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2015年01月29日 貸評山下:對沖基金響起喪鐘

二○一四年是對沖基金失敗的一年,認可的對沖基金指標HFR只有3.3%的年回報,是近幾年來最差。先不要說跟中國A股和印度股市二○一四年的瘋狂升幅完全脫節,連美股的十多個百分點的升幅,也完全追不上。

部份棄對沖 名不副實

對沖基金可分為「避開市場風險」與「接受市場風險」。避開市場風險的對沖基金,是要避開系統性風險,但當然希望賺到比貨幣市場高的回報,因此,要依賴強而有力的主動式操作,令獲利回報超越貨幣市場回報。
不過,有更多對沖基金的策略,讓資產持續暴露於不同市場風險,或系統性風險,最差勁的案例是,基金經理經常性地持有長倉,使基金暴露於市場風險,完全沒有進行所謂的對沖作用,做一個「不對沖」的對沖基金。
事實上,不少基金經理只要簡單建立一種私人合夥關係,就稱它為「對沖基金」,透過其收取分紅作利潤,於是,這所謂對沖基金由實在做對沖的操作,變成一個高收費的私人基金。
當然,合理的收費結構,是獎勵能夠控制風險,並且創造附加價值的基金經理。以全數投資的基金為例,這些僅持有長倉的基金經理,當他們錄得超過合理市場參考指標的增值收益(incremental return),就可獲得額外溢酬的兩成。
如標普500指數(S&P500)或摩根遠東指數(EAFE),像前面提到的長倉投資策略,就可以短期貨幣市場利率作為指標,就超過的部份收取兩成分紅。但可惜的是,有部份的基金經理,就算未能掌握市場變化的風險,而最後卻仍可以收取到高昂的管理費用。

退休基金不滿 頻減持

若投資者相信把資金交給傑出的基金經理,不管市場升跌,都可以創造優異的投資回報,那麼對沖基金當然充滿吸引力。然而,有專業投資機構指出,部份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亦可為投資組合帶來低風險和風險分散的高回報。投資者要成功投資對沖基金,必須投入時間和精神,以挑選傑出的基金經理,同時監控他們表現。然而,尋找一群真正具有投資技巧的基金經理是非常困難的事,更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收費。如果投資者隨意選擇對沖基金,失敗機率甚高。事實上,對沖基金是屬於專業投資者領域,因他們會投入非常多資源,以評估基金經理的質素。當基金經理缺乏選股能力,採取規避市場風險的策略,最後獲取類似貨幣市場的報酬,再加上高收費結構,最後亦是蠶食投資者的總回報。
基金往績與實際回報率之間有着驚人落差,當預期和事實落差太大時,投資者自然憂慮。機構投資者的重量級代表、美國最大的公共退休基金Calpers去年九月就減持四十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投資,為業界敲響了警號;無獨有偶,歐洲第二大的公共退休基金PFZW,也剛宣佈退出所有持有的對沖基金,達四十二億歐元。有趣的是,PFZW提到的主因就是高昂的管理費,卻帶來不相配的回報和不足的風險分散。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2015年01月28日 趣BLOGBLOG:1060非揸不可



若非影星趙薇以三十一億元入股阿里影業(1060,前稱文化中國),股榮差不多已忘了近一年前落下的蟹貨。阿里巴巴約一年前,入股的當時仍稱為文化中國,春江鴨事先買齊貨,結果入股消息宣佈,股價衝高後立即仆倒,全城齊齊坐艇。當時買了兩注,2.6元先入一注、2.2元再溝一注,賬面仍然輸31%。
事隔一年,隨着前主席股權易手,轉莊完畢,其他明星股東陸續浮面,1060返家鄉的機會,也漸入佳境。由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顯示,趙薇去年十二月底,以場外平均價1.6元入股19.3億股阿里影業,數量跟董平持股權數目一致,極有可能董平沽出的股份,就是由趙薇夫婦買入。
經常有人問,記者平日收到咁多料,應該有堅料貼士啦。事實係,1060的故事,早於一年前已有人報料,話馬雲將打造1060作為傳媒事業旗艦,各大明星將會參與這個派對,叫大家放心買。結果一眾明星未曝光,連串不利消息先浮面,先爆出收購前的會計或存在不恰當財務訊息的處理行為,然後資產減值準備不足並延發業績,甚至曾停牌四個月。面對如此不利因素,正常的投資者,理應已止蝕離場。

散戶已被震走

股榮死揸到尾,好聽是有耐性,背後更多人可能會形容為等死,揸住托咩,倒不如換馬更化算。買股票有兩種,一種是投資,另一種是投機。買大藍籌及公用等投資股,可以大大注,買完跌極有個譜,唔會輸甩褲。但買衰股或投機股,卻一定要用閒錢,當然未之於total loss也不會可惜,但起碼你有條件同佢夠長命,可以守落去,毋須震一震就淆底離場。
超人又好,馬雲又好,就算點有錢,都唔會同錢作對,不會無緣無故送畀你,這不是錢多錢少,而是原則問題。因此馬雲用六十二億元入股文化中國六成股權,背後一定有後着,只是時間問題。
港交所(388)資料指,頭廿間市場中介者的持股量總數接近34%,連同阿里持有的60%,差不多佔全數股份。明顯地,去年大部份投資或投機者,已被震走,賴死唔走的恐怕並不多。隨住董平部署全退,明星入場,這齣戲開始進入高潮位,趙薇夠膽用三十一億元買股,背後劇情相信已經編排好。事到如今,想贏馬雲錢,非揸不可。
後記:王昇同股榮,是同一人。版面改動關係,每逢周日趣Blogblog,日後將改動至逢周三刊登。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2015年01月25日 趣BLOGBLOG: 全宇宙最難上車 又如何……

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公佈年度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連續五年蟬聯全球最難置業地區。三百七十八個城市,本港住宅樓價中位數四百八十九萬,為家庭入息中位數28.7萬的十七倍,即十七年唔飲唔食始能買樓,創紀錄之餘,更拋離第二位溫哥華(10.6倍)一條街。據機構指標,數字超過5.1或以上,界定為極度未能負擔,香港17倍應該是宇宙級。
上車難是事實,但非放棄的藉口。常言道:「人比人,比死人」,同樣「樓比樓,比死樓」,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客觀環境及優劣特點,類似Demographia的報告每年多的是,香港不是全球第一才是新聞。
Demographia報告已有數十年歷史,地區覆蓋及數據資料源於當地政府,準確度無可置疑。香港五年前開始被納入,股榮翻查資料剪報,二○一一年初首次公佈,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是11.4倍,一入榜即全球冠軍,當年中原樓價指數(CCL)是90.83,大部份報章標題是「香港樓價全球最難負擔」。
連同今年的隨後四年,有關數字一年高過一年,每年話佢癲,明年佢更癲,標題清一色是「三連冠、五連霸」、「港供樓全球最苦、最難負擔」。諷刺是,樓價過去四年累積升了近五成。二○一一年有能力上車而不上車的人,今日恐怕真的受傷了(揼心口揼爆了)。類似這樣的報告,其實只淪為淡友的心靈雞湯。
買樓去到最後,還是睇個人承受能力,而不是睇樓價是否全宇宙最貴。歐美甚至是澳洲等國家,公營房屋比例不高,消費稅以至入息稅抽得重,樓價低相對入息中位數可能算低,但如計入交通、醫療及稅項開支後,剩餘收入相對每月供樓開支,可能會有另一幅影像。香港最吸引之處,可能就是低稅環境,相比之下,供樓負擔是否真的高不可攀,真係睇人。
刻下這個社會,充斥着越遲買、樓越貴的心態。香港樓價是不合理,但日日有天價成交,就是總有一班人,以有限的金額追逐面積越少的居住環境,二手業主叫癲價,成交過後就成市價,或者以樓換樓,高賣高買,這樣的情況,其實是透支未來的購買力。

未儲錢先放棄 不是社會的錯

目前樓價脫離現實,但中長線而言總會回歸理性。置業是一個長遠而慎重的決定,大家看到十七這個數字,很多人會話黐線變態,自怨自艾沒可能儲到首期,但一日不開始行動,未儲錢先放棄,不是社會的錯、政府的錯,而是你自我放棄。
除非家人慷慨,畢業後工作五六七年始儲夠首期上車,這先叫正常。兩至三年後大量住宅供應落成,樓價將會回歸合理,今日不開始未雨綢繆,只懂引用報告「極度未能負擔」,屆時這些機會不會屬於你的,因為「機會係自己把握!」,這是阿源教的。阿源是誰,自己Google啦。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2015年01月18日 趣BLOGBLOG: 滙豐最大的漏洞:人心

上周最震撼財經界的新聞,一定是瑞郎突然與歐元脫鈎,所產生的骨牌效應,相信會陸續發生。瑞郎脫鈎消息一出,滙市出現前所未見的混亂場面,部份外滙商即宣佈破產,全球最大外滙交易商福匯股價暴瀉七成。
事件連帶滙豐網上銀行系統亦出現「烏龍」,瑞郎滙價未能反映市況,在兩小時內喪被人「撳機」,低買高沽。對於滙豐這間全球性兼是本港龍頭行而言,出現這種事確實匪夷所思。系統出錯可以修正,人為出錯亦容易處理,但今次事件的災難程度及兒戲度,反映出人心也失去了。
外滙炒房(dealing room)是一眾炒房中,承受壓力最大的部門。炒房裏的外匯交易,並非真的如大家兌換外幣去旅行,用一萬元換回六萬五千日圓,中間涉及超高槓桿。例如只需要五元成本,就可炒百元的外滙,槓桿率達二十倍,部份甚至一蚊炒一百蚊。因此,即使每日外滙波動不足1%,槓桿放大後,上落幅度已經很大。

系統出事 自己人踩多腳

瑞郎當晚脫歐後,滙價曾跌兩成,做瑞郎外滙買賣的人,只有兩個結果,賺死或者輸死。滙豐網上銀行瑞郎滙價出現漏洞,根本上兩分鐘也嫌多,何況是兩小時,損失多少銀行不肯透露,但事件由該行自己人發現,有否向上通報我不知道,但卻向自己友「通水」,趁機齊齊賺大鑊卻是事實。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內地銀行,我不會感意外,但發生在滙豐身上,我只能說,滙豐人或者不再以滙豐工作為驕傲。當你見到公司PK時,你選擇踩多腳,某程度反映人心已經失去。
二零零八年海嘯後,滙豐無論業務及股價已疲不能興,近年被歐美監管機構重罰,令這隻大笨象寸步難行。翻查數年年報,海嘯前滙豐香港佔集團整體稅前利潤三成或以下,但海嘯後歐美業務仆直,比重增至二零零九年最高的七成,近年比重則維持三成以上,與大中華市場成為其盈利核心,算是賺得最多、貢獻最大的地區。
按員工貢獻,香港員工大約兩萬八千人,約佔全球總數一成,二零一一年集團全球大裁員三萬,港佔三千約一成。經常強調扎根香港的滙豐,似乎只把香港滙豐視為搖錢樹,有福冇得享,有難齊齊孭。就算香港業務做得好,港員工與全球各地公平對待,公平中顯出不公平。
滙豐銀行一八六五年於香港成立,今年是一百五十周年。瑞郎脫歐,是外滙市場的黑天鵝,但觀乎今年各國金融政策舉旗不定,類似的事件恐怕不日發生,滙豐如果要避免災難性風險,不在於系統,而是如何重奪人心。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2015年01月15日 貸評山下:盲目炒股得不償失

買股票是否一定比買債券有更高的回報?傳統金融研究給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當中有不少細節是需要留意到,否則可能會得不償失。

股票風險超債券

股票比低風險債券的額外回報,稱為股票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其實就是股票投資者能接受高於債券投資的風險程度,這是投資世界裏一個重要的原則與變化。對於前瞻性的投資預測,投資者只能參考歷史股市走勢,希望溫故知新,當然,這不一定是完美的方法。
在著名的學府耶魯大學,有教授統計過去78年以來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回報率,結果發現兩者每年有5%差異;華頓經濟學院則研究過去二百年數據,兩者差異亦有3.4%。
然而,不管這些數字有多精確,歷史上的股票風險溢價,都顯示出股票持有人,比債券持有人,在投資上獲得更多報酬。由此可見股票風險溢價程度對資產配置有決定性影響。
不過,歷史數據提供一個引導作用,但謹慎的投資者會小心分析過去結果。有經濟學家研究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解釋美國股市跟其他市場比較起來,是那麼不尋常,即是如果單看美國股市的表現,就引伸出全球各國的股票回報必定會高於債券的回報,似乎就太過武斷。他們研究過去75年期間共39個市場,發現大規模金融災難會造成市場重大痛苦,除少數市場不受影響,如美股。從1921至1996年,美股每年產生4.3%實質資本增值。
相反,其他國家股市經歷金融災難和戰爭創傷,每年實質資本增值只有0.8%。所以,當我們都大談股票投資的優越性的時候,這是對自己一個重要的提醒。

股息回報屬關鍵

就算單看美股,是否就能定下一個「股票必勝」的定律呢?考量過去二百年股市表現,美股年度化報酬率是7.9%,當中包括四部份:股息(佔5%)、通脹(佔1.4%)、股息實際增長(佔0.8%)、股息不斷上升的估值水平(佔0.6%)。
傳統投資智慧是,股票投資估值上升排第1名,股息收入排第2名。但以上結果可見,回報大部份來自於股息,證明炒股並非最大獲利來源。股息佔過去表現的一大部份,但問題是,股息的實際增長,在過去幾十年中,卻又越來越慢,甚至是沒有實質增長。除非股價估值增長加速,或整個股市估值無限上升,不然的話,投資者需面對跟過去幾年完全不同的未來。
因此,對股市一些盲目樂觀的言論,我們要有戒心,如股息將史無前例地增長,或企業盈利增長被賦於更高價值。投資者相信這種預測,不止企業的賺錢能力,還需要股市一直持續給企業盈利估值上升。然而,這種預測是不合理的,因為股市估值的上調會偶爾消失或中斷,而不能持續上升。
資產配置中,股票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如果只是盲目追捧股票的回報,就會忽略其中的限制,包括股票回報的來源,和一般研究中所無法避免的「生存者偏差」。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2015年01月11日 趣BLOGBLOG: 超人做嘢 港樓瀨嘢

長實(001)與和黃(013)合併分拆地產業務,相信是繼千禧年小小超以盈動蛇吞象香港電訊後,最震撼的財經併購消息。坊間多解讀為遷冊,或是超人要釋放更多價值,但由兩間公司過去數年部署至股權變化,股榮直覺相信,超人對香港地產,已投下不信任一票,當然本港樓市今年不會崩圍,但未來數年,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樓價會出現不升反跌的格局。
前日軍師霍建寧解釋,何解選擇目前重組,拋低一句耐人尋味的說話,「係突然間有人咁叻仔諗到計,諗到就說服李生去做……半年前開始度橋。」股榮最欣賞超人的一點,是他「好忍得」,遇上重大決定,價錢唔啱、時機未到,他寧願等,但一出手,就是雷霆萬鈞,令對手無從招架。
超人對上一次增持長實,已經要數至2013年4月,接近兩年從來沒有在市場增持,這不是睇淡股價,相信就是為上周五宣佈的合併分拆作準備工夫,因此霍建寧話突然有人咁叻仔諗到計,這個人恐怕就是超人自己。而所謂半年前開始度橋,亦怕是自欺欺人,關乎集團策略大重組,超人是不會打沒把握的仗,沒有兩年時間做足準備工夫,不是超人的手段。
李嘉誠79年奪取和黃,匯豐在背後大力支持是事實,但如何運用和黃的資源,獲得最大的利益,才是關鍵。和黃當年最重要資產,就是紅磡黃埔船塢,八十年代初,超人與港英政府商討重建的補地價事宜,適逢地產市場熾熱,政府要求補地價28億元,相當於和黃三、四年總盈利,超人寧拖不簽。及後因香港前途問題,地產市道崩潰,84年李嘉誠趁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不久、地產市場未恢復之際,與港府重傾補地價,最終以4億元補地價、另加道路建築費2億元達成協議,相比兩年前的28億元,超人「幫李日日慳」其實早就煉成。
黃埔花園由85年至89年陸續落成,期內總收入粗略達100億元,扣除40億元發展成本,奠定地產王國的重要里程碑。
八十年代另一宗世紀收購,就是和黃收購港燈。84年,英資怡和因早年進取買地令負債纍纍,曾向和黃洽購持有的港燈。當年以高市價三成洽售,但李嘉誠以低市價一成還價。拖了超過一年,85年初怡和終於答應以低市價13%出讓。由會面、協議、諮詢及簽署,只花了17個小時後,李嘉誠就決定以29億現金收購35%港燈股權。

長地「二奶」角色已成形

翻閱舊剪報,印象最深的是超人這番話:「過去兩年,我不停地研究港燈這家公司,差不多用工作上一半的時間在策劃公司未來發展方面,一有機會便可作出迅速的決定,港燈由開始商談到正式簽文件,時間共17個小時,除去睡眠的8小時,實際只有9小時,我為何能在這麼短時間,決定一項如此重大的投資?原因是港燈是我心目中的公司,一早已掌握全部資料,機會來時我就知道怎樣做。」
由2010年開始,長和系投資海外公用業務超過千億元,反觀地產投資乏善可陳,2012年尾買入馬鞍山地皮,餓地餓足近兩年,至去年底才「唔覺意」投得深水埗重建項目,去年賣樓豐收,只是四、五年前買落的麵粉。重組後,李氏持有長和及長地的股權,同樣約30%,較目前透過持有長實逾43%、間接持有和黃,牌面上兩間新公司一樣揸咁重,但長地「二奶」角色已經成形,且有銀彈在手,未來增持長和的機會,料遠高於長地。
近數年超人睇樓市,慣性指:「有能力付首期,用來自住,幾時都可以買樓,不會蝕底」,但睇番轉頭,卻是相當準繩。對於今年樓市,超人日前指:「樓市啊,呵呵呵,我睇呢,安定嘅……今日好多新界地方,係建築費貴過地價。我只能夠講到咁多。」
已經沒有「幾時都可以買」的安慰說話,最後一句「我只能夠講到咁多」更是可圈可點。今年安定不假,明年如何,大家不妨想想。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2015年01月04日 趣BLOGBLOG: 樓市剛性需求的真偽

這幾年,「剛性需求」四個字成為坊間解讀樓價癲升的金科玉律,字面上同「阿媽係女人」一樣講完等於冇講,但為了探究剛性需求對樓價的影響,股榮作出一番資料搜集,結論是今年三球樓得劏房或居屋揀、四球屋苑盤買少見少,五球市區盤唔洗諗,更恐怕成為上車盤入場門檻。
剛性需求是指商品供求關係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這些商品一般是必需品,就算價值越升,需求不會太受影響。對樓市最有剛性需求的,是新婚夫婦。2009至2013年間,本港結婚數字平均每年約5.5萬,雙方均屬初婚的約4萬對。換言之,政府以每年4.8萬個建屋目標,制訂長遠房屋政策,只夠滿足新婚客的胃納。
相見好,同住難。有能力搬走的,都選擇置業或者租樓,但在沒有新居屋的另類市場下,私樓市場成為大部份新婚客的選擇。由2010年至2014年五年間,一手住宅註冊宗數合共只有6.3萬宗,年均約1.3萬伙,購買力難免要分流至二手市場,形成惡性循環。
土地註冊處資料,2010年200萬元樓下住宅成交佔整體37%,200萬元至少於300萬元則佔23%;兩年後的2012年,200萬元樓下住宅成交佔整體降至13%,200萬元至少於300萬元佔25%;及至2014年,200萬元樓下住宅成交佔整體僅5%,200萬元至少於300萬元只有14%,300萬元至少於500萬元比例為36%。可以想像,上車盤越來越少、門檻越來越高,造就發展商劏房貴賣卻搶爆的荒謬。
2009年底,本港家庭入息中位數為17,500元,2012年家庭入息中位數為21,000元,去年第三季家庭入息中位數為23,500元,五年升幅約34%。另一邊廂,中原樓價指數同期飆升一倍。五年前有實力置業的買家,換轉今日先上車,就算供得起,首期亦付不起。
政府2013年數字,初婚年齡中位數,男的31歲、女為29歲。大學畢業後只有數年,買一個400萬元單位,首期連同其他使費,假設每月唔飲唔食儲盡家庭入息中位數,也要兩年始能儲夠。在樓價大幅跑贏入息中位數的年代,理論上超過一半新婚客難單靠自己立即上車,難怪有「七旬父出棺材本幫子女抽居屋」的新聞。
隨住今年可能新增的4萬對新婚客,連同過去數年仍努力儲本、動輒數十萬計「租住先」夫婦,目標估計一致以上車為先。非理性的只怕有十分一,足而令熾熱的樓市火上加油,但股榮最擔心的,是政府好心做壞事。98年老董推出首置,向三萬個家庭提供最高各60萬元置業貸款用作首期,近日坊間傳來類似的政策,或者在月中施政報告出爐,這對樓市尤其是上車盤絕對是好消息,卻也是滅頂式災難。
連一成首期也付不起勉強上車,這種不是叫剛性需求,而是偉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