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2014年06月29日 趣BLOGBLOG:樓市假陽春

地產市道轉趨熾熱,身邊朋友紛傳來入市消息,有人舊樓換新樓,有人轉租為買,理由不外乎磚頭有價難大跌、供樓好過租樓等,更有人直言是受到氣氛影響,怕再唔入市,上車無望。
樓市又好,股市都好,最忌估頂及估底,今次所謂小陽春,是見頂回落的後抽,或是破頂前先兆,各有各解讀。但有兩個現象值得大家停一停、諗一諗,有冇必要為上車,去得咁盡呢!
今次小陽春,可分開新盤及二手兩面睇。上周有尖沙嘴新盤買家豪言,「兩萬蚊呎,唔貴、絕對唔貴,我覺得好抵。」千二萬新盤,銀行最多借五成,該買家自備600萬元付首期,發展商代畀辣招稅,買完一間又一間,寸得起之餘,肯定不是上車客,這些機會,並不是屬於我們的。
新盤小陽春,是發展商以所謂貼市價兼回贈稅務方法,換來的成果。二手業主「自我感覺良好」,遂將單位吊高嚟賣,玩的就是貨源歸邊。目前二手的情況,是賣家絕對主導的局面,買家要用破紀錄呎價換取誠意。統計近兩個月每周十大屋苑數據,買賣宗數最多只是二、三十宗,與早年動輒過百宗,簡直小巫見大巫。缺盤下,買家惟有將價就呎,追價追到氣喘,原打算用400萬元上車買500呎單位,最終迫於無奈,只能買到400呎單位,或者買入質素景觀欠佳的單位。

樓價破頂 成交仍乾涸

近月破頂的屋苑,十個有九個是非藍籌的二、三線屋苑。套用於股市,追完藍籌,就輪到中價股上,最後連細價股都雞犬升天,派對亦可能完結。目前細價上車盤瘋狂程度,開始滲出一陣陣燶味。真正的小陽春,破頂固然重要,但成交絕對非目前般乾涸。
另一個現象,是準買家開始借到盡。金管局剛發表5月住宅按揭報告,5月平均貸款額為306萬,較4月份的歷史新高311萬元略減。貸款額增加,客戶延長還款期減低每月還款額,新批按揭平均貸款合約年期維持304個月(25.3年),貼近紀錄最長的306個月。
目前只有400萬元或以下上車盤能夠借足九成按揭,600萬元最多只可借八成,冇足夠首期,令原本買中價樓的人士,轉為吸納400至500萬元附近的上車盤,近月破新高的上車盤成交價,大部份就是徘徊400萬元附近。一班有能力供得起500萬、600萬樓的人士,降班轉投400萬元樓盤,無形中搶貴上車盤,銀行就算估價不足,他們亦有能力補差價去馬,令業主更為得意。
市場錯配,上車客更難上車,被迫計到盡、甚至一樓凶宅照殺。周中翻閱1997年樓市相關剪報,7月回歸後,當時新界樓估價遠低於市價,以駿景園及嘉湖山莊為例,銀行估價較兩者成交價低27%及7%。翻查近月破新高屋苑成交,銀行普遍估價較成交價低約6%,是否一大警號,重蹈97年的覆轍,大家自行判別。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2014年06月24日 貸評山下:OTC交易轉戰場 添透明度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大部份的衍生工具交易,尤其是利率掉期(interest rate swap),都是屬於場外交易(OTC),好處是買賣雙方可以在商談後,制定出雙贏和各取所需的方案,交易相對靈活;不過,OTC過往一直被指透明度偏低,因看不到交易價格,可能使市場的價格發現過程(price discovery process)效率較差,而且買賣價差較大,可能只會對中介人有利,用家利益卻受損。

海嘯後 G20國推動

為保護投資者,金融海嘯後,無論是美國的金融法案Dodd-Frank,或者是G20國,都推動這些OTC的衍生工具移到場內交易。例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要求,只要屬於「美國客戶」,今年底前大部份OTC的swap衍生工具產品都要轉往互換交易系統(SEF,swap execution facilities)進行交易。SEF最大的特點是有價格顯示,令交易更具透明度,而且這些場內交易,都會由第三方中央結算(clearing),完全改變整個衍生工具交易市場的生態。現時SEF最主要的衍生工具交易品種是利率,估計約佔八成;其次是外滙,信貸只佔很少部份;最大規模的SEF包括Icap、Tullett Prebon、BGC等等。
CFTC2月中公佈互換交易系統執行規則以來,SEF交投一直顯著低於市場預期,有指不少投行為逃避地區監管,利用國際監管差異,將衍生工具交易轉到倫敦市場進行,暫時維持場外交易模式。其實為了法規和稅務便利,OTC的swap交易很多時候會在倫敦進行。由於國際間在這方面已有監管共識,相信歐洲及英國亦會緊隨美國作出監管修訂。正所謂避得一時避不了一世,相信轉到場內交易和中央結算是不可扭轉的大趨勢。由於SEF在美國推出時間尚短,可多觀察再論成敗。其實美國SEF真正對手,並非海外OTC市場,而是本土交易所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雖然CME目前未有提供類似SEF的交易品種,只有種類有限的利率、外匯等期貨合約(futures),本質上跟SEF所做的swap為兩門不同生意。
CME做到場內的futures,而SEF是做場內的swap生意。但futures和swap畢竟都會殊途同歸,形式不同但可以做到的金融效果可以互相取締。以前,OTC的swap相對靈活,能做到futures所未能做的。
但是SEF的swap交易彈性遠較OTC低,在兩個交易市場彈性都不太高的情況下,用家可能會重新使用交易所服務,使futures量提高,慢慢取代swap的交易量。因為CME保障程度始終較高,而且用家提供抵押品做margin的成本又較低。

有利改善業界生態

筆者認為這些都會改變全球金融行業的生態環境,美國期貨業協會的Walt Lukken甚至認為,交易和結算所將會成為金融系統的中心,有興趣的投資者可留意這方面的變化。最後,雖然中國衍生工具市場剛起步,但主要也是場內交易,避免了OTC衍生工具市場帶來的風險。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2014年06月22日 趣BLOGBLOG:低調發達股是如何煉成的?

上星期只買了一隻股票,名字叫達利國際(608),其中一位執行董事,就是「殘廁」風波裡的男主角。買達利,同太子爺免費嘆Coffee沒有關係,只是一場不經意的Gathering,令低調的達利成為股榮起底目標。港股目前共有超過1600隻股份,但按來按去的,100隻俾多你。炒股逾十年,對達利是零印象,股票機甚至未曾按過608這個編號,一隻沒有成交的死股,市值不足十億,連業務都不知道的公司,買來幹甚麼。
花了數小時做一大堆數字分析,亦翻看近廿年公司的剪報資料,除了貪達利逾六厘股息、以及資產淨值比股價高近兩倍外,最重要的,是太子爺老豆林富華的專注及低調。
80、90後應該未聽過Theme這個女裝品牌,Theme於90年代名氣及店舖數目媲美佐丹奴,是行內首創即時供貨系統的龍頭,創辦人賴雁浪1994年將業務上市,中文名三商行。98年金融風暴令賴雁浪由18億身家淪為破產,99年林富華旗下的達利,撼低佐丹奴等對手,以白武士身份入主三商行,其後改名為榮暉。
Theme連蝕六年後,2004年終於賺錢,最令我深刻的一句,是當年主席林富華當著記者面前說,「我覺得非常慚愧──要用這麼多時間(扭虧)。」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業務不濟或買錯貨,一般只以經濟環境轉差作藉口,敢向股東表示歉意的,鳳毛麟角。其後數年theme業務未見起色,林富華2009年將榮暉賣殼,斥數千萬購回零售業務,目前只在中國及台灣有店舖。
買股票睇業績外,我更睇人。買長和系,因為信超人;買騰訊,因為信馬化騰,一個舵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亦可以將船離奇擱淺。見識過太多上市公司,不是不務正務,就是頻頻變身轉型,前幾年資源有價,多間公司收購煤礦謀變身煤礦股,及至近期科網熱潮重臨,大批股份相繼.變身I.T,乘機抽水,但結果是九成九悲慘收場。
達利1992年上市,逾20年齋做紡織本業,未曾配股或供股。除了1994至1996這三年未曾派息,其餘每年都派,合計2.43元,相當於現價近八成,揸住五成股權的林富華,益自己亦回饋股東,算是十分難得。我深信,投資銀行肯定曾建議林老闆做融資活動,也有不少ibankers曾勸說作另類發展,抵得住誘惑,專注本業,輸極有限。
上市公司老闆愛出風頭,但高調卻成為其致命傷。統計過去十年剪報,林富華出現在財經版報道,只有數十篇,未見到有專訪的報道,低調得可怕。細公司經常靠公關公司約訪問,希望能增加曝光,林老闆反其道而行避開公眾目光,不在意股價。坊間上太多叻唔切,自吹自擂的管理層,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睇長線,股價永遠同表現掛鈎。
曾經有前輩講過,好的股票唔使人講都識升,只有衰的先要人打鑼打鼓吹捧,過去五年全港報章雜誌專欄推介達利,只有三篇。愛炒賣、追求短線回報的朋友,達利這種股票絕對不是你們杯茶,根據CCASS,持有達利的股票行,數目為76間,意味著達利所有股東,可能不超過100個。有好野自己收埋,人之常情。
多謝太子爺,讓全世界都知道你們的低調。不過下次毋須太揚了,一晚Four Seasons,下年收到息後,我豪俾你,無謂益街坊。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2014年06月19日 趣BLOGBLOG:買樓無睇樓的荒謬

近半個月期間,收到的地產代理新聞稿,出現多張題為「零議價、無睇樓、即時拍板」個案。街市買棵菜買個橙,你都會揀吓㩒吓,何解付出畢生積蓄,為下半生的置業承諾,竟可如此兒戲。想了很久,換作是我,會否無睇樓就買樓,結論是絕對不會。

宣傳伎倆 語言偽術

根據wiser剪報系統,過去一個月全港所有傳媒報道,內文提及「無睇樓」入市個案,數目達到37宗。而過去三個月及六個月,「無睇樓」入市個案分別為52宗及71宗。為了趕上車,過去一個月平均一日有一宗唔睇樓就入市,真的可以去到咁盡嗎,我有懷疑。
地產代理唔怕跌市、唔怕升市,最怕市況牛皮無方向,買賣雙方等運到。為了加強宣傳伎倆、促客賣樓及入市,語言偽術不可少。半年前,全世界所謂專家估計今年樓價無運行,唱淡之聲不絕,代理紛紛用「劈價」嚇業主。
在過去一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報道中題到「劈價」的字眼,分別出現105次、430次及855次。「劈價」字眼越多在報章雜誌上出現,越能營造出市場恐慌的現象,但實情是劈條毛,高開數百萬元,然後劈足四、五百萬元,所謂至抵價其實即是市價。
近月的市況明顯轉旺,用「劈價」效果,功力大不如前,為了加快買家扑槌,「零議價、無睇樓、即時拍板」等字眼成為代理的慣用字,務求洗腦式令記者甚至買家感受到,小陽春到了,仲唔買就悔之已晚了。

最重要有力揸到尾

返回主題,買家真的無睇樓入市嗎?答案只有一種,就是連租約買入,即是單位租了出去,買家不能上樓睇,堅持入市、責任自負。一般代理都會安排準買家參觀同類放盤的單位作為睇辦,當中以投資收租客最願接手。
由今年1月至4月份剪報,約35宗成交為無睇樓,但九成標明連租約成交。但最近一個半月同為約35宗無睇樓成交,只有三分之一(10宗)是標明連租約無睇樓入市,其餘只得「無睇樓」三個字。無睇樓是真,但代理卻選擇性局部性披露,沒有講明是連租約,目的還不是叫準買家「有買趁手,蘇州過後無艇搭」。
置業是一生的承擔,爭得到未必好。笑到最後的,不是你用低價或高價上了車,而是有能力揸到尾,同股票一樣,大家要比holding power,不是buying power。
P.S.伏爾泰金句:「我雖然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會誓死捍衞你發言的權利。」一個連發聲也被禁絕的城市,真的很心寒。今日《蘋果》,明日香港,6.22齊投票。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2014年06月17日 貸評山下:內地P2P放貸 阿爺緊盯

個人對個人網絡信貸(peer-to-peer lending,P2P)平台,近年無論在海外,如英美及歐洲,以至在中國(在內地又稱「人人貸」)都火速發展,據估計,全球市場差不多達30億美元,主要的市場仍然是美國,在過去幾年每年都是以倍數增長;而比較知名的包括英國的Zopa,美國的Prosper和Lending Club,歐洲的isePankur,而中國的就有陸金所、拍拍貸、阿里小貸等。

生意被搶 銀行業反擊

由於這些P2P挾着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搶去不少傳統銀行生意,兼且這些P2P近乎是冇王管(相對而言,比方說,美國要求這些企業要向美證監登記),引來監管日嚴的銀行業對他們提出攻擊,美國其中一間跨國銀行,就曾命令員工不能幫襯這些競爭對手,而日前內地就有報道指,中銀監已召集P2P業界開會,討論如何保護投資者資金安全,並將公佈P2P監管辦法,看來P2P被納入適度監管時代可能會慢慢來臨。
P2P在過去數年的發展如雨後春筍,經營模式多樣化,技術上,這些民間借貸網上版,在收集個人投資款項後,依靠電腦搜索借貸人在網絡世界的蛛絲馬迹,從而作出信貸判斷,省去人手處理盡職審查的手續與時間;而且,美國已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消費信貸風險評估,就是FICO Score,雖然並非完美(金融海嘯前,就出現不少有關美國消費者為了拿到房貸,於是提高自己FICO Score的把戲),但起碼能較容易印證貸款人的償還能力,這些是美國P2P發展較快的一些優勢。息率方面,P2P平台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率高,借貸人付出的息率相較銀行低,憑藉此競爭優勢,不獨歐美國家多人使用,在借錢困難、利率又未完全自由化的中國更具發展空間,同樣地獲尋找高回報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垂青。

爆炸增長後 掀財困潮

經過幾年間的發展,P2P被走數的風險逐步下降,例如剛開始營運時,美國Prosper的違約率超過20%,經過幾年針對審批系統的改良,違約率大幅降至約3%。但當他們大到一定規模時,倒閉風險、對手風險便成為新的隱憂,這都是P2P行業今後繼續發展必須面對的考驗。這的確是個隱憂,尤其對內地的P2P行業更富挑戰性。
內地的P2P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廣東和浙江兩省,過去半年,便有幾十家陷入財困甚至倒閉。經過幾年的爆炸式增長,看來內地P2P行業,也要步入重整階段。
另外,萬事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P2P亦由幾年前的小而多,逐漸地向大而集中的方向發展,當P2P步入大而集中的時候,主要投資者不再是個人,以佔據美國P2P市場98%的Prosper及Lending Club為例,他們六成的資金就來自對沖基金、財富管理產品等機構投資者,等於大家夾錢去做一個P2P放貸,已偏離當初P2P建立的原意(不再是peer-to-peer,慢慢變成institutions-to-customers),牽涉的層面自然增加。
當大部份的影子銀行都備受監管之際,P2P作為影子銀行的新成員,前景又會是怎樣呢?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2014年06月15日 趣BLOGBLOG: 全職炒股變病態賭徒

周顯早前在其專欄中談及全職炒股的經驗,試過半年內由10萬炒到800萬,亦慘嘗三個月內輸身家變成一無所有,結論是全職炒股的路並不好走。文章在網上熱傳,再一次證明,坊間唔care你點樣發達,但會關心你如何仆街。

四個月非人生活實錄

半年前朋友聚會,其中一位讀書最好的,毅然放棄筍工,投入全職炒股。當時很多人覺得佢好威、好型,唔使返工受氣,每日在家對住電腦炒幾個鐘就收錢。半年後睇世界盃再聚會,全職炒家極速「收咧」,半個月前已重返舊舖工作。坊間傳媒,不時報道所謂全職炒股賭神,與朋友傾談半句鐘,得他同意,披露四個月的非人炒股生活。
股場如球場,強如西班牙上半場霸氣十足,下半場被荷蘭打到落水狗,逆轉之快,無人能料,天堂跌落地獄只是眨眼間之事。
足球殘酷,股場更加殘酷,朋友選擇全職炒股,緣於去年贏得太順,「買銀娛、買騰訊,睇完圖食了幾轉,等股價回番又入過,細價股又扑中幾隻,唔夠半年就賺了三、四年人工……時間真係唔夠用,當時諗如果全心炒股睇technical,會賺得更多,且有四年人工做本,有本錢可守。」
新年後,朋友開始全職炒股生涯,「開市前睇報紙通告做功課,九點半開始落盤,四點收市後,畫圖睇年報做分析,頭一個月科網仲有得炒,每日trade十幾宗,當時覺得非常充實。雖然覺得(科網)有泡,但圖表仲好靚,已經mark咗位,跌穿就走。」
順境波人人識踢,覺得賺到錢是我本事。3月份後,所謂新經濟股開始散水,朋友要踢逆境波,「頭幾日輸錢,我還覺得是短暫調整,但持續一、兩個月,生活變得渾渾噩噩,每日的任務是meet target、追quota,定了每月賺到原本份糧,今月做唔到,下個月壓力更大,只有攻冇得守,你的底線就是冇底線。」

遇上逆境即陣腳大亂

「昔日肯長揸,因為有份糧去守,現在卻變成飢不擇食,幾格都唔放過。變得太過計算,每日為trade而trade,明明冇心水,但見到隻股仔成交大異動,又不知不覺地買入,好似病態賭徒咁,輸part都輸死,唔夠一季輸了去年大部份利潤。技術分析完全失去效用,跌穿止蝕位打靶,就見底反彈,有種感覺就係連個天都唔鍾意我。」
聽佢講到這裏,突然想起昔日前輩的一番話。「你覺得全世界得你識睇圖咩?大戶唔識技術走勢,但會請幾個圖表專家睇,個個都識畫條支持線,set咗跌穿$5止蝕,我係大戶,就要隊落$4.7、$4.8,等你班聰明仔乖乖地打靶,然後買番上嚟激死你。」朋友聽完,覺得有幾分道理。
揀股最叻的基金經理、分析最獨到的分析師、所有冧巴都識的財演,全部都非全職炒股,要靠別人的錢搵錢,或者收取高薪厚職。誠如曾教授話齋,只有兩種人可以全職炒股,那就是莊家與莊家的好朋友。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2014年06月10日 貸評山下:藥股花多眼亂 尋寶有法

哈佛前校長薩默斯曾說,美國於上世紀成為強國,是因為它掌握物理技術,從而推出半導電體、發現了互聯網;而今個世紀,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則來自生物科技,哪個國家能夠掌握它,其對經濟及投資影響,將較上世紀的物理技術更要龐大。

癌症免疫療法評價高

生物科技的應用十分廣泛,去年底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將癌症免疫療法(cancer immunotherapy)評為年度最大科學突破,現時在癌症免疫療法佔領先地位的四大藥廠是──Bristol Myers Squibb、Roche、AstraZeneca以及Merck。所謂免疫療法,一是提升人體免疫力來對抗癌症,一是撕去癌細胞表面作掩飾的PD1保護膜,讓白血球能識別癌細胞並將之吞噬;另一種方法是把人體所有的白血球中的T-cells抽出,經改良後,再打進人體去狙擊癌細胞。這些方法的副作用均較傳統治療癌症的電療、化療少。估計到2023年,腫瘤藥物市場年銷售額將達350億美元,其中六成病人將選用免疫療法。
由於人口老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衞生組織預期,20年後,全球癌症病人會多57%。新一輪癌症免疫療法可能會帶來整個行業的一個重新洗牌臨界點。過去20年,整體醫療開支大幅跑贏GDP增長,但根據研究報告,醫療行業(包括藥業)的生產改善率,卻只是一個負回報。行業昏睡,潛在市場日益擴大,而最近技術上的突破,更帶來企業衝擊。
要適者生存,必須要重新檢視自己的運營模式和相對競爭優勢,把業務重新聚焦,撇除多餘的業務;於是,國際藥業巨擘又玩尋寶遊戲,藥業收購合併或資產互換消息不絕於耳;其中最富爭議性的,當然就是美國的Pfizer,提出收購英國的AstraZeneca,雖然最終都是失敗,但同一時間,也為整體行業帶來wake-up call。

提防新藥附帶副作用

當然,剛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又引發市場另一輪憧憬,但藥廠尋寶你又尋寶,宜謹慎行動,不要一聽見消息就飛身落注。
由於近年市場認為藥廠已披露的獲批檢新產品,並無突破性療效,造成藥企股價低殘,而為取得新的王牌,填補舊藥專利過期對業績及股價造成的不利影響,扭轉形勢,近期公佈的藥廠併購活動,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趁市值低資產便宜的時候,彼此換入自家強項業務,換出弱項資產,例如4月時瑞士諾華(Novartis)就以較弱的疫苖(不包流感疫苖)業務,向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GSK)換入抗癌藥品業務,因抗癌藥屬於諾華強項;同時一方面GSK又和其他生化私人企業(Adaptimmune)合作,開放其他新一代抗癌藥,務求這些研發實驗中的第二梯隊,能夠研發一些可以扭轉整個行業路向的王牌產品來。
市場空間雖然龐大,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行業前景雖好,還要看你是否買中擁有王牌的公司,畢竟,現時所研發的新藥,還有不少副作用;另外,這些藥物不少的買家其實是公營醫療系統,不過全球不少發達國家的政府「莫財」,新藥能取得多少份額和買家是否能負擔其價格,也是問題關鍵。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2014年06月05日 趣BLOGBLOG:見光死與反高潮



撰寫財經新聞,最怕是見光死,繼而反高潮。
綜合上個月的主要財經報章頭條標題,翌日見光死掉轉行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港股闖今年高」,翌日就立刻跌畀你睇。「六大板塊全線洗倉」,結果是齊齊見底,撈底有得賺;「恐慌指數一年低美股勢危」,最終道指標普卻日日創新高唔識跌。

壞消息盡出 零售股更安全

見光死的劇情每日不停上演,原因是我們以現有的情況,去評估將來的情況,即係你現在PK,將來亦會PK。劇情有機會按照你的想像而進行,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人的警覺性會加強,不會貿貿然行動,或者已經衰到貼地,你踩多一腳,已經沒有感覺,反而觸發另類反彈。
有位朋友講過,目前最安全的航空公司是馬航,原因是每逢有空難事故,肇事航空公司必定會加強檢查,安檢做到加零一。長遠縱使仍然危險,但短期而言就十分安全。這個論調套用在昨日零售股身上,似乎相當管用。昨日大部份財經的頭條,皆以零售寒冬為題材,指上月本港整體零售銷售跌近一成,為2003年沙士以來最差。
零售十年最差,以為零售股死梗,但偏偏只是陪大市微跌而已,部份如周大福(1929)、先施錶行(444)更是反高潮急升,原因很簡單,零售股衰不是今日的事,亦不是昨天的事,這是大半年前已發生的事。既知的事實,一早已在股價上反映,要記住,標題上所反映的,只是目前的事實,專家透過昔日的數據去估評將來去向,僅限於紙上談兵,隨住環境的改變,一切都有可能改變。

短期難大跌 長期仲有得落

股榮統計過五隻主流化妝、金飾及名牌零售股,在大半年前已開始出現陰乾陰跌的現象,較高位累積下跌了26%至43%,再一次證實,股價永遠跑先業績之前,似乎已預告月內公佈的龍頭零售股業績,將會大倒退。
記得很久之前提過,就算管理層說公司冇事,股價不會無緣無故下跌一成以上,當股價出現異動而公司冇解釋,大家反而要留神。
事實上,早在4月份零售業樣衰的數據公佈之前,聰明錢已經「早着先機、沽先離場」,尤其是今年2月份零售首錄2.2%倒退,零售股走資尤其明顯。如果大家醒水的話,一見唔對路,應該先走佬。由2003年開始的自由行,本地零售業經歷了「黃金十年」,縱使經過大半年出現回調,莎莎(178)的股價仍升了十倍,卓悅(653)、六福(590)則進賬逾30倍。
「出得嚟行,預咗要還」;零售股短期再大跌機會相信唔大,但要嘔返出來的,我相信應該唔止咁少噃。正所謂「風水輪流轉,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吧」。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2014年06月03日 貸評山下:移民揀德國兩大原因

以前香港人移民,多數揀澳洲、加拿大,再有錢一點,就會選擇英美。然而,近期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最新報告,發現近年的德國,已僅次美國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移民國家,此趨勢反映甚麼?

經濟穩福利好

筆者翻看該報告,發覺往德國的移民潮,主要的起源地是保加利亞、羅馬利亞和波蘭等南歐國家;而2012和2013年這兩年的增幅,尤其明顯,若相比過去十年,這兩年的年均移民人口更以倍數增長。不過,相對其他OECD國家,尤其是傳統移民國家澳洲、新西蘭等,以總人口的佔比來比較,其移民人口每年所佔的百分比仍處於低水平。
對於德國突然變身移民大熱國家,有兩大原因:
(1)歐洲債務危機下,歐豬五國經濟翻身前景艱難,相反德國擔當歐元區經濟的龍頭,可以說是一支獨秀,經濟穩定而且失業率低,社會福利亦不俗,自然吸引東西歐的年輕人或高學歷人士移民。
(2)近幾年歐盟的經濟發展和東西歐逐漸融合,例如生產網絡與供應鏈的連結,促使他們的經濟關係越加密切。南歐對德國的移民潮,對歐洲長遠的融合和穩定,究竟是福是禍,值得觀察留意。
人才外流,對南歐經濟不可能是好消息,南歐和德國經濟差距進一步擴闊,一方面可以說是經濟分工更有效,但另一方面卻可能會造成社會種種的矛盾,未必在一時三刻能下結論。
至於移民對於居住國經濟有何貢獻?有趣的是,根據這個報告,總的來說,移民因為其生產力而所交的稅款,大概是等於總體移民所拿到的政府福利。因此,基本上移民不會對居住國的政府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

恐添社會衝突

一般而言,OECD的國家,福利一般不錯,造成移民拿福利而增加政府負擔的印象,會否因此而獲得平反?
不過,根據報告,移民對居住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則較明顯。須知道,已發達國家的人口傾向老齡化,而且出生率低,令勞動力人口素來緊張,一些低技術產業甚至無人願意做。不過,近年移民質素不斷提升,不再以勞力為主,當中有不少屬於高學歷、高技能勞工,他們除可填補勞工短缺問題,亦可為居住國提供高質素的勞動力,對經濟增長一定有利。
在亞洲方面,新加坡是最出名對引入海外勞動力和移民是最為積極;截止2013年底,新加坡的總人口是530萬,其中肯定是海外出生的包括150萬的非居民(non-permanent resident),以及拿到居民地位的50萬(permanent resident),加起來就是200萬;這還不算約75萬市民(citizen)也是由海外移民過去的。
換句話說,新加坡超過一半的總人口是在海外出生。移民政策的利弊,每個地方的情況不同,過猶不及,不過,近期新加坡越來越多的社會衝突,也是由此而起;社會對移民的承受能力,往往就已經超越經濟學家的預估了。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2014年06月01日 趣BLOGBLOG: 傳統冇智慧 斷估冇痛苦

5月港股升近千點,除了打破五窮六絕的魔咒外,再一次證明大眾的主流意見,及不上少數清泉聲音。用WiseSearch統計4月最後一周,至5月頭一周的財經新聞報道、專欄作家分析,以至大行意見,合共約93篇提及「五窮六絕」應對策略。
當中68篇的記者或名家估5月繼續跌市,佔比73%;另22篇未有提供實際策略,只回顧過去數據,然後得出宜守不宜攻、審慎觀望等「齋睇」建議,佔比24%。敢於逆市叫人買貨的,只有3篇,佔整體3%。

盲跟數據如賭場追大

估錯死因有兩個。宣傳片經常都講,過往表現不等於將來表現。大多數人好認真地做統計,指過去十年甚至廿年,5月的跌市比例達到六成,過去四年的5月更例跌不爽,傳統智慧失靈,屬非戰之罪?
先要釐清,所謂傳統智慧,泛指那些沒有確實證據,卻被一小撮人士使用,結果成為「大」你的說法。講五窮六絕是傳統智慧,本身已是冇智慧,藉數據簡單地科學化,原則上同入賭場,連開三鋪大後,下一鋪隔籬阿嫂同你講,「傳統智慧,繼續追大」一樣咁戇居,但慘得過你又信喎。

股評金句拍得住桂神

大部份人相信Sell in May and Go Away,說穿了,只是被市場利淡氣氛嚇怕。4月上旬,滬港通消息宣佈,興奮了幾天,然後在23200點附近反高潮下跌,至4月底累跌一千點,新經濟股跌到一仆一碌,一眾專家自然見風使舵、跟紅頂白,其實是底氣不足,根本提不出有甚麼壞消息,嚟嚟去去還是A股弱勢、世盃效應、基金換馬等斷估理由,中咗當bonus,輸了亦有得賴,同講波佬黃興桂金句一樣,冇得輸。
世界盃就到,重讀桂神過往金句,一眾財經專家甚至財經記者,都應學幾句傍身,以下是真實例子。桂神最經典的一句,「十二碼呢家嘢呢,有兩個可能性,一係入,一係唔入」。套用在股市裏,港股一係升、一係跌,這句太低俗了,還是一位專家夠guts講過,「以基本因素分析,恒指有可能跌至萬四至萬六點,但若以技術走勢而言,則有機會升至二萬六至二萬八千點」,這句將桂神金句精髓,演繹至無懈可擊。
股榮最鍾意的,還是一位殿堂級股評人的金句,「急升惹來急跌,但基本因素不變」,絕對冇得駁,學高登仔話齋,世事都被你看透了。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P.S. facebook fanspage今日正式運作,先旨聲明,不提供貼股服務,對內容及題目有意見者,歡迎指正及作理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