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2014年07月31日 趣BLOGBLOG:恒指50年後300萬點?



今日是恒生指數誕生50周年。50年前的今日,利國偉博士倡導及推出恒生指數,基點為100,成為往後反映港股興衰的指標。
港股50年間,指數起伏不定,波譎雲詭,但大趨勢是:敢買敢坐就會贏,揸得越長,回報越好。

紅色勢力有增無減

50年間,恒指每年複式回報率約12%,令累積回報接近250倍,可見滾雪球的效應。期間股息率約3.5厘,算是抵銷通脹因素。50年後恒指可以去到幾盡,股榮假設以今年基點為25000點來計算,每年能有10%的回報(未計股息率),2064年恒指可以升見293萬點。如果認為10%太貪心,減一半至5%,恒指50年後將見29萬點。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確認維持香港本身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不過套用在藍籌成份股,就是翻天巨變。
第一代的藍籌成份股共有30隻,目前仍然是藍籌的,只剩六隻,分別是中電(002)、煤氣(003)、九倉(004)、滙控(005)、和黃(013)及太古(019),全是公用事業及綜合企業。
被剔出但保留上市地位的有六隻,包括已分拆出來的港燈(2638),怡和系四隻股份則遷冊至新加坡,另外13隻創始藍籌則淪為其他公司附屬或被私有化。
目前50隻藍籌,只有約一成多是原始藍籌,也代表同股票戀一世的愛,也要選擇性吸納。大佬呀,睇下原始藍籌,當年有水泥(青洲英坭)、紗廠(南洋紗廠)、叮叮(香港電車)或是小輪(天星小輪),隨住時代的變遷,就算是當年貴為藍籌,如果不及時狠心飛甩,已經被其他公司吞併。
就算保住上市地位,死揸亦不代表有好報,例如首代藍籌生力啤酒(236),目前市值僅為5億元,由90年代持有至今,股價升幅不足一倍。
隨住紅籌及國企股紛紛染藍,恒生指數已被中資股霸佔,比重超過一半,真正陀地港產藍籌賣少見少,逐漸被邊緣化。
恒指十大重磅股中,七隻是中資股,未來的趨勢,紅色勢力肯定有增無減,這對港股究竟是好事,抑或壞事?
還記得前特首董建華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中國有甚麼好?A股過去十年每年複式回報僅3.5%,表現強差人意,中資新股質素越來越差,上市半年的諾奇(1353)又出事。
當港企逐步中國化之際,滬港通10月開通,真的對港股是好事嗎?50年後恒指藍籌如只剩下中移動(941)、建行(939)或騰訊(700),真的可以翻十番、漲百倍嗎?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2014年07月29日 貸評山下:英國脫歐潛在風險大

地緣政治和經濟金融從來都有一個互相影響的關係,正當歐盟剛從歐債危機的急救室出來不久,仍然在深切療養部時,疑歐派(Eurosceptics)最近幾年在歐洲勢力大增,有其經濟危機的因素影響,而卻又進一步加深經濟聯盟的不穩定性,其中較受關注的是英國。

隨時爆走資潮

英國民意調查顯示,脫歐之聲越來越大,據悉,當地人對脫歐的反應各佔一半,也即是意味着有半數英國人支持脫歐。
早前英國首相卡梅倫在阻止容克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時慘敗,即使高叫容克勝則英國可能退出歐盟,其他26個成員國也無動於衷。為增加明年選舉籌碼,卡梅倫月中大換血,增加疑歐派及女性作內閣大臣或次官,他表示,若能成功連任,將於2017年舉行退出歐盟的公投。
隨着英國選舉的日子漸近,相信,脫歐與否的討論將會是越見熾熱。脫歐雖然既可以增加自主,且可以減少歐盟規條的約束,但最終或會令英國得不償失。
筆者何出此言?英國一向只是歐盟而非歐元區成員國,故未受歐洲債務危機直接拖累,但因歐洲整體消費能力疲弱,出口歐洲增長速度不高,這是無論留不留在歐盟都會碰到的問題。雖然英國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迅速,但歐盟區仍然是英國主要的出口對象,因為英國出口歐盟成員國的主要是技術、高增值及服務行業。
一旦脫歐,英國可能面臨的,將是高關稅壁壘及勞務流動限制,而且在英國設廠的大企業會否撤離,或者會影響海外直接投資的資金(FDI);再加上,倫敦作為歐盟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吸引不少歐盟及國際資金,法蘭克福及巴黎對其地位覬覦已久,若英國宣佈脫歐,相信不但外國投資資金會流失,連帶金融行業在當地的經營部署都會作出調整。

影響僅次大選

此外,疑歐派認為脫歐可增加英國對外談判的自主度,也可減少遵守歐盟在金融、公共環保、移民等方面嚴謹的規條約束,但金融加強監管根本是國際趨勢,英國也不可例外,公共環保方面,英國不少地方比歐盟還要嚴。
至於移民方面,無疑英國可以收緊政策減少歐盟勞務人口進入,增加本地人的就業機會,但同時亦會令商界成本上升。
再說,對外談判的自主度,英國國力已今非昔比,無疑脫歐後可以自己話事,不過背後不再有大靠山,能否爭取到比歐盟一致對外更好的條件就成問題。
也有聲音認為,可以讓英國參考瑞士,或者是挪威和歐盟區的做法,但同樣地,現時形勢不如人,能否爭取到有着數又沒有責任的貿易關係,就不容樂觀,難怪商界將脫歐視為僅次於英國大選的最大風險憂慮。
同一時間,另一個足以左右英國經濟形勢的,是蘇格蘭獨立的問題,有關的公投將於今年9月18日舉行。雖然一般預期公投不會通過,不過,蘇格蘭獨立勢力大舉抬頭是有目共睹,其勢力會在未來幾年,繼續影響英國政治和經濟發展。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2014年07月27日 趣BLOGBLOG:盈警變預喜的荒謬



港股近月出現最多的通告,非公司盈利預喜或盈利警告莫屬。證監會本月上旬曾發表通訊,指去年盈利預告公告數量較前年升16%,當中只得14%對股價造成影響,認為不少盈利預告時字眼模糊,令投資者難以評估,因此未能實際在股價反映影響,呼籲上市公司作出更具意義披露。
發盈警不外乎業績轉差、定單減少以至其他突發因素,公司管理層秘而不宣,不代表街外人不知情,股價總會誠實地反映。一隻股票不會「無啦啦」跌完又跌,正如一段男女關係,男女雙方發盈警、開到口話玩完,事前總有迹可尋,如果你到最後一刻才知道出事,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你愛理不理,完全無視股價升跌。另一樣是你選擇盲目相信,感覺公司仍然運作正常,坊間所謂負面消息都不可信,到公司發盈警後,你才如夢初醒,斬纜割愛。如果是前者,仍有得救,後者則輸死冇命賠。
股市有句名言「Buy on Rumor,Sell on Fact」,意思是於謠言時買入,變成事實時沽出。統計了第二季港交所(388)數字,盈警公司數目達到188間,相當於每10間上市公司,就有1間報警。公司發盈警,對股價有一定的短暫影響,發出盈警翌日,跌的股份有120間,佔比63%,整體股價平均跌1.99%。

季績披露 港股不及A股

很多股民對盈警股強烈不安,但事實上,188隻發盈警的股份,超過一半於報警時的股價,已跌至及徘徊一年低位水平,公司報警後翌日,接近75%股份更創一年新低。盈警過後,超過一半股份,股價反彈。如果於盈警翌日掉頭買貨,並持有至今,整體平均升幅達到6.1%。有99隻股份(佔比53%)股份不跌反升,是典型的趁壞消息入貨。
另一邊廂,公司發盈喜,股價卻非「升硬」,以6月份28隻盈喜股計,盈喜後翌日平均升幅逾4%,惟持有至今,升幅卻僅6%,當中有近半(13隻),股價於盈喜翌日至今錄得跌幅,完全演繹出好消息出貨概念。
目前本港《上市規則》中,對企業發出盈喜或盈警通告未有明確準則,大多數僅用「重大」或者「大幅」等抽象形容詞,大家只能估估吓,相反內地企業公佈盈喜盈警,還提供實際數字作參考,股民預測季度成績,雖不中亦不遠矣。
中國股市死寂,股民多數對上市公司心死。諷刺是A股公司披露資料卻跟足國際標準,業績季季公佈,盈喜盈警有數可依。相反聲稱與國際接軌的港股,大家對它充滿希望,卻不斷失望,監管機構如無牙老虎,企業對盈警惟有「側側膊」,證監呼籲上市公司作出更具意義披露,但制度未改,公司繼續睬你都儍,盈警通告淪為股價預喜報告,如此畸形及荒謬的現象,可能是香港獨有。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2014年07月22日 貸評山下: 信貸地雷 足炸散中國經濟

今年內地信貸違約事件增加,包括早前內地青島港發生的商品騙貸,當中又以信託產品違約最為市場關注。信貸背後的抵押品水份若太多,違約風險自然增加,那麼現時內地信貸泡沫的爆煲機會又有多大呢?
中國地大物博,不少地雷(信貸違約、騙貸事件等)深埋地底,加上阿爺無形之手可隨時介入,不少中外的經濟專家認為,倘若地雷有日全部浮面,信貸違約事件規模之大,勢必重創中國經濟。

新興國多受信貸泡沫困擾

事實上,環顧差不多所有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的鄰近地區,由80年代的日本,以至90年代的南韓、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均經歷過痛苦的信貸泡沫和爆破的後遺症。
中國經濟會否步這些地區的後塵,還是能夠吸取歷史教訓,獨善其身,可以說是全球經濟的一件大事;不少人認為,繼美國和歐洲的信貸危機後,中國有機會是第三個受牽連的地區。
甚麼是信貸泡沫?就是當信貸的增幅長時期較收入和生產力的增幅為高。過去新興市場正面對此情況,收入和生產力追不上信貸擴張,由於信貸高速增長,於是資產物價上升,消費暢旺,同時資金流入,滙率上升,通脹利率高於名義利率,負利率進一步使信貸擴張,形成一個往上的循環,泡沫加大。
當泡沫爆破,可以簡單解釋是一部份人的信貸增幅大於整體收入的負擔,但對於新興市場來說,更常見的是美元轉強而資金外流,導致去槓桿化,從而拖垮整個經濟體系。即是信貸收縮,物價下跌,消費不振,滙率下跌,通脹低於名義利率,再形成一個往下的循環。

改革谷生產力 解困良方

中國信貸的增幅由2009年開始,遠遠大於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200%的比例(總信貸相對GDP)的水平,而且信貸分佈極不平均,在非市場化的機制下,筆者曾形容中國有一個信貸的堰塞湖。以上種種情況,相信中國經濟金融舵手是知道的。
而筆者的觀察是,去年中開始,內地曾經有一段自我去槓桿化的嘗試,試圖減低信貸泡沫,結果導致經濟放緩,利率下跌,資金外流,樓市價量齊跌。在這情況下,又重新讓信貸和貨幣放鬆,讓經濟系統緩和,舉個例子,中國上半年的社會融資規模是10.57萬億元(新增的),是歷史最高水平,相信全年的社會融資總量(信貸增長)會高於15%,仍然遠高於預期GDP的7.5%的增長。
總體來說,筆者預期中國信貸和經濟狀況,在最好的情況下(Best Case Scenario),套用對沖基金經理Ray Dalio所說的美麗型去槓桿化(Beautiful Deleveraging),透過貨幣政策減低信貸減速所帶來的陣痛,同時加速金融改革,打通信貸的堰塞湖和改革國企系統,以及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使信貸和收入比例再次達到平衡狀態。否則,信貸泡沫只會繼續惡化,後果不堪設想。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2014年07月20日 趣BLOGBLOG: 街市marketing 嵐山先會型

長實(001)大埔嵐山,未發售先自high。177呎劏房、屋苑內有墳墓、買樓要簽唔睇樓同意書,鑊鑊新奇鑊鑊甘,嗰種破舊立新,另闢蹊徑,其實相當有創意,又迎合到「主流意見」及需求。坊間負評太多,錯不在盤,而是市場技巧,將好事變壞事。
一開始,如果長實以「平」作賣點,根本毋須用甚麼「1+親」、「風水地」及安全問題拒絕買家睇樓用來死撐,最終換來丟臉。
Cheap盤咪用cheap方法去sell,既簡單又直接,股榮稱之為街市marketing。
昨日難得去街市買餸,先去肉檔買肉,「10蚊瘦肉啦!」,豬肉佬嘴藐藐切了一塊,股榮多口問,咁細嘅,佢就再割多塊細到不能再細的,然後講「送多畀你。」隔籬阿婆多口,「10蚊邊夠,係咪一條友整肉餅食啊。」
阿婆都知道,買10蚊就只夠一個人食,嵐山百幾呎劏房,200萬內可以上車,你仲想點。「1+親」根本嘥氣,仔女出得嚟住,就想有獨立生活空間,想撇低父母,你會將佢哋放喺隔籬煩住你嗎?長實以「住喺隔籬,互相照應」作賣點,倒不如名正言順,「劏盤新樓,廿萬首期」,夠直接有gimmick。長實敢劏咁細去賣,就知道市場有需求,何解冇勇氣「表白」。
買完肉買魚,見到檔口有兩個兜,魚款一樣,一邊生猛識游,一邊反緊白眼死魚咁款,價錢平廿蚊。猶豫之際,檔主躁躁地話,「唔買就過主,咪阻住後面條龍。」是真的,買死魚的人居然多過生魚,重點又係平。
長實樓神趙國雄日前解釋嵐山內有墳,「新界地區常有墳墓,若行得正企得正就唔使驚,有墳可證明是風水地,或許更值得考慮,買家亦可選擇其他單位。」樓神去年薪金連花紅2,861萬元,講出這番說話,我明白人工包埋的,不過風水地都有陽陰之分,用老趙怪論,難道和合石風水最好,更值得考慮?
將貨就價本來就是市場定律,睇番價單,同層望墳及不望墳的價錢,三房單位差距超過100萬元。用街市語言,「唔買就過主啦,冇人用支槍逼你買。」但說一番甚麼有墳是風水地,更值得考慮,同賣魚佬同你講,條魚隻眼突出來,可能更加新鮮,你都媽番佢啦。因此,樓神下次還不如說:「唔鍾意咪唔揀,大把人爭住要。」簡單直接,想要平又要正,行開啦!
語言偽術最高的境界,就是自己呃埋自己。寧願死撐、唔認衰仔,嵐山去年12月已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等了七個月才賣樓,得出如此市場迴響,就算賣清,長實樓品牌得不償失。作為長實小股東,我寧要老實,不要笨實。

P.S.有錢唔係大晒

曾經聽過,用錢解決到的問題,就唔係問題。長實曾要求嵐山內祖墓後人遷墳,結果是冇得傾,因此不存在價格高低。連傾都冇得傾,首富李嘉誠,有錢唔係大晒!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2014年07月17日 趣BLOGBLOG:大折讓H股 派貨潮開始?



全世界都在靜待滬港通10月初推出,不過原來80多隻A、H股份,有20隻自4月10日宣佈滬港通後,已炒高一成以上,近半(9隻)升幅更達三成以上。
統計最大升幅的頭20隻股份,股權分佈則越來越散,予人的感覺是,滬港通未開始,所謂大折讓H股恐怕已經炒完,派貨潮是否開始?睇多數日應有分曉。

浙江世寶升得無厘頭

滬港通4月10日公佈於10月啟動,當日大折讓H股喪炒特炒,部份升幅動輒兩、三成,不過唔夠兩日,相關股份已經打回原形。短炒即損手,是散戶的通病,但大戶卻靜靜起革命,人棄我取,於三個月內靜俏俏地將垃圾大折讓股炒上。
10月準備開波的滬港通,當中不包括深交所上市的A股,但諷刺的是,最近這三個月頭5隻升幅最大的H股,3隻都是於深交所上市,理論上唔應該升,亦都冇可能會升,因為不受惠新政策。
但事實勝於雄辯,冇得升卻偏偏升爆廠,原因只得一個,大戶儲貨、炒高、然後高位散貨。
當大家仍儍癡癡等滬港通開通,然後打算大炒特炒,恐怕成為接火棒的蛋散。
以A股於深圳上市的浙江世寶(1057)為例,過去三個月累升98%,是升得最無厘頭大折讓H股。4月中旬十大股東持股達到73%,但及至本周二,已減至62%,其他例如山東墨龍(568)及東北電氣(042),亦出現類似情況,大股東股權已漸見減磅,股東分佈越見分散。
炒股好玩的地方,是充滿不合理,越理性越不適合短炒,如果大家仍想參與滬港通的派對,最正路是買港交所(388),悶得嚟坐得會較舒服。

【想賺錢讀歷史】

DSE放榜,住同一層街坊C同股榮呻,阿仔想讀歷史唔讀BBA,叫我好聲相勸。17年前,股榮揀了BBA讀經濟,放棄了鍾意的歷史,這是我其中一個感到遺憾的地方。讀經濟只會留意眼前刻下的事物,讀歷史卻能看偉人智慧名言。要在商場賺大錢,要諗長線,讀歷史好過BBA。
書展前夕,有人叫我介紹一本書。今年認真重讀高中歷史導讀《Europe Since Napoleon》,讀書時千頁書當枕頭唔識寶,今年認真重閱,突然覺得係塊寶。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2014年07月15日 貸評山下:MPF改革 政府要出手

不少投資心理學相關的研究,顯示人性都不特別喜歡儲蓄;換句話說,先把錢花掉還是先儲蓄而延後消費,前者成為大部份的選擇。
事實上,過去兩年為一個業界舉辦的理財比賽擔任評判,不同的案例也有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就是收入高、消費更高,造成退休儲蓄不夠的後果;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對資產分配和年齡匹配的概念不清,不少年輕人竟然選擇較保守的保本基金,相反不少年長的退休人士,由於退休儲蓄不夠,為了賺取多一點的使費,會有過多的資產投放於風險較高的股票。

核心基金方向正確

如果為數不少的市民退休儲蓄不夠,肯定會增添未來公共財政的壓力,故此筆者原則上是支持強積金的概念;不過,由開始至今,坊間有不少批評強積金「收費高、回報低」,甚至被市民嘲笑為「強迫金」。
面對這些批評,積金局繼半自由行後再出招建議引入核心基金,規定其成份基金費用上限為管理資產的0.75%,開支比率的管理費上限則為1%,較現時平均基金開支比率的1.69%,是一個明顯的進步。而且,核心基金的建議中,包括了人生階段的模式,即是年紀輕,能承受的風險相對高,反之亦然,幫助市民避免作出錯誤的資產配置,是個良方。
另外,據悉現時本港有24%的打工仔,沒有為強積金投資選擇基金,涉及金額約為總供款額的10%(約500億至600億元),因而被安排轉至41個預設基金(不一定合適的資產配置)。
而核心基金也可以為這些「沒有」或「不想」作出投資基金選擇的打工仔,解決選擇基金問題。
雖然核心基金營運方案,仍須諮詢業界及市民意見,但筆者並不贊成由積金商各自設計推出核心基金,就算它們依照有關特點規定去設計,最後結果都會有所差別,以致不能作出「蘋果與蘋果」比較,反而讓積金商有藉口去調高收費。
其實強積金難得有改革,筆者認為政府理應擔當重要角色,最好由政府主導的全球遴選機制,選出認可的基金投資機構,然後於不同強積金計劃內設有同一個由政府認可的核心基金,供打工仔選擇(當然會隨年齡調整)。
由於投資者有home bias的投資盲點,只喜歡投資港股,因此核心基金宜主打投資環球股票、環球債券及現金組合。

被動基金慳管理費

另外,核心基金目標是降低成本及收費,基金設計應以被動式管理ETF為主,追蹤某些特定的指數,例如盈富基金(2800),由於表現與恒指掛鈎,不需要基金經理主動操作,故能節省大量管理費及交易費(盈富的總開支比率只是0.1%),而且投資表現亦未必輸給主動式基金。
有些人貶稱追蹤指數基金為懶人基金,筆者認為它們既然收費低,回報不會跑輸大市,實在應稱為精人基金;善用精人基金才能有效改革「強迫金」。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2014年07月13日 趣BLOGBLOG: Canteen阿姐與美女股神

上周長實(001)神則再現,嵐山177呎囚室式劏盤令全城譁然、三房三廁擺明預作分租靚劏。股榮堅信,大家一邊狂小之餘,銷情不愁出路。無論如何不合理,到最後還是賣個滿堂紅,情況猶如荃灣新盤一樣。(請參閱〈超人新盤係咁㗎啦,好出奇呀〉http://hk.apple.nextmedia.c......state/art/20140427/18701518
不少年輕人甚至中產概嘆難上車、沒首期、開支大。樓價貴是事實,但不代表永遠沒有希望置業。機會總是留給有預備的人,上周去醫院巧遇一位昔日在公司飯堂工作的阿姐,一番閒聊,值得細味。

月入不足兩萬 擁有兩個單位

阿姐五十餘歲,在餐廳做接單派送工作,薪酬大約好過最低工資要求。阿姐甫見面,就問有冇股票推介,股榮笑笑口答,「快退休了,炒股怕你連養老金也輸掉,於心有愧。」「唔怕,有層樓收租,錢放喺銀行收息唔多,畀隻好嘢啦。」
好奇心作祟,詳問之下,阿姐九十年代攜兒來港與丈夫團聚,一直租住單幢私樓。夫婦工作十餘年,儲夠首期買入自住,供了十年就供完。然後五年前在附近買入另一個單幢樓單位,租金足以抵銷供款。
夫婦月入不足兩萬,沒領綜援、沒住公屋,卻擁有兩個單位,兼把兒子送入大學,是如何做到呢?「每月將收入一半儲起,積少成多,就是這樣了。放假嘅興趣是睇樓,附近的樓盤都好熟,好多朋友都叫我幫吓眼,但最近已經太癲了。」「沒去旅行嗎?」,「來港廿年,除了返大陸,最遠只去過澳門。」阿姐全身樸素裝扮,揹上環保袋,電話相信是Nokia不死神機3310。
facebook上,不少人post上每季去一次旅行,或者不時買入新潮玩意及品嚐美酒佳餚。收入越多,開支越大,一邊怨儲唔到首期買樓,轉頭卻買車,一邊享樂消費又話冇錢剩。很多人的心態是「𠵱家嘅樓咁貴,我都上唔到架啦。」樓市每十年八載,總遇上一個大跌周期,目前沒能力,就應該開始儲定子彈,減少不必要消費,而非怨天尤人,上車在乎你的能力,更重要是決心。

眼紅別人之時 想想背後犧牲

上周朋友在臉書上分享一則舊聞,2011年美女股神王雅媛接受周刊報道時坦言,「如果你安於打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不接受高風險投資,就不要想可以做百萬富翁,這樣一世都不會發大達。」她在中大畢業前已賺得100萬元,連同可觀的證券行薪金,加上投資回報,令她有能力以幾萬元租住西九龍豪宅逾千呎海景單位,更花了20多萬元,買下一部二手名車。
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年薪可能僅十萬的Canteen阿姐,犧牲消費或享樂,以勞力換來兩層物業,為退休鋪路。年薪或超過百萬的美女股神,有能力置業,當年卻選擇租樓買名車。兩者誰對誰錯,沒有標準答案。只想帶出,當大家眼紅別人上車之時,亦要想想背後所作出的犧牲及等待。羨慕別人租樓買名車,也毋須妄自菲薄。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2014年07月08日 貸評山下:耶魯模式 投資者可借鏡

全球規模最大的大學捐贈基金(Endowment Fund)哈佛基金(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因現任行政總裁門迪洛辭職不幹,須再度物色揸弗人,這已是該基金九年內第四度換掌門,讓哈佛基金安然渡過金融風暴的她為何要走呢?有估計可能嫌四年總薪金480萬美元偏低,當然也可能有其他的理由,如掌門人與學校股東及管理層,對基金管理策略出現分歧所致,因為信任與支持,往往是基金及其管理人成敗去留的關鍵。

管理成敗 全靠信任支持

哈佛基金過去五年平均回報率為1.7%,在長春藤聯盟大學(共8間)捐贈基金排行包尾,而由教父級基金管理人史文森(David Swensen)掌舵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同期平均回報率為3.3%,位列第五。
捐贈基金具永續性質(perpetual),與普通基金不同,投資策略必須是長遠的,短期未必跑贏大市,一旦學校當局對揸弗人的管理策略不信任及不明白,見短期無成績便對他們施加壓力,很難會成功。而哈佛基金九年四換人,整個基金在各管理人短時間難以證明自己策略對錯下,仍取得11.3%的20年投資回報率已絕對不低。
反觀85年起一直擔任耶魯基金首席投資官的史文森,因獲得校方信任,即使08年金融風暴導致基金資產值下跌兩成多,亦未有被叮走,令基金資產其後得以大幅回升,差不多完全追回之前所輸的;而其20年投資回報12.5%,穩坐眾大學基金榜首。試想想,金融海嘯後,如果史文森因受壓而改變策略,相信不可能在短短幾年之間追回絕大部份的回報。耶魯基金由66億美元增至200億美元,為學校開支提供了四成資金,可見信賴在他們這一行的重要性。

谷外地股票比重 降風險

由於長年配合默契,著名的「耶魯模式」(Yale Model)得以發揮,此模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永續性質,一方面多投資長期、非上市或低流動性的房產基金、私募股權、自然資源基金等,利用這類流動性較低的資產,賺取所謂的「Liquidity Premium」(即是說,流動性較低的資產,需要提供更高的回報去吸引投資者),因為永續性質所需的流動性,每年就只是整體資產的5%至10%,不用像其他機構投資者一樣,面對贖回所帶來的流動性問題。
另一方面,在資產配置上盡量分散風險,加大國外股票(包括新興市場)的比重,減少投資和持有債券、國內股票及現金,突破投資心理上常見的「home biased」問題(就是在資產分配上,過份看重自己本土的股票和資產,對國外的資產配置比重不夠,做不到真正的分散風險;這也是很多香港投資者的弊病,使投資者錯過了近年美股大升的時機)。
這些道理聽來像常識,不過「常識不常見」,以前掌管大學基金的,只是打份工,害怕把千辛萬苦籌回來的錢虧掉,於是便少做少錯,坦白說,就算現時香港,也有不少慈善團體有這樣的理財心態,不能好好的善用資源。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2014年07月06日 趣BLOGBLOG: 樓價指數 認真就輸了

講起樓價指數,大家只會記得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因為它如恒指般獨市。但作為二手樓市的benchmark,CCL是否具備指標作用,股榮有保留。
中原城市指數有兩個,一個是正式的中原城市指數(CCI),以土地註冊署正式買賣紀錄來計算,一般買賣合約要6個星期後才呈上田土廳,數據滯後達兩個月。CCL則根據中原地產經紀上報到總部的臨時買賣合約來計算,滯後時間約兩周,很大程度最反映市況,有價有真相。CCL最大缺點,是只根據中原地產代理上報的成交作為統計數據,據中原網頁自身披露,「在地產代理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0%,所以它的成交數據是能夠反映市場的主要狀況」。逾兩成市佔率就代表樓市的升跌,問題繫於sample size太少,容易出現「被代表」的情況。
CCL的計算方法,是統計全港100個主要屋苑的一周總市值按周變幅,總市值等於屋苑全部可銷售樓面乘以它的調整呎價。所謂調整呎價,是基於呎價受景觀、方向和層數等因素影響,所以利用回歸分析方法來確定這些因素對呎價的影響。用埋所謂統計學上的變數分析,是否準確呢,不妨參考今年表現最好及最差的屋苑。

擎天半島跌了兩成 真定假?

股榮用中原網上數據,統計百個屋苑調整呎價,整合後,十大升幅屋苑有九個升幅雙位數,當中青衣美景花園飆21%,由去年底的實用呎價6,832元,升至上周五最新報的8,286元,同為青衣區的翠怡花園升12.6%排第五,但同區青怡花園及盈翠僅升約1%。
股票有追落後,樓市追落後亦司空見慣,但同區差距如此大,是盲搶樓的結果,或是昔日數據有偏差,令人產生錯覺呢?
另一邊廂,上半年最差的屋苑是擎天半島,呎價跌了兩成,同屬九龍站的凱旋門及漾日居,同期分別跌3.2及0.4%。至於同屬傳統藍籌屋苑的美孚新邨,半年跌價12%。問了區內代理,兩大跌價屋苑半年間極其量微跌,業主就算狂出貨,平市價5%即有承接,何須賤賣。
數據還數據,事實歸事實。有朋友年初認真mode問,中原指數跌到落100(當時約118),我就買樓。我亦認真反問他,你買騰訊(700)會睇恒生指數嗎?恒指跌到落二萬點先買QQ嗎?佢唔識答。真的認真睇中原指數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剛買了樓,希望樓價gogogo,以滿足他們入啱市的決定。另一類是望住指數等跌的上車客,明明有能力有需要,卻認定指數會跌,死等唔買,以為指數決定一切,殊不知越睇越笨實。
P.S.趣BLOGBLOG三年了,合共寫了165篇拙作。由牛刀小試至每周埋頭苦幹,落筆一句鐘,搵料三個鐘。睇得趣,做落唔有趣。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股榮文筆欠細膩,惟有將勤補拙,統計數據過程中,總有所收穫,歡迎讀者及網友提供意見。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2014年07月03日 趣BLOGBLOG:五不窮六不絕 七翻身冇行



兩個月前,五窮六絕大致上是財金界的共同語言,結果恒生指數五月不窮(升947點),六月不絕(升109點)。七月首個交易日,大市升358點至23549點的今年新高,配合金管局年半以來,向市場注資逾百億元,表面上形勢一片大好,各界亦好友上身,預告7月能再下一城,在此我有保留。過去三年,恒指曾兩次觸及二萬四附近即腳軟,目前距離此阻力位只有600點,是否真的如此難破嗎?答此問題前,先睇睇今年恒指最好及最差股份。推升恒指最大貢獻者是騰訊(700),半年內升24%,推升恒指414點,多過恒指今年243點升幅。其餘四隻最大功臣,貢獻不足百點。
騰訊急升,無非是為8月上旬阿里巴巴以高估值上市「造勢」。一拆五前,騰訊歷史高位646元,現價相當於未拆股前的614元,再升5%即見新高。單靠騰訊闖關,恒指升極有限。
要港股破關,先決條件是中資股翻生。今年五大累街坊股,第一是滙控(005),其餘四隻是國壽(2628)、中移動(941)、建行(939)及工行(1398),全是大型H股及紅籌。再睇十大恒指比重股份,佔整體達六成。最差的五隻,全是十大之內。

中資股成死穴

A股長期偏軟,阿爺想改革國企,說易行難。本來2008年海嘯後,讓經營不善的國企破產重組,是最佳方法。但中央四萬億救市,令本應要死的救翻生,未解決根本問題,卻種下禍根,內銀孭上數萬億計問題債務,目前未爆,不等於將來唔爆。目前內銀保險H股較A股的溢價程度,是歷史新高。工行H較A貴16%、招行(3968)H比A貴21%,國壽及平保(2318)H股較A股高逾20%。是內地客唔識貨,過份悲觀,抑或是股價暗裏反映潛在真實風險,令貪高息的本地投資者,繼續錯愛呢?
當大家眼紅美股、歐股屢創新高之時,是否怪港股不爭氣呢!公平些講,只計本地概念股份的MSCI香港指數,目前已升抵至六年半的最高水平,絕對有交代。反觀MSCI中國指數,近五年只是原地踏步,追落後越落後。
很多基金經理都一廂情願認為,中國故事仍是未來升市催化劑,但國企未經過陣痛的重組及改革,未曾在沒有護蔭下的環境掙扎求存,大家可能想得太多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金句放在中資企業裏真的太貼切。馬雲及馬化騰就是互相競爭才能互贏。而內銀放貸對象不是穩陣大國企就是向自己人放水,賺得多不是你叻而是別人沒有選擇,稍遇到挑戰,被雙馬搶錢時,就叫救命要老母救,就是這種陋習,令中國多個行業出現豬兜無極限的現象。中資股有反彈難轉勢,不要自我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