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26日 趣BLOGBLOG:梁振英的劇本

佔領運動快滿月,很多人都期盼着事件如何收科,如果要合理化目前事態發展,中央改變初衷作出讓步,機會微乎其微,而特首梁振英上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談及14K言論,我更感覺到,所謂「袋住先」全城選特首的方案,或者只是CY角逐連任,以至中央操控小圈子選舉下,一場自編自導的鬧劇而已。「袋住先」根本上不可能實現。
私底下曾聽過,CY是個聰明人,記憶力好,每步棋都充滿着計算。競選前聲言拿起摺凳走進社區,刻意討好基層。如今竟揚言,政制發展不是「比人數」,否則候選人就一定「爭取月入低於1,800美元(約1.4萬港元)那半數香港人的支持。」以目前本港一半人月薪低於1.4萬元,暗示公民提名會令政策向貧窮人口傾斜,造成福利主義。這番話,說白點就是「窮人唔好學人講政治」。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 Krugman)按捺不住,撰文抨擊梁振英,指其為保護財閥富豪免受攻擊,CY最明顯的行動,是不讓半數底層人,甚至是九成的底層人投票……而美國政客就算幾大膽,亦不會無掩飾地宣示只有富人享有政治權利。
如果2017年有得「袋住先」,CY這句「真心話」與自我放棄做特首無分別。所以敢講,就是因為相信2017年選特首的,不是500多萬合資格選民決定,而是仍然維持2012年1,200名選委模式。1,200名選委,很大部份也就是代表了現有一班既有受益者。
翻閱統計處過去數年人口數據,有兩點值得與讀者分享。第一是本港各年齡組別收入中位數,增幅差異極大。2001年,介乎40至49歲男性收入中位數為13,500元,12年後,同一組別收入已升至19,100元,增幅41%,反觀15至19歲於2001年及2013年,中位數同為6,000元,零增長。
另一組數據,是月入15,000元以下,以及15,000元以上的就業人口比例,差距有收窄現象。2001年,月入15,000元以下的,佔比約63%,15,000元以上則有37%。去年同一調查統計,15,000元以下降至53%,15,000元以上的則有47%,而30,000元以上比例,則由12%增至18%。數字不代表貧富懸殊差距收窄,更可能反映高收入的比例提高,這批社會既得利益者,在政治經濟享有特權及成果,對佔領運動最為反感,也是狼英最大連任籌碼。
撇除愛字堆人物,於fb用藍絲巾標籤,於報章上抨擊佔中破壞經濟,很大部份都是50後、60後的人士,也就是今次反佔中的中堅分子。他們出身於戰後的嬰兒黃金時代,在殖民統治下享受教育,成為專業人士,回歸後霸佔着企業高層,享受股樓齊鳴的黃金歲月。他們認為固有既得利益,不容受到侵犯,故在今次運動中,反對的聲音最強烈。
警方928射完催淚彈沒即時清場、佔領期間任由黑勢力挑釁、學聯及政府對話曾經被叫停、立法會開會就流會,黨派展開不合作運動,上述各項事只有加劇社會撕裂,加深矛盾。
這是否就是狼英精心設計的劇本,令「袋住先」變成mission impossible,股榮無從猜測,但借用《紅樓夢》中的名句送給狼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2014年10月23日 貸評山下:監管銀行睇實資本

金融海嘯後,金融機構的監管不斷推陳出新;《Sky News》早前報道指,英國滙豐銀行兩名董事湯姆森及特魯曼辭職,離職時間不會遲於今年底,原因或許與英倫銀行及英國金融市場監管局擬進一步加強銀行高層的問責性有關。
箇中原因和背後內情沒有知道,但筆者傾向認為,兩人辭職未必與此事直接有關,一來建議仍在諮詢階段,二來即使真的加強監管,亦未知如何執行,未必要負上刑責,即使要負刑責,銀行高層也未必會出現辭職潮。

新例繁多 效用成疑

兩監管機構擬規定銀行今後須列明各高層負責的業務範疇,並要這些高層為出錯負責,最多可追回七年花紅,以及最高可判監七年,英國滙豐兩高層為何辭職筆者不清楚,然而《Sky News》估計是對上述諮詢的抗議式舉動,則似有誇張之嫌。
數年前香港證監會有意要IPO上市保薦人負上刑事責任,最後在投資銀行一片反對聲下不了了知!另外,美國Sarbanes-Oxley企業改革法案通過實施之後,亦不見得美國的行政總裁因懼怕要為財務報表負責而紛紛辭職,即使要做逃兵,也不用這麼快便走人。
筆者有時候會倒轉來想,銀行高層若要負刑責,那麼監管者是否又要為監管不力而坐監?
近年監管機構不斷推出新的監管規定,是屬於金融海嘯後的自然反應,各式各樣,種類繁多,包括花紅獎金和薪酬、掠奪性貸款、兩房改革、破產法、生前遺囑、壓力測試、資本要求、巴塞爾監管、宏觀審慎檢測、衍生工具和影子銀行、場外場內交易、清算系統的集中性,甚至是全球經濟發展不均和部份地區儲蓄生產過剩等,但這林林總總的監管,是否收效卻值得商榷。
事實上,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者,就是研究政府管制以及壟斷理論的法國經濟學家梯若爾(Jean Tirole),他提出的突破,就是探討了在不同的市場下,監管機構需要有不同的做法,不能一成不變;而且,在資訊不均等情況下,被監管的一方往往比監管機構擁有更多的資訊,加大了監管的難度。對梯若爾來說,政府之後的介入,一定不如提早防範道德風險的發生(moral hazard),就算是因此而降低了整體的效率也在所不惜。而他最支持的措施,就是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比率的要求。

嚴控信貸 有利發展

筆者同意,與其搞五花八門的規例,均不如聚焦其中一兩條最核心的問題;筆者認為,所有監管細則最有用的只有一個,即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這才是治本,其他都只是治標而已,皆因信貸過多自然存在金融不穩定性,而且在資產負債的期限差異下,容易出現銀行擠提。很多研究報告都已指出,提高資本要求,去槓桿化對經濟的影響其實並非如市場預期般大,反而會令人更注重信貸的成本效益,對長遠提高經濟的生產力和發展,有利無害。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19日 趣BLOGBLOG:我們不孤單

佔領運動發展至今,港股三周跌了約600點(2.8%),同一時間,美股及德國股市跌了4.3%及6.8%,想請教雷鼎鳴教授,究竟是港人輸了?還是賺了?按板塊分析,以為最傷的零售股未致太差,周大福(1929)更逆市上升。新盤長賣長有,地產股僅跟指數下跌。撇除細價股及莊家殼股外,跌得較慘的有TVB(511)及壹傳媒(282),前者跌6.8%,後者挫15.6%。
曾經有人問過,當一隻股份遇上壞消息,如何判斷是危或是機?最簡單方法是睇這間公司究竟是出了甚麼問題,是內部原因?抑或外在因素?前者如果未能解決,將成敗走關鍵。至於後者,如屬一次性事件,股價在一段時間後,料重返昔日水位。在此先作利申,本身沒持有兩間公司股份,誠如某君所言,我又唔係肥佬黎或陳國強心裏條蟲,點知股價會點啊。
壹傳媒為《蘋果日報》母公司,報館近日被黑勢力圍堵、網絡被黑客肆意攻擊,務求令紙出唔到、網上唔到。股榮踏入《蘋果》第九個年頭,被抽廣告司空見慣,卻未曾見過有中外傳媒機構,被人圍堵癱瘓以至妨礙出版。由上周六晚開始,數百名大媽連同懷疑黑暗勢力,每晚到《蘋果》樓下圍堵,不惜斥資百萬元計維穩費,務求妨礙出版,背後的訊息太明顯了,就是怕《蘋果》講出事實的真相。

不贊同觀點 也要捍衞發言權

股價跌是否關圍堵事?不得而知,但有一樣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團結及士氣,是我未曾見過的高漲。各部組同事,記者、編輯、美術、sales甚至OL等等,做了十多個鐘自身崗位,甘願留守至深夜。甚至已離開的眾多舊同事,午夜放了工,也搭的士趕回來打氣支持。大家守住的,不單是《蘋果》,而是作為傳媒一分子謹守的信念。
我相信每個記者,包括我自己,心裏都有團火,希望做到獨家、爆大鑊。爆大鑊可遇不可求。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影到條好片卻被剪到體無完膚、寫了篇勁文卻淪為簡訊。作為記者,文稿被抽或大刪,當然唔好受,但如果有道理,刪完都妥你。面對部份傳媒自我審查、政治歸邊,香港已一步步「新華社化」,梁振英被揭收取5,000萬元翌日,更多的報章卻為CY辯護,指收錢冇問題。這正正就是香港傳媒最大的問題,大家醒覺嗎!
fb見到舊同事Teresa打氣的聲音,文中有五句借來一用作分享:
政治立場,你可以唔認同蘋果;
標奇立異,你可以唔認同蘋果;
譁眾取寵,你可以唔認同蘋果。
但你不得不認同,當下嘅報紙,實際只得番「一份」,你諗真吓,仲有邊份敢講啲上面唔啱聽嘅說話?法國十八世紀哲學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會誓死捍衞你發言的權利。」你可以唔睇蘋果,但唔可以冇得買蘋果!
P.S.今個星期,由建制派身上,我領悟到「人至賤則無敵」的真諦。問警察打人點睇,「Sorry太黑睇唔到」;遮係攻擊武器,因為黃飛鴻用來打奸人堅;CY收5,000萬元,連調查也懶得過問,否決罷了。原來厚顏、荒謬、無恥的人是世上最強的人。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12日 趣BLOG BLOG:可怕的梁振英

包括股榮在內,很多人曾質疑特首梁振英下台,就可解決當前政治危機嗎?下一位中央任名的,何嘗不是阿爺傀儡,CY走唔走,香港人一樣冇得揀。不過,上周澳洲傳媒踢爆特首與UGL「秘密協議」,我深深感覺到,香港唔想一鋪清袋,CY一定要走。
要解釋,先要回顧2011年交易前後的各方環境。2006年,戴德梁行(DTZ)在英國上市的母公司,股價曾高見835便士新高,隨着不斷收購令債台高築,加上金融海嘯,股價於08年高位跌了九成。梁振英持有約723萬股,相當於總股本不足3%,11月4日市值1,883萬元(港元.下同)。
11月7日,DTZ母公司指有意賣盤,承認公司「僅餘少量價值」,股價單日跌了九成,梁振英持股市值252萬元,公司總市值不足一億元。
2011年12月4日,UGL斥資9.5億元收購DTZ全部業務,DTZ在倫敦交易所除牌。當時大家的共識是,CY手持的股票亦變成廢紙,一文不值,事關收購所得,全數支付予最大債權人RBS,其他債權人及股東,則全數撇賬。但原來一份秘密協議,卻揭露表面上CY一鋪清袋,但暗裏收到5,000萬握手費。
這裏產生兩個疑問,點解要選擇UGL?以及作價問題。2011年5月,DTZ法國大股東SPG曾提出20億元全購,及後終止。11月,在澳洲主要經營工程業務的UGL成為DTZ優先收購者,一個月後,UGL以半價購入業務,而非直接賣盤,梁振英是三名執行董事之一,有份作決定。
從當年中外媒體報道,UGL是唯一一個名字出現在DTZ潛在買家的名稱,一間過去沒有任何房產經驗的公司,竟有興趣購入一盤全球性的測量及物業管理生意,反而同行沒有趁機平價爭購,令人好奇。
由UGL年報發現,在全球52個國家地區聘用逾四萬人的DTZ,算是一盤穩賺不賠的生意。由2010年度至2014年度,除息稅前利潤(EBIT)按年皆錄得增長,2014年度有8.4億元,即使是出售業務的2011年度,亦有5億元稅前利潤。今年6月UGL向美國私募公司TPG出售DTZ業務,涉及作價90億元,三年間作價差距八倍,與其說當年UGL執死雞,我更相信當時作為DTZ董事局成員的梁振英,有賤賣公司資產之嫌。

眼前有利益 一切可拋棄

UGL近兩年年報顯示,DTZ佔其生意額一半甚至更高,當中亦提及中國市場業務增長可觀。2011年作為戴德梁行執行董事及亞太業務主席,CY理應了解公司出售價值被低估,雖然他沒有最終拍板權,但作為決策者之一,連捍衞公司股東權益也未有做到,最後寧願搵買家匆匆接手,不繼續尋求白武士以至其他融資渠道。當公司被除牌,表面上所有股東齊齊輸,但背後卻另有小插曲。
CY自畢業後一直從事測量工作,自立門戶後與同業合併成為戴德梁行,將大半生心血放在DTZ上。CY被外界稱為狼英,狼的特性是狠,一個可以犧牲畢生血汗的人,連苦心經營的生意棄之如敝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當眼前出現更大利益,一切也可以拋棄,事業如是,女兒自殘也當冇事。下一刻,出賣港人利益,甚至犧牲香港人,難道不會嗎?
最後以英國十九世紀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金句作結,「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2014年10月09日 貸評山下:食水矜貴 炒概念股有法

全球有近70%地區被水覆蓋,當中只有2.5%屬淡水,並僅有1%適合飲用,其餘的水大部份藏於冰山和冰川。隨着全球人口數字不斷攀升,經濟化、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等持續發展,水資源勢必供不應求,若水短缺加上水污染問題急劇惡化,未來全球將掀起一場搶水激戰。

本地政策弱 唔湯唔水

翻查資料,過往本港也曾出現過水荒,最嚴重一次為1963至1964年。筆者發現政府對於水資源政策的措施,除節省使用食水外,最明顯一招是在90年代後期決定向內地購買東江食水,每年供應本港總用水量約70%至80%。
然而,中國身為全球排名第四的缺乏水資源國家,假設全球只有100瓶水,它亦只能分得6瓶,客觀事實證明,內地人都不夠食水使用,加上水污染的問題嚴重,難怪內地政府把水資源管理及投資政策升級為國家戰略層次,務求成功撲水。
大家或會有以下的疑問︰中國缺水,但又賣東江水予香港,假若某天內地水用盡時,香港怎麼辦?
筆者的建議是要「未雨綢繆」,本港政府可參考同樣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例如新加坡早已發展污水處理、海水淡化等技術,同時增建水庫,盡可能收集地表水(surface water),甚至施行懲罰性收費政策,以針對耗水量過高的單位,採取多元化方法保障水源。
當然,在處理海水和污水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可以說,新加坡是把入口水的需要,轉化成為入口能源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污水再生和海水淡化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市場化的標準,不會為不成熟的技術提供水價補貼;而城市規劃方面,對污染物排放設有嚴格的控制,以保證地表的水不受工業污染影響。
相比之下,香港的水資源政策則可謂「唔湯唔水」,例如水價收費結構欠缺審查、忽略用水實際成本、水務署長期靠政府補貼維持運作等等,這足見政策的脆弱;更由於水務署直屬發展局,之前有聲音傳出,要討論把僅有的水塘轉為建房屋,這可以說是逆其道而行。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不少環球的水資源相關企業頗有投資價值,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看一個環球的水指數(S&P Global Water Index),過去三年的總回報約70%,雖然和標普500指數的大市指數相若,不過,水指數裏面也包括了不少波動性較低的公用事業股票。

內地水資源股欠吸引力

當然,由於內地政府近幾年也大力推廣,因此,內地環保和水資源的股票已經被炒到一個較高水平。企業盈利增長如果靠政府行為,市場已把這個因素反映在價格內。
而且,部份企業也要靠某幾個地方政府的定單才有生意做,這些因素大大削弱投資價值。筆者建議,不妨看看中國以外的水股票,尋找更具投資價值的機會。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05日 趣BlogBlog:百五億養了甚麼警察

一個星期前,我仍然相信警察是人民公僕,結果87顆催淚彈將公民抗命演變成雨傘革命,警察聲譽一鋪清袋。服從上級指令,是紀律部隊首要的戒律,因此就算向手持雨傘的群眾施放對付暴徒式的催淚彈,痛心疾首之餘,也對執行的警察感到萬般無奈。一、兩個人的愚蠢決定,本應不該由兩萬多警察來承受。

淪為政治工具 摧毀核心價值

可惜,香港已經不是我認識的香港,和平示威的群眾,被有組織集團挑釁、推撞、非禮甚至追打爆缸,一幕幕呈現在電視畫面。對付學生,警察嚴陣以待,未動手,胡椒噴霧已經招呼你。黑幫勢力惡意清場搗亂,警察可以袖手旁觀,敷衍式拉兩個人算數,大佬啊,你見到的不可思議,竟然不是在中國,而是香港。
沒錯,這場雨傘革命確實令不少人無飯開、無書讀,但影響只是短暫,相比起警察淪為政治工具,令香港的核心價值進一步摧毀,這更是大家應該反思的。
中共每年最大的開支是維穩費,2013年維穩經費達7,690億元人民幣,超過軍費近300億元。香港毋須軍費,但維穩費卻動輒超過100億元,用喺邊度?事實擺在眼前,警察已曲線成為特首的維穩工具。
去年度政府總開支3,061億元,頭三個最大開支部門,分別是衞生局、教育局及社署,第四位竟然是退休金,上年度開支超過200億元,再數下去就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警務處,前者資助9間大學學生,也是今場雨傘革命中堅分子。警務處2013年度實際開支146億元,佔總開支約5%,今個年度預算為148億元。
每年資助莘莘學子的費用,居然與警方開支相若。錢最重要是花得其所,看到今場運動,第一個感覺是,納稅人每年進貢150億養警察真PK,保護市民變打市民,打擊惡勢力卻淪為與狼謀皮。
警方如此選擇性執法,甚麼一貫專業、維持法治,只淪為笑柄,我不敢想像,如何能繼續視這樣的警察為警察。
改變遊戲規則是特首的專長,昔日香港電視、今日香港警察,明日可能輪到股市、教育甚至醫療福利範疇,今日你置身事外,愛理不理甚至抱怨自由行少了交不了租,學生學習進度慢了輸在起跑線,但將來一個不合理的政策,向大陸傾斜,甚至本末倒置,屆時始說CY無賴,可能悔之已晚。

P.S.作為科大畢業生,對於科大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將佔領運動與經濟損失混為一談甚為反感。他指保守估計造成經濟損失3,500億元,相等於平均每名港人承受了五萬元的損失。上周一及周二港股跌賴佔中,周五恒指倒升,又不見你指受惠佔中。如果連革命都可以用錢去衡量的話,這個世界不會有解決不了的事,請不要將你的庸俗貶低科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