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2014年09月30日 貸評山下: 共享經濟 拉近人與人距離

網絡世界的發展,造就不少新的商機和投資機會,其中一個需要留意的趨勢,就是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或者叫協同經濟(collaborative economy)。這些新型經濟模式在外國早已興起,近期才開始在香港發展,如短期租房平台Airbnb或call車服務平台Uber,而其他比較著名的外國例子,包括eBay(貨品買賣平台)、TaskRabbit(服務提供平台)、Lending Club(網上貸款)、Kickstarter(群眾籌資)、Car2Go(租車服務)等;涵蓋的包括物品、服務、金融等多個範疇。

Startup更具生存空間

所謂共享經濟,其實就是一個去中介化的過程,由個人與另一人(P2P)直接進行交易,將自己擁有的閒置資產(idling assets)甚至勞力,變成有用或可以賺錢的東西。今後大型企業如何進行調節,以適應新時代的消費模式,政府如何一面制訂合適法規以保障消費者,同時又保持共享經濟活力,值得大家關注;在亞洲國家,以南韓和馬來西亞政府,在法規配套上比較積極,看來香港也要急起直追。
筆者有幸和三個本港共享經濟的企業創辦人談話,一間是做小額支付平台的Cashyou,另一間是要重建社區網絡關係的Myflat.hk,而第三間是做網上金融的WeLend。筆者認為這類的創意,不但為香港過於單一化的經濟注入清新空氣,推動創新經濟,以及帶來的正面界外效應(positive externalities),例如社區之間的互信,更非常具社會效益。長遠來說,去中介化當然會使中間人的業務有損,不過,整體社會的經營成本有助減少,激發更多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也避免了無謂的經濟問題,例如著名的principal agent problem(委託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問題)。筆者問到,會否害怕大型跨國企業看到相同的機會,然後進軍這個市場,減少了這些startup的生存空間;有趣的是,其中兩位創辦人都不約而同的說,他們的生存空間就正是大企業轉身較慢,較難追上網絡經濟急速發展,造就了創業的機會,而大企業更會和這些startup合作,例如大型連鎖店Walgreens選擇和TaskRabbit合作等。
根據Crowd Companies對逾九萬個美加及英國受訪者所做的一份調查,發現參與共享經濟的人近半都比較年輕,介乎18至34歲,四分之三受訪者有使用社群網站習慣,而且經濟能力較為寬裕;從人口總體的比例來看,美國已經有約四成的人,參與某一類的共享經濟,而且比例在增加中,故此是一個不可忽略的經濟動力。

手機普及 利資源分配

以前的分享經濟是左鄰右里借豉油,自從互聯網和手機普及化,人們彼此資源共享的潛能得以再次發揮,消費者可以自己主導,將擁有的閒置資產如房屋、資金、汽車、消閒用品、衣履甚至自己的勞力,透過共享網絡平台,向其他消費者出租、出借,方便、環保之餘,又可節省開支,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模式,又可以賺錢。藉着相互傾談,人與人的關係再度回復密切,增加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2014年09月28日 趣BLOGBLOG:「不要怕只要信」的教訓



小學中學讀教會學校,雖則非教徒,卻最愛聽耶穌故事,尤其是神蹟部份,當中有一段非常深刻。《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帶門徒傳道,到了湖邊,來了一個名叫睚魯的會堂主管。他懇求耶穌施展神蹟,將手按在快要死的女兒身上,令她活下去。
及後有些人從會堂主管的家裏來,對睚魯說:「你的女兒已經死了」,但耶穌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然後對屋內人說:「孩子不是死了,而是睡了。」他握着孩子的手,對她說:「我吩咐你起來!」那女孩隨即起來,開始走動。這就是耶穌令死人復活的經典神蹟。
「不要怕,只要信!」,由耶穌口裏說出,自然份量十足,但估唔到由一個虔誠基督徒莊家所演繹的同一番話,居然有人信到十足,散戶「不要問,只要追!」造就了今年股市最匪夷所思的悲劇。

框架協議 講完可以走數

故事要由今年3月下旬開始,中國天然氣(931,前稱中國宏通)宣佈,與中國一間大型國有企業協商,發展液化天然氣,惟未落實任何條款及條件。當日股價0.41元,市值46億元。
由3月31日至9月10日,中國天然氣合共發出8份通告,內裏都提及將與一間大型國企合作天然氣,邊間大型國企咁巴閉?通告全冇提及,預留大家想像。而全部合作,都是所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甚麼是框架協議?就是講完可以走數,沒有任何約束力的東西,大部份都指明,十二個月內無實質性進展將被終止。因此就算吹到天花龍鳳,關鍵不是中國天然氣能否做到,而是大家一廂情願選擇性相信,「不要問,只要追!」。
中國天然氣市值由46億元炒到最高320億元,股價由0.4元升到3蚊,坊間指公司只有8個員工有古怪,迅速令股價兩日跌一半。老實講,輸錢的散戶可謂咎由自取,與人無尤。由3月份往後的協議通告,大家見到的只是一堆口頭承諾,做唔到當冇事發生,而所謂的大型國企,名稱也不敢公開懶神祕。股價短短半年升6倍,市盈率逾千倍冇所謂,見人買我又買,懷着一股「不要怕只要信」的衝動趕入場,結果風吹雞蛋殼,財散唔安樂。
大股東簡志堅日前自認是位虔誠嘅基督徒,「我就好老實,冇買賣股票幾年」,「(股價)升咁多都繼續追,就係信你」。信你的結果,是股價跌死。股榮4月寫過,就算公司改名,青蛙不會變王子。改名前後的中國天然氣,直至這刻都冇氣,何來漏氣?目前股價跌返至9月10日宣佈內蒙古合作項目時水平,意味市場仍相信有「氣」到,仍揸住貨的朋友,祝好運。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2014年09月25日 趣BLOGBLOG: iPhone指數 香港買機好着數?

一部新iPhone,令全城港人變成炒家,街上未曾見人用iPhone6,但每日去先達或北上深圳放機的,卻就絡繹不絕。1997年全城炒樓,結果是樓災;2007年全民炒股,最終變成股災。而今年眾志成城訂iPhone,「phone災」炒燶機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
衡量全球物價水平高低,有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叫做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可視作滙價是否偏高或偏低。理論上,在全球各地老麥賣的巨無霸,用料、製作規格大致相同,因此能有意義地比較各國貨幣高低。
該指數以美國為本,舉例說,以今年7月份數據,美國巨無霸4.8美元,香港則是18.8港元,折合2.4美元,這意味港元被低估了49%。在全球45個主要地區排40位。簡單講,係香港食老麥叫做好抵。
到目前為此,共有兩批共26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官方訂購新iPhone,但炒燶機卻只是香港獨有。股榮好奇,是否香港定價太高累事。用巨無霸指數概念,統計iPhone於全球各地價格,香港買iPhone在26個國家/地區裏,竟然是第三平。全部折算成港元,巨無霸指數最貴的挪威,iPhone616GB索價7,047元,貴香港26%,歐元區買機亦較港貴逾兩成。
有趣的是,最平買新iPhone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及日本,兩者巨無霸指數較香港高,理論上機價應較港貴,不過兩地機價折算為港元,分別為5,031及4,841元,較港平一成以上。

炒燶iPhone衰貪心

更諷刺的是,上去兩地的官網,仍有新機供應任你買(大前提你有當地送貨地址)。總部在美國的蘋果,iPhone平賣益自己友,出口外地就獅子開大口。
香港人一心以為大陸冇得買,犯賤以為有得炒。炒燶了,不是定價太高,而是衰貪心所致,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分子。
iPhone指數永遠不能取代巨無霸指數,因為正常人只會食老麥,唔會炒巨無霸,但香港地,買到iPhone唔炒自用,反被視為唔正常。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2014年09月23日 貸評山下:美經濟屬療養階段

投資其中一個要訣,就是知道大部份的市場皆有周期循環,只有小部份的資產會永遠像一條直線,無論是上升或者是下跌。有說:「最壞的貸款,是在環境最好的時候簽訂的。」
著名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是全球宏觀策略中,最大最成功的其中一個,其創辦人Ray Dalio認為,信貸(credit)是對經濟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少人理解的一環。他認為經濟的周期循環,其實是由信貸主導。

信貸主導周期循環

記得以前芝加哥大學的老師Robert Lucas,是宏觀經濟學的諾貝爾獎的得主,但在2006年時,仍然發表了對美國經濟非常樂觀的言論;相反,Ray Dalio作為一個業界人士,花了一生的時間研究信貸和經濟的關係,就準確捕捉了金融海嘯期間和之後的投資機會,怪不得Dalio每年的個人收入是以數十億美元計算。
Ray Dalio交易員生涯的經驗與思考,為他創造一套「Dalio經濟模型」,當中包括三個因素:(一)生產力的提高(productivity);(二)短期債務周期(short term debt cycle,十年八年一次);(三)長期債務周期(long term debt cycle,幾十年一次),此三者相加便可探測經濟動向。
短期債務周期裏面的消費,通常是受到放款人和借款人的信貸意願控制。當信貸很容易獲得,經濟便擴張,此周期一般為五至八年;不過,由於人性之使然,每一次短期債務周期的高位和低位,都會比對上一個短周期為高,形成一個大漲小回的格局,於是,慢慢就會長期債務周期,債務增長長期比收入為快速,這個長周期則可長達幾十年。
Dalio認為美國於2008年去到了一個長周期的頂峯,在一系列的緊縮政策中,配以極寬鬆的貨幣政策,做到Dalio所謂的beautiful de-leveraging(美麗去槓桿化):即是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配以適度的貨幣政策,減少收縮所帶來的痛苦和社會動亂。
那麼現在美國周期是否已經谷底回升?股票資產價格又是甚麼情況?
筆者引用摩根士丹利所建的框架,去驗證美國現在處於周期的哪一個階段。
首先,把周期循環簡單分成四個部份:Downturn(泡沫爆破,有如心臟病發作)、Repair(復修,有如在急症室)、Recovery(復蘇,有如在療養院)、Expansion(增長,有如完全復原,已經落地賽跑)。然後,再用九個不同的指標,去衡量周期的階段:經濟增長、信貸增長、央行貨幣政策、通脹、孳息率、資產價格、槓桿和盈利等基本因素,信貸和股票的相對價值,和波動性。

資產有谷過龍之嫌

有趣的是,細看這些分類,其中不少是指標印證美國經濟還在療養院中(Recovery),如經濟增長、信貸增長、通脹、孳息率等,而央行貨幣政策寬鬆的程度卻屬於急症室(Repair);換句話說,病沒有用藥那麼重。結果,是其他屬於市場的指標,如資產價格,便被谷到了增長階段(Expansion)的水平。當資產價格反映了市場對增長階段的預期,實際經濟卻只是處於療養院的階段,投資者便要有所警惕。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2014年09月21日 趣BLOGBLOG:老竇變老襯的故事

謙仔出世了兩個月,朋友探B,客氣地送來屈臣氏、萬寧禮券,方便股榮買奶粉尿片。究竟港人每年花在購買禮券上的開支,到底有多少?兩大連鎖店未有回應。嘗試以較籠統方法統計,過去六年本港新生B數字平均約8.2萬名,假設每個B收到約千元禮券,估計涉及金額約8,200萬元,數字超過億元並不過份。

藥房較連鎖店平近兩成

本地奶粉,算是一個被價格壟斷的市場。所謂價格壟斷,是無論兩大超市陣營、抑或兩大護理零售店,近乎百分百一樣,各類品牌的奶粉及尿片,零售價居然一分一毫沒有偏差,大家不妨自己巡舖,或到消委會網上格價一覽通上,可以印證。
有禮券當然要用,近周在荃灣萬寧欲買飲開的奶粉,缺貨下遂在附近搵貨。行了五十步見到一間老藥房,售價居然平了48元,幅度達到18%;甚至連尿片都較連鎖店便宜18%,一次無心插柳,這個新手老竇原來一直做了老襯而不知,感覺非常差勁。
藥房不會做蝕本的生意,根據藥房老闆親屬指,連鎖店攞貨多、來貨價隨時較他們再平一成,因此毛利絕對誇張。而連鎖店禮券效應,則造就了他們就算貴些,唔用也無可奈何的感覺。
奶粉毛利高是已知的事實,究竟有多高?實在難以計數,事關數大品牌的奶粉商,母公司都有醫療藥品,甚至其他飲食業務,未有在年報上分別列出。較清晰的可以睇睇強國合生元(1211),公司去年度收入45.6億人仔,毛利接近30億人仔,毛利率65%。奶商最大開支,並不是奶源,反而是廣告分銷開支。
引用本地廣告資料庫admanGo數據,本港奶粉廣告開支過去三年飆升,2011年開支約15億元,2012年已增至23億元,去年進一步攀升至27億元。羊毛出自羊身上,搵得張學友、孫燕姿拍廣告,各位家長自然要乖乖畀錢,加價都要硬食。
27億元這個數字,是一個甚麼概念?本港最貴的一隻奶粉超過500元,其他品牌一般300元內。去年有5.71萬名嬰兒出身,假設所有B都飲奶粉,每周一罐300蚊,每年飲足52罐,涉及金額不足9億元。
本地B消費最盡只有9億元,奶商卻投放了27億元廣告,唔係計錯數,只是真正的市場是在中國,全日買奶粉走奶粉返大陸的,肯定數倍於本地消費。但本港的家長,卻要啃高昂的廣告費而捱貴奶。
P.S.就算是藥房,奶粉售價也可以相差一成,欲知附表內聲稱做老街坊生意的藥房名稱,可透過fb send messages,股榮私下告知。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2014年09月16日 貸評山下:結構產品怎樣才得寵

金融海嘯中,結構產品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其中因為次按(subprime mortgage)的違約飆升,為金融海嘯掀起序幕。於是,所有投資者,無論是散戶或是機構投資者,對結構產品都聞之變色,甚至包括以衍生工具組成的A股ETF等。不過,當灰塵落下,投資者發現,原來並非所有的結構產品都是毒藥,哪究竟甚麼因素主導結構產品的成敗?又有甚麼結構產品成為機構投資者的寵兒(筆者較不贊成散戶參與結構產品,其複雜性應該交由較專業的機構投資者處理)?

CLO發行量再攀高峯

無可否認,過去幾年,在全球超低利率及量化寬鬆持續的大環境下,所有資產都從谷底猛烈反彈(除了一些已經真正爆破的資產,如大部份和次貸相關的產品),其中貸款抵押債券(CLO, 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可以說是一個絕處逢生的例子。
據標準普爾旗下Capital IQ數據顯示,今年首八個月美國CLO的發行量已達到854億美元,超越去年全年的826億美元,證券界相信,今年美國CLO的總發行規模,勢必超過2006年的970億美元歷史高位,並突破千億美元。所謂CLO,主要是銀行將他們手上的高風險企業貸款(leveraged loans)打包注入殼公司(SPV),再切割成為不同的分層債券,以浮息加溢價賣給機構投資者。
CLO再攀上發行量的高峯,和其背後的資產,就是企業貸款的表現較好有關。雖然這些貸款的違約率,在金融海嘯高峯期超過10%,但由於這種違約率的幅度,只是和歷史上的幅度相若,已在結構產品計算的預期範圍之內;故此對CLO本身,並未做成和其評級相違背的表現。而且,leveraged loans的違約率,很快便回落至6%以下,配以CLO有較活躍的二級市場,不少撈底的機構投資者都獲得豐厚的回報。

資產質素成關鍵原因

從投資者的角度,金融海嘯無論是對CLO,或是CLO背後的資產leveraged loans,可以說是一個壓力測試,而測試的結果是正面的。
這個例子可以說明,結構產品的好壞,除產品結構和價格外,最關鍵因素就是背後相關的資產質素。
次按和相關的結構產品,和其他不少美國房貸相關的產品,在金融海嘯前後都出現問題,原因是金融海嘯的主因是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導致不少美國借錢買樓的人淪為負資產,成為一個巨型的消費信貸(consumer credits)泡沫爆破。
任何與美國消費信貸相關的產品自然不能倖免;相對來說,在金融海嘯當中,企業信貸(corporate credits)的影響較為輕,因為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槓桿比率較消費者更健康,於是,和企業信貸相關的結構產品,例如是CLO,便有較佳的表現,這亦激勵了後來者,並令這個市場得以在海嘯過後持續發展。
由於CLO急速發展,又引起監管機構的關注,雖然這幾年在監管上,已經有所收緊;當然,仍然有論者認為監管不足,如何保障投資者與市場發展之間須取得平衡這句老調,相信會不斷重彈。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2014年09月14日 趣BLOGBLOG: 「唔使急最緊要快」的哲學

「唔使急,最緊要快」是前同事Wisery的口頭禪,頭幾次聽落去,的確有些不知所以,以為純粹開玩笑性質,但久而久之,卻有另一番感受,並非如大家心目中如斯「廢話」。上周遭遇兩件事,更印證這七個字老闆級金句的可愛處。

ifc訂iPhone 快人一步

9.12下午三點,iPhone接受網上預訂,全城為iPhone停低所有工作,甚至股市也停了下來,事關個個炒iPhone唔炒股。
與經紀A兩點食完lunch,準備分道揚鑣之際,經紀A笑笑口拉住我入去ifc Apple Retail Store,話要準備落盤炒即日鮮。
所謂落盤,就是落iPhone預訂盤,股榮被勾起興趣,問一定得嗎?經紀A寸嘴話,「唔使急,打陣機睇吓片先,總之要霸住部iMac,三點不放手,三皮就到手」。兩點五十五分,經紀A落指令,攞張信用卡出來standby,「等陣load到入去,填form要快,揀兩部金色128GB6 Plus,張卡要有萬六蚊credit。」
踏入三點,ifc Apple Store變成股票行,環顧四周,個個散戶對住iMac,上Apple Store落盤訂iPhone。沒有lag機、loading超順暢,三分鐘後,iMac上已出現「感謝你」三個大字,經紀A拍一拍我膊頭,說走啦,後面他的兩位同事已緊接埋位「落盤」。
走出Retail Store,感覺仍如發夢般。經紀A知我心裏的謎團,「睇過Michael Lewis的《Flash Boys》嗎?美國一班地盤佬,投資24億元鋪光纖線,目的就是進行高頻交易,讓炒家的買賣指令以最快速度傳送到交易所。」
快幾多?千分之三秒。花24億元快千分之三秒,你會說他們是儍的嗎,但事實卻是有高頻公司在過去五年1,238個交易日中,只有一日輸錢,過去一年純利超過14億元。
經紀A繼續爆,知道點解大行、證券行鍾意租ifc,就係條光纖快過人,落盤就算快人千分之一秒到港交所終端機,都叫有着數。「喺最快嘅ifc Apple Store都訂唔到,其他地方會比直線更快嗎?」

諗橋用科技 突破局限

另一個急唔代表快的例子,就是連希特拉都取消唔到的電訊商。相信大家總有經驗,打電話上去銀行、電訊公司及其他服務機構,查詢取消合約要事。最可惡的是按完又按,最後也是徒勞無功,我都係想直接聯絡客戶服務主任,點解咁難接通呢?
最後透過朋友,知道客戶服務直線,其實只是在原有電話上,快速按七組數字,就能直通專員,而非較早前打了近一個鐘、聽了半小時的音樂然後被cut線。
「唔使急,最緊要快」背後的潛台詞,就是要你諗橋偷時間之餘,卻做得更好、更有效率。下次老細叫你「唔使急最緊要快」,與其嘴藐藐不屑,不如想想如何利用科技等,突破現有局限,勝人一籌。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2014年09月11日 趣BLOGBLOG:凍檸茶的誘惑

每個人炒股都有自我風格,有人鍾意即日鮮密食當三番,有人鍾情放長線釣大魚。環顧身邊已上岸高手,第一桶金多數靠短炒,但要發達唔使憂、股票變磚頭,一定要長揸。早幾年有前輩教路,不要單單睇手頭上「揸住嘅」股票,更要儲定一堆「觀察名單」傍身。
所謂觀察名單,就是呢一刻你想買但唔會買的股份,不是你買唔起,而是值博率低,所謂有買貴冇買錯,只是自我安慰的說法。當發現到一隻心儀股票,理論上好嘢唔會有平嘢,且高傲得難以令人接近。這時候,你並不是放棄,而是將它暗藏心裡,默默等候,然後等位乘虛而入。

借生活經驗揀好股

乘虛而入的意思,有兩個層面。一是衰大圍、一是衰自己。經濟學101有教,持股數目越多,理論上風險趨降,但去到某個程度,風險不會再跌。當外圍市況逆轉,全世界都面對系統風險,股價自然一齊冚包散,例如2008金融海嘯,無論質優質劣,一樣被人照掟無情講。觀察名單股份暴瀉,價值投資重臨。至於衰自己,就是自己本身問題出錯,壞消息令股價裂口下墮,如果相信公司捱得過,這隻「觀察名單」股份就是買入時機。
發掘觀察名單,股榮靠日常生活接觸而納入。例如屋苑樓下商場翻新,連唯一的酒樓都要搬走,百佳都要死開,就算你幾唔鍾意超人都好,擁有管理商場的置富(778),高位跌了兩成半,當然要買些看門口。
最近一隻被睇中的觀察名單股份,緣於凍檸茶的誘惑。股榮每日差不多飲三杯凍檸茶,近乎上癮。好奇之下,究竟係我問題,定係全港市民都愛飲。獲樓下茶記老闆默許,在中午食飯時段企了一句鐘,記低客人叫飲品種類。102杯飲品中,凍檸茶佔43杯(42%)、凍奶茶有20杯(20%)、其他熱飲及凍飲分別有31杯及8杯。

維他奶列觀察名單

翻查AC Nielsen早幾年數據,香港人一年間共購買2億包檸檬茶飲品;用香港人口計,即每人每年飲27包。要數凍檸茶受惠股,維他奶(345)應是首選。過去五年年報,茶類飲品佔維他奶整體營業額約兩成,以最新年度計,是一盤十億元的生意。睇過五部維他汽水機,18件產品中,檸茶佔8盒,比例超過四成。
維他奶1994年上市,千禧年底買入,去年底沽出,回報逾10倍,正正是一隻十倍股。股價今年跌了17%,往績市盈率(PE)33倍,今年預測PE仍達28倍。當可口可樂PE只是廿倍之際,目前買維他奶,我驚要嘔奶,還是先放入觀察名單等位入。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2014年09月07日 趣BLOGBLOG:靚女難呃like的秘密

《蘋果日報》財經版逢交易日,底版不定時出現一張美女圖片,欄目叫《中環我至靚》(下稱至靚)。顧名思義,就是攝記在中環鬧市影到最索的靚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至靚》過去一年見報120次,平均點擊率2.3萬次,成為財經十大點擊率最高之一的文章/圖片。
《至靚》刊登超過三年,由首年點擊率只有數千,躍進至目前超過兩萬,並不意外。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圖片上獲(facebook)like的次數,卻停滯不前。頭一、兩年平均約6、7次,過去一年則只有6.4次,肯定衰過大部份人去旅行打卡呃like數目。
Hit rate越高,卻不代表呃like能力越強,統計出十大點擊最高的《至靚》,部份獲like數目只有3至4個。甚至乎點擊最高的那位「至靚」,Hit rates超過6.5萬,獲like只是32個。這位「至靚」model,見報日立即將蘋果《至靚》連結,post落在自己的fb,結果呃了近600個like,連account也爆了。

主觀感覺容易被質疑

同一張相,在《蘋果》呃到like的數目,只是自身fb的百分之五。與其說普羅讀者「冇眼光」,或者說美的定義太主觀累事。評價美的標準,說穿了是沒有準則,100個人的眼中,可以看出100種不同的美,因人而異。客觀事實容易畀like,主觀觀感容易被質疑。因為前者你相信只要是正路,就會有一群人支持你的觀點,容易獲得認同。相反,審美的標準太主觀,你認為索爆畀like,但可能被懷疑目光有問題,最終齋睇不評。
至於在自身fb獲like「跑贏大市」,關鍵在於你已認同有關人士的觀點與角度,所以先like佢,因此只要佢有gimmicks的相和事,很容易獲大部份人認同。
《至靚》今年曾影過明星劉嘉玲、梁詠琪甚至是高登女神謝安琪,hit rates並非最高,獲like亦只有一隻手掌數得晒,換轉是她們自己post上個人fb,反應肯定是兩回事。
早前有位財演問路,指如何能令專欄內容獲更多人注目,呃到更多like。財演吐苦水話:「近排貼中好多好股,偏偏散戶冇乜反應,係咪要自吹自擂話畀人聽呢?」股榮只好坦白講,「冇錯,近期真係唔錯,但你早排跣人幾鑊呢,即使並非故意,但一啖砂糖一啖屎,要恢復信心仍漫長。」
專欄作家推股,客觀事實中往往加上個人感覺,但心態是為己定為私卻最重要,呃like無所謂,但不要呃人。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2014年09月02日 貸評山下:另一角度看香港經濟

香港媒體一向關注形形色色的競爭力報告,不過,最近有一份特別有意義的,卻成為漏網之魚。一般談競爭力,可能只會想到一些硬實力(如基建和經濟發展等)和軟實力(如教育)等因素,但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近日發表「歐洲2020競爭力指標」報告中,就以三大標準作為衡量標準:明智性(Smart Growth)、包容性(Inclusive Growth)及可持續性(Sustainable Growth)。

競爭力弱 發展國中近包尾

用這三大標準作為發展方向(其中共有七個細項),凸顯歐洲希望在經濟發展的旅程中,不單只要在質素上提高(所謂的Smart Growth,就是要強化企業靈活性、數碼化、創新性、教育和培訓等),更要做到包含和受惠的群體增加(所謂Inclusive Growth,就是要增加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的多元性,和有效扶貧機制等),也可帶來可持續發展(所謂Sustainable Growth,就是在資源運用上,找到更環保的方法)。
論壇編制這份報告,原意在經濟增長外,就上述三方面(七個細項)對歐盟28國的競爭力作比較,並向這些國家的政府提出相關改善建議。不過,報告也有比較其他經濟體系,尤其我們關注的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區,既然如此,我們(政府、企業以至民間)便不妨借他山之石,作為今後長遠規劃和改進方向的參考。
論壇2012年首份報告相比,前十歐國僅是排名有升降,其中北歐(芬蘭、瑞典及丹麥)三國及荷蘭更繼續穩據頭四位。報告指,以7分為滿分,整體得分最高的是芬蘭5.7分,新加坡及香港分別是5.33及5.02分。在報告內4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6及15位,排在香港前面的,除北歐三國、荷蘭和新加坡外,包括德國、奧地利、英國、盧森堡、冰島、瑞士、挪威、日本和加拿大等。換句話說,根據這個競爭力的標準,香港是排在已發達地區的末端。

包容度及可持續性 仍落後

為甚麼香港的得分如此不濟呢?這就要看七個細項的排名。
今年是首度列入17個歐盟以外國家和地區進行相應評分,在7個細項中,很遺憾,香港只得企業環境一項僅以0.02分馬鼻之差,超越新加坡奪得最高分,其餘六個細項,竟全部遭新加坡拋離!
雖然香港在企業環境一環,以5.3分位列榜首,但我們在數碼化進程、創新科技及教育培訓(5.68分、4.88分及5.6分)上,卻明顯落後於新加坡(6.03分、5.09分及5.92分)。包容性增長方面,新加坡在報告內排名第7,香港只排14,儘管新加坡及香港的就業市場效率,均高於歐洲絕大部份國家,獲得5.63及5.5分,然而社會包容度,亦即全社會分享整體經濟成果的程度,卻明顯低於大部份歐洲國家,僅得4.97及4.74分,至於可持續增長方面,香港得分更只有3.43分,遠低於首位的瑞典(5.83分),可見我們追落後空間之大!
不同的尺,有不同的結果,單看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或許香港還可沾沾自喜;不過,相對於其他已發展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的質素、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方面,香港卻有不少可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