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28日 趣BLOGBLOG:求價不求呎的報應

用Small is beautiful形容今年的樓市,相信最能凸顯當中的畸形。反映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今年累升超過11%,但問題是,真的只有11%嗎?答案是否定的。
中原指數系列今年新增大型及中小型單位指數,以面積為1,076呎單位作分水嶺,今年升幅分別為6%及12%。在劏房盛行的年代,更實際的,是推出500呎以下的細單位指數,才能反映社會實況。樓價指數成份屋苑共有117個,其中跑贏整體CCL11.4%升幅的,港島區有12個(佔比36%)、九龍區有15個(佔比47%)、新界東有18個(佔比75%)、新界西有18個(佔比64%)。
升幅最誇張的,是青衣美景花園,去年底實呎6,800餘元,目前升至接近9,000元,一年間升31%。十大升幅屋苑中,較多上車盤的新界西佔了六席。呎價低不是爆升的關鍵,最重要係400萬元單位有得揀。以美景花園為例,要搭車出地鐵站,位置吊腳,今年有能耐急升,只因400萬元以下還有甚多選擇。根據土地註冊處最新資料,過去廿宗成交,竟有18宗是400萬元或以下,較天水圍的嘉湖山莊還多。

細價樓隨時已屆牛三

現今樓市最大的諷刺,就是劣盤驅逐良盤。質素差、位置遜的細單位,呎價竟較質優方便的單位為高,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吼準買家心急「上住先」的心態。明知道貴,呎價瘋癲也無所謂,500呎供唔起,退而求其次揀400呎。首期唔夠,就買住300呎、繼而200呎甚至百逾呎的劏房。只要成交額還在四球樓下,就算是創新高呎價又如何。
以沙田第一城為例,一個284實呎單位,本月以372萬元易手,呎價萬三元,同一座同層景觀更佳的707呎單位,728萬元成交,呎價10,300元,前者呎價貴近三成,與其說後者「賣平了」,倒不如說前者屬「非理性亢奮」。求價不求呎,就算呎價多付溢價也沒所謂,這種潛意識蔓延至整個社會。細單位業主吼準鋤你價,發展商亦睇穿局勢,東涌新盤聲言最平一房開價「接近平盡同區」,卻未有提到呎價可能是同區新高,打住400萬元可上車的噱頭,難怪收票異常熱烈。
新一批居屋售價最貴326萬元,保守估計最少有十萬人爭2,160個單位,即超額約45倍。97年樓市高峯期,居屋曾超額認購47倍。同事話見到攞表都排三句鐘,或者重塑tom.com的神話。
如果細單位是細價股的話,今明兩年肯定是細價樓的牛三。牛三完了,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P.S.根據中原CCL資料,羅列所有屋苑全年呎價資料、變幅及排名。報紙版面有限,讀者如有興趣,可參閱網上及手機版。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21日 趣BLOGBLOG:港銀三萬億黑天鵝

上周金管局出了季報,其中一個數字令我有深刻印象。第三季本港銀行業對中國內地相關貸款總額(包括貿易融資)增至3.058萬億元,佔銀行總資產14.7%。金管局去年9月起用新方法收集資料,過去四季數字遞增,今次也是歷來新高。

內銀式經營生態令人憂

3萬億元放貸中,近一半(1.424萬億元)借予國企,民企佔近兩成(5,670億元),其餘約三成則借予外資在內地設立之企業。3萬億元數字,如果壞賬有1%,已經涉及300億元。當然在目前阿爺減息放鬆銀根救市之際,大部份內企仍能撐住,但港銀對內企放貸之積極,長線而言肯定是一顆計時炸彈,遇上黑天鵝,3萬億元的內企放貸,會成為港銀的負資產。
去年底,港銀向內地放貸不足2.6萬億元,九個月時間總額激增18%至超過3萬億元。同期本地貸款增幅不足一成,港銀為跑數又好,擴市場份額又好,未來向內企放水,只會越來越進取。交銀香港以逾4厘超高息搶人民幣定存,藉「本地吸存,內地放貸」,正是這種內銀式經營生態,更令人對港銀憂心。
首三季銀行整體經營溢利按年升6.4%,淨息差不變、甚至有問題貸款也跌至0.43%,弔詭的是,銀行股股價反而全線濕滯。大本營在香港的滙控(005)及渣打(2888),被監管機構罰到媽媽聲,股價挫情有可原。但近年積極北上的東亞(023),今年無厘頭跌8%,大新銀行(2356)亦跌近一成。較穩陣的恒生(011),升1.6%已經最好,有阿媽帶挈的中銀(2388)亦只能平手。
股價反映將來,以此解讀,港銀未來一年將面臨多項挑戰。金管局半年報告曾就港銀進行內部壓力測試,睇吓不同情況下,銀行信貸虧損有幾嚴重。假設兩年內本地外圍沒有甚麼衝擊的話,整體貸款的預期虧損,平均只有0.16%,最差也是0.63%。甚麼叫最差,上過統計學的話,應知道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金管局以99.9%置信水平作為最極端考慮,相當於三個標準差內所有範圍,列入計算風險因素。
例如以物業價格衝擊為例,假設物業自今年第三季起至明年次季,連續四季分別下跌4.4%、14.5%、10.8%及16.9%,物業衝擊令港銀平均信貸虧損比率為0.47%,最高(置信水平99.9%)虧損則為1.58%。簡單講,樓價未來一年跌四成,銀行每1億元貸款,平均只蝕47萬元,最壞情況亦不過損失158萬元。
利率衝擊方面,情況可能沒有大家預期般反應大。假設未來一年加息6厘,港銀平均信貸虧損比率為0.27%,最高虧損為1.02%。當然有關數字,全由金管局職員根據專業的方法評估,但問題是,當樓價急跌或瘋狂加息,兩者可能同步發生,而陪伴而來的是經濟陷入衰退、零售萎縮、失業率飆升,這些因素單獨計算可能影響輕微,但同一時間發功,殺傷力絕對驚人。
何解金管局置信水平上限只去到99.9%,因為世上沒有最極端,只有更極端,亦即是黑天鵝。黑天鵝難以預測及評估,只能負隅頑抗,屆時不是考你的購買力(Buying Power),而是持貨能力(Holding Power)。
有人講,油價半年極速跌五成是黑天鵝、盧布貶值年內貶六成也是黑天鵝,甚至梁振英不是狼,而是黑天鵝。2015年臨近,寄望大家新一年,無論作投資及置業,要思前想後,量力而為。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2014年12月18日 貸評山下:一份報告幫你跑贏大市

由2015年開始,港交所(388)把《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reporting)報告指引》中的部份元素,由目前的自願遵守建議常規,提高至不遵守就解釋的程度,再加上越來越多投資者將上市公司提交的ESG報告,與財務報告一併列作是否適合進行投資的重要參考,故此,公司倘若還未做好遵行ESG準備,便會顯得落後,若只是假做當交功課,並非真正執行ESG,亦難望獲得簽署了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的機構垂青。

企業做好ESG 投資回報較佳

PRI由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於2005年提倡,經一年醞釀正式推出,共包括6大項原則及35項行動,其總目標是協助機構投資者(受託人)將ESG考量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對所有權的行使之中,以改善委託人的長期投資回報。現時已有1,260家金融機構簽署遵守該投資原則,他們當中800多家屬於資產擁有或管理者,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45萬億美元,即使聯合國今年的調查報告指出,上述機構被指派監督執行PRI,且薪酬與PRI掛鈎的員工,僅佔這些機構總人數的兩成,其影響力仍不容忽視。
顧名思義ESG即環境、社會及公司管治,在環境一項中,包括了工作環境;如工作地點是否安全、對職工的培訓是否足夠、發展及晉升的機會等,環境亦包含對大自然的保護。至於社會是指公司與股東、顧客的關係,以及公司有否致力參與社區活動;如義工慈善活動、贊助藝術康體項目等。最後在管治方面,主要觀察公司日常的治理,以及有否遵守法規。
AXA國衛兩個月前曾發表過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以英國富時指數成份股為例,發現當中ESG評分較高的公司,在金融海嘯後的平均年化投資回報率高達四成,至於評分較低的公司,卻接近無增長。也有其他的研究,如德銀的Deutsche Asset and Wealth Management委託了英國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投資在ESG做得較好的企業,整體的投資回報會跑贏大市,而且在跌市時,企業的防守性也更高,虧損較少。
這是非常有趣的研究,當中反映研判(study and determine)並選擇投資擁有良好ESG(又稱為較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公司,有機會能找出跑贏大市的alpha,現在逐漸在全球投資界開始慢慢被重視,亦稱為sustainability alpha。從學術上來說,這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因為在一個有效的市場(efficient market),一般很難跑贏大市,除非能有市場沒有廣傳而有用的資訊;一份堅實的ESG報告,就正正包含藏許多對投資者有用的訊息,而同時又是市場過去未予以重視的訊息。

增員工士氣 激發創新能力

為甚麼ESG報告的資訊對投資者有用?因為這其實對企業長遠盈利增長有幫助,正所謂doing good is a good business。顯然易見,公司管治做得好自然會對投資者或股東好,單是說對員工好,便有助增進員工士氣,加強團隊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而且社會及環境兩方面做得好,也可提高公司聲譽,免受污染環境處罰,也可增加顧客對公司的信心。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14日 趣BLOGBLOG: 油魔3億掠水大法

臨近年尾,要選財經十大新聞,國際油價半年內暴瀉近五成應該入圍。油價跌對港人最大影響,一是機票平了(燃油附加費下調),另一個就是車用燃油費用跟住減。但事實係,香港縱有五間油企,卻是寡頭壟斷,價格近乎一致,加(價)快減慢已是常態,食盡市民也是常識吧。

原油價跌41% 港燃油僅減15%

油魔到底食得幾盡?搵完資料股榮感受到,一向逆來順受的港人對油企不是非一般的克制,而是死了心。事關每次佢肯減,幅度平均約1%,入爆成缸油,慳埋慳埋都唔夠買本《100毛》,這種乞兒式減價,加上政府愛理不理的態度,縱容油魔繼續搵車主笨。
紐約期油今年至今跌價41%,由每桶98美元跌至上周五的57.8美元;本港車用油價,每公升價格中有6.06元為燃油稅,因此要撇除有關稅項始反應實際燃油減幅。今年初,加德士每升普通油16.99元,除稅前為10.93元,上周五減價後,每升淨油價9.28元,減幅15%,相比原油同期41%跌幅,油企食水之深表露無遺。
上周同事打電話查詢,蜆殼發言人回應指,本港車用燃油以入口為主,會以新加坡離岸價格作為成本計算之一,坊間經常提到的原油價格並不適用於本港的燃油市場。我認同燃油由新加坡運至香港、繼而出售,中間可能有數星期的延後(time lag),但政府提供的數字卻講出另一個事實。
根據政府統計署每月數據,車用汽油每升進口單位價格,去年底為6.11元,至10月底為5.4元,首十個月價格跌幅為11.6%。同期,國際原油價格由98美元跌至80美元,跌幅為18.2%,入口價與國際油價差距為6.6個百分點。再睇睇油站油價變動,加德士10月底每升淨油價賣10.28元,相比年初10.93元,減幅5.9%,其他四大油公司,情況大致類同。
蜆殼發言人沒有吹水,原油價格並不適用於本港的燃油市場。延伸解讀,就算是汽油進口價格也不適用於本港燃油市場,否則如何解釋,入口價減了11.6%,但油站夠膽死只平了不足6%。原油價格下跌所帶來的額外着數,有一半由油魔獨吞。
過去四年,每年入口的車用無鉛汽油超過5億公升,食價逾半成,相當於每升淨油價約0.6元,「加快減慢」每年額外多賺約3億元,政府沒監管,油魔自然袋袋平安,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這個政府,沒有期望,因此談不上失望。涉及民生例如油價的事,不但是車主的事,也關乎公共運輸職業司機多個行業的利益,一個沒有機制、任由操控的市場,政府愛理不理,過去數月未曾出過聲,連呼籲提示也沒有,難怪油企肆無忌憚。反之,拆條banner,可以即叫即拆,效率之快,唔代表你做到嘢,只是凸顯你有幾咁PK。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07日 趣BLOGBLOG:樓市癲多一年

這陣子,身邊的朋友突然積極買樓,有些是等了又等、望穿秋水,最後按捺不住追入;有些是早年賣樓賺了等跌,不甘被業主瘋狂加租,死死氣重新入市。入市的,就算是劏房,也覺得無所謂,心態上認為「上」住先最緊要。房協長沙灣喜盈130戶一鋪清袋,市區新盤折實後呎價約萬二蚊,被坊間稱為抵買,換轉是一、兩年前,大部份人會覺得荒誕,但目前竟認為是理所當然。這種溫水煮蛙式的心態改變,股榮深信明年樓市可能仍會照升如儀,隨住樓市12年牛市完結,2016年要慎防熊市重臨。
如無意外,今年樓價將升超過一成,是2009年來連續第六年上升,累升1.3倍。由2003年開始,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回調16%外,12年升足11年,漲幅逾三倍。展望明年,三間外資大行齊齊唱淡,瑞銀估跌一成、瑞信及德銀分別估跌15%及20%。
有斷估冇痛苦,睇淡樓價的原因,不外乎供應漸增、加息周期開始、供樓負擔比重增,但同一原因在兩、三年前,已是市場認知的事,何解樓價不跌反升呢?樓價升跌,最大因素就是供應關係。政府四年前推出SSD、繼而BSD以至DSD等辣招稅,表面上壓抑了需求,但同一時間居屋沒有新供應,只能單靠公屋或私樓市場作出有限度供應,剛性需求仍遠超供應。

樓市最大隱憂 陶醉只升不跌

翻查差估署資料,自1985至2013年的30年間,本港私樓落成總量接近70萬個,即每年平均有2.32萬個單位落成。不過過去十年大牛市,私樓每年落成平均數僅1.2萬個,08年、09年11年及13年更少於一萬個,就算是近年發展商積極賣樓,今年落成量估計為1.7萬個,亦少於長期平均值。供不應求,發展商吊高賣樓,也能賣個滿堂紅,而二手業主也沒有減價誘因,要買家用新高價換誠意。
根據今年施政報告房屋策略,2014至2018年私樓落成量約6.8萬個,意味未來四年,平均每年落成單位為1.26萬個。上一個熊市,98至02年,私樓落成量為2.87萬個,求過於供,發展商只有減價賣樓,二手業主惟有跟減,樓價自然急挫。
新建居屋最快2016年度始落成入伙,四年將供應1.7萬戶,就算加上私樓供應,每年供應約1.7萬個。屆時供求漸趨平衡,樓價的短期升跌將落在經濟層面上。目前樓市最大的隱憂,是沒有危機意識,大家陶醉於只升不跌的幻覺裏。當舖市租值開始下調,零售銷售連月不濟,大家只望到地產新聞「呎價創新高」、「新盤一日沽清」的風光一面。
供應漸增、利率跟隨美國上升、甚至GDP變負增長、失業率攀升,都不會一步到位,這些因素慢慢會在樓市反映。今時今日贏盡的業主,總有一天要面臨目前準買家弱勢的困境。
股市又好、樓市又好,風水輪流轉的故事此起彼落,不會長贏不輸。當大家習慣了劏房萬蚊呎好正常,發展商賣165呎叫做屋都冇問題時,請做好心理準備,當跌市來臨時,別人跌兩成,你的可能跌四成,因為你要為黐線當正常付出學費。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2014年12月04日 貸評山下:過份自信投資大忌

跌市時,人的心理容易被恐懼佔據,作出不智的決定;相反,當升市時,人卻又容易出現過份自信的心理情況,同樣會使人盲目追捧。

誤信運氣等於實力

過份自信會有不同的表現。有抽樣調查訪問600名基金經理,當中問到關於投資工作表現是否超過一般水平或以上時,有74%被訪人士的回應是正面的,甚至有人這樣評價自己:「我知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最棒,但其實我才是最棒的人。」
那74%中的人,認為自己比50%的人勁,即是說,起碼其中有24%的人過份自信!同樣地,另有70%分析員認為,個人較同行更能預測未來股市的獲利空間。
我們面對很多事情之時,其實均會過份高估自己,繼而相信自己擁有能力影響結果。這個有趣現象叫控制錯覺(the illusion of control),意思指人們以為自己對事物的控制能力,超過實際上擁有的控制能力,它經常發生於一些奇怪的地方。
舉例說,在美國買彩票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挑選號碼,或是用電腦隨機選擇。理論上無論是哪種方法,贏彩票的機率應該都是一樣,因為贏彩票的號碼是隨機抽出來的。
但是研究所得,如果人們可以自行選擇號碼,他們會願意付出四倍以上金額去購買,彷彿真的深信自己所選的號碼,較電腦隨機抽樣更有可能中獎,這例子證明,人們經常把隨機的事情誤以為是自己可控制。
另一例子是,如果要大家去猜30次擲錢幣(公或字)的結果,按照或然率而言,猜對與猜錯的機會是一半一半。然而,對於一些甫開始便猜對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自己較那些甫開始便猜錯的人,更有能力去猜中結果,但其實猜中結果與否,均和個人能力無關。
在投資市場上,人性是有一種傾向,如果剛開始時候是買對了,便對自己較有信心,沒有去認真深究自己買對了的原因是運氣(隨機率),還是真的因為有特別深入分析見解所致;如果誤以為運氣就等於自己的實力和預知能力,便可能犯下太勇於進取的毛病,打亂了自己的部署。
換句話說,錯覺最大可能發生在個人擁有很多選擇時,例如你做事時,一開始便成功、對工作很熟悉、個人很投入、擁有眾多資訊等因素,都會導致你容易產生錯覺,高估個人能力,對前景感到樂觀。這些東西聽起來,亦是投資時期經常發生的狀況。最近,內地股市大升,帶挈了香港不少股票騰飛,當下檢視一下自己持倉的態度和策略,也可警惕自己免犯下過份自信的大忌。

應常檢視相反意見

要避免過份自信,其中可以做到是盡量檢視和自己相反的意見。正如20世紀哲學大師普波(Karl Popper)曾說:「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他認為,當人把某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自然會把它視為自己想法的一切依歸,造就人在不知不覺間犯下錯誤決定。
投資者的責任就是努力去尋找能推翻自己觀點的證據,以盡量減少自己的偏見和過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