫助有需要的鄰舍,生命會更加豐盛。或許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想法過於天真而不切實際;也有些人認為這只是禁慾主義,認為只有透過消費才能享受生命。
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減少開支,過簡單生活,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有人開一枝幾萬塊錢的紅酒,但可能對他們來說這已是相對節儉;有人花幾十塊錢買杯高檔咖啡,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算過份大使。所以關鍵是使多使少,只要清楚自己對生命的追求,生命可以同樣精采,但如果財務上不給自己留有餘地,便像戴上一個無形的手銬。
人類本性就是不喜歡儲蓄,喜歡及時行樂,着重於眼前的利益,多於未來的複式收益;因此,不管你是美國人或香港人,都應趁年輕時居安思危,做好儲蓄理財計劃,為退休生活作好部署。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2014年03月02日 趣BLOGBLOG: 點解好股冇買 衰股買齊

首富李嘉誠又再發表金句,最打動人心的,相信是這句:「有能力的人,佢唔出聲;冇能力的人,又爭住嚟做」。是意有所指,抑或等人對號入座?留待其他人分析,只是在股票世界裏,超人這句點出了股民輸多贏少的死穴。
套用在股市,大家經常發覺有能力有前途的股份,財演唔會推,大家亦唔會去買,或者賺少少就閃,最典型的例子有騰訊(700)及銀娛(027)。反而有姿勢冇實際、打鑼打鼓高調宣佈動態,冇能力又爭住要「曝光」的股票,卻是大家中伏最多的股票。

專欄作家經常「被出賣」

冇料扮四條的股份,最佳宣傳或出貨渠道,就是借人把口。每份報紙都有財經專欄,行內稱為地盤。只統計網上及手機,《蘋果日報》財經版的投資專欄點擊率,相當於全叠的四分之一,每逢交易日約有28萬次點擊。讀者越多,地盤的價值越高,但責任卻越大。
每逢碰到三姑六嬸等親戚,劈頭第一句問就是有甚麼好股!老實講,這條問題同今晚六合彩開甚麼冧巴一樣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內幕消息都收收埋埋啦,難道還要公諸於世,所以財演及專欄作家發達上岸是異數。
專欄作家是「被出賣」最多的行業,股榮四年財演生涯中,每周平均收到五至六個冧巴,逾半是山埃。最絕的,是報料者笑笑口話今晚會出通告「有料到」,最後原來是盈利警告。
上市公司慣常會安排飯局,邀請傳媒解構公司動作,食完免費飯信管理層買股,十倍奉還的比比皆是。
當然,對方不會明示「幫吓手」寫兩句,但唔識做的下場,通常是下次唔預你。衍生出來的結果,是飯局股鬥快寫,或者最尾加兩句當交代。
一年半前曾寫過港股〈大即是美,細即是死〉,今次再統計由2013年至今的14個月,全港逾千五隻股票,撇除停牌股份,升跌比例約3.5:6.5,50隻藍籌升跌比例則約5:5,其間恒指僅升百餘點,不足1%。推介大價股,平均勝算較細價股為佳。表現最好的五隻藍籌全是十大市值巨無霸,包括騰訊升147%、金沙(1928)升92%、銀娛升87%、和黃(013)升28%及友邦(1299)升25%。

股評再難單單畀冧巴

在即食文化裏,散戶要求即買即中即派彩,專欄作家或者還以為,推薦藍籌或大價股不受歡迎,冇gut,難以爆升,以為三、四線股爆發力強,貼中有錢更有面。寫股評可以很簡單,提供幾個數字再加想像,目標價翻一番有何難度?但時代轉變,讀者已可輕易獲得資訊,今時今日他們不單止要冧巴,更在乎背後分析與角度。
越來越多又要威又要戴頭盔的股評,沒有分析,貼中只是好運,流於表面。受歡迎的專欄,每日並非只畀冧巴,大多數附帶分析、數據或背後財技等解釋。因為大家知道,就算輸,亦要輸得心服,而非吹水唔抹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