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5年12月31日 貸評山下:兩行業進入「機器學習」時代

科技界的未來發展趨勢話題離不開「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這意指一種可以廣泛地應用在各種生活範疇上的新工具。筆者認為,機器學習已經從理論階段發展至實踐應用階段,未來亦將會改變科技業、製造業的營運模式,第一個轉變是由產品到服務;第二個轉變,則是相關軟件平台發展,以提供大量服務上之應用。

傳統汽車業將備受挑戰

在訊息技術的世界中,軟件系統平台已是眾所周知的概念,如智能手機當中,蘋果的iOS和Google的Android便是例子。
據悉,這兩間企業正積極佈局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早前蘋果便收購英國新創企業VocallQ,以獲取機器學習和語言處理的關鍵技術,利用VocallQ的功能,結合蘋果車載娛樂系統CarPlay,主動出戰電動車行業領域。
現時蘋果和Google的最大目標,是開發適合汽車市場使用的軟件系統平台,它們轉戰工業及製造業市場,無疑是新鮮的嘗試。
成功的話,它們將威脅傳統汽車製造業的市場地位,甚至打破其既有生產模式,令汽車製造商猶如淪為一部電腦的硬體建造商,失去原本最有價值的獲利部份。
而德國身為工業強國,2011年更推出「工業4.0」計劃,由政府主動推動製造業訊息化,當中更有幾間企業已成功推出軟件平台,例如1923年成立的Trumpf(通快集團),是德國式中小型工業企業的傑出案例,今年銷售額達32億美元,全球擁有逾萬名員工。
今年10月,Trumpf便推出在線平台Axoom,以連接自己及其他企業製造的機器,藉此收集客戶的需求並且協助生產商品,能夠做到預測及提醒客戶於適當時候進貨。由此可見,一些傳統的製造商亦在努力重新定義自己的行業特徵及市場地位,從中尋找突破點,以跟隨大市場轉變步伐。
究竟傳統製造商數碼化快一點,還是科技公司吞併製造業快點,鹿死誰手,可能言之尚早。

客戶服務取代產品質素

其實不止汽車業處於技術變革當中,而是許多行業都面臨一個事實:未來成功的企業,不再是做出品質最好的產品,而是能夠收集市場及客戶最多最好的數據,兩者結合之後,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因此,市場贏家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搭建一個優良的軟件平台,透過結合不同類型的設備、數據,最後為客戶產出最貼身貼心的服務。
對此,透過機器學習的應用,不同行業的製造商把產品轉至服務,亦延伸另一個變革概念,就是「客戶關係」。
事實上,已有不少製造商意識到,成功把產品推銷出去,最佳方法便是開拓與客戶的親密關係,而不是花費巨款於市場營銷推廣方面。
因此,過往零售商設立「會員卡」制度,透過優惠、折扣等獎勵與客戶保持長久關係;Google亦利用其專業的用戶數據,以配合產品進入新的領域,如上門維修。
由此可見,未來各個行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競爭時代,大家要搶奪的,是客戶的忠誠度與喜愛度;同時,亦代表傳統製造業需要僱用更多訊息技術專家,以協助本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2015年12月31日 利字當頭:貪嗔癡社會

在facebook上見到有人抱怨,自己日忙夜忙就是為了供樓,但到頭來三更半夜回家,甚麼海景會所都用不着,對得最多,就是那張床和浴室的那面鏡。
這種抱怨,不是第一次聽;而政府和政客條件反射式的回應,不是說要減低工時,就是說要打擊樓價。無論是減低工時抑或限制工時,僱主肯定對員工的效率更有要求;在更大的壓力之下,香港人不見得會更快樂。
有人說,打擊樓價可以讓沒有物業的人有個機會,對手上有物業的人,其實只要沒有打算在高位圖利,樓價高低也不影響他們,反而因為樓價跌租金跌物價跌,生活變得更輕鬆。可惜,現實世界並非如此運作;我還記得十五年前的香港,賤物鬥窮人,不見得樓價跌租金跌物價低,人工也不會隨之而調整。
就算每個人都獲派一個鐵飯碗,另加一個單位,要自怨自艾的人,總會找到投訴的理由:「點解佢個單位座北向南?」、「點解我要返夜班佢唔使?」說到底,現代人愛抱怨,並非因為他們的生活水深火熱。事實上,生存在赤貧邊緣的人,根本連抱怨的時間和力氣都沒有。
整天抱怨的人,其實只是尋求別人的認同。負能量,如此這般就在一群中產階級永續地流轉擴散。現代人雖然有更多的機會去接受教育,但礙於對未知的將來有無以名之的恐懼,他們寧願隨波逐流,代價就是失去自我,人也變得愛比較;眼中只見到別人擁有的,和自己得不到的。缺乏自我,活得不自在,貪、嗔、癡也成為現代人的心理常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無論用任何方式,公共政策要是出於滿足平息眾人的貪、嗔、癡,都是共孽,最終只會令群眾生更多貪念,更多嗔怨。管治社會,需要大智慧,沒有那種能力,就不要自以為是去過問別人的事,幫不了人事少,令問題變本加厲才是罪過。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2015年12月31日 每日市評:人民幣舞高弄低 港美股市收爐

人民幣離岸價於港股開市時段一直偏軟,兌美元最高曾升至6.6105,接近五年高位,拖累恒指無視隔晚由於油價回穩帶動的歐美股市強勢,甫裂口高開近100點後隨即下跌,並由銀行及保險股領跌,以接近全日低位收市,跌117點(-0.53%),收報21,882點,上下波幅僅247點,成交稍增至449億元,惟仍屬於低水平,並連續三日跑輸國企指數;而國指則跌129點(-1.32%),收報9,659點,惟人民幣離岸價於港股收市後旋即急速轉強,抵消全日弱勢,恒指夜期亦暫告回穩。而人民幣在岸價則未及離岸價明顯波動,上證指數僅微升9點(0.26%),收報3,572點,收復上日失守的20及30天線(3,551點及3,555點),而上證指數成分股升跌比例為65:35,表現不過不失,走勢暫時回穩。
昨日市評提及,現時恒指牛熊證街貨分佈大至平衡,反映恒指短期明顯向上或向下殺的機會較微,輪證發行商更於恒指結算前夕提早收爐,連續兩日未有強制性收回一張牛證及熊證,暫時只任由輪證消耗其時間值;而中短線市寬卻亦有未受到恒指及國指回軟拖累,稍微錄得升幅;整體大市升跌比例更達至50:50的完全平衡狀態,反映港股短期內仍只會牛皮窄幅上落的機會較大。
上文提及隔晚美股強勢受油價回穩帶動,惟於筆者落筆之時,國際期油價格幾近打回原形,跌2.7%,大致抵消昨日升幅,料美股周三能突破近兩個月橫行區間高位的機會較細,而12月19日「市評」指出,由1874至2014的140年間,標普500指數未曾錄得「七連升」,自從2009年金融海嘯終結到2014年,標普500指數於這六年間均錄得升幅,按照歷史現象,標普500指數於本周四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應不會收高於2,058點,即需於現水平(2,078點)回落20點(約1%),無論「七連升」與否,眼見近日美市成交明顯縮減,資金料亦已提早收爐,美股將暫仍處於上落市格局,新年前這兩個交易日將難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一年新高減一年新低數目於隔晚錄得207隻股份,即美股一年新高數目多於一年新低207隻,已領先美股主要指數突破近兩個月的橫行高位145隻,或有機會帶領美指於來年初同樣向上突破其整固區間頂部,繼而上試歷史高位。

2015年12月30日 利字當頭:人民幣貶值的博弈

人民幣會繼續跌,這個預測,長遠來說,一定中。真正考功夫的問題是,究竟人民幣會否出現一次急速的暴跌,還是會以寸步慢速逐漸下調。
平常人的直覺,應該會認為人民銀行承受不了一次急跌的壓力,所以就算明知人民幣兌美元要調整,也會有秩序地慢慢發生。畢竟,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甚麼都不應一步到位,對嗎?
滙率的升和跌,絕非完全對等對稱的現象。任何國家要它發行的貨幣貶值,相對很容易,要完全破壞貨幣的價值,就更加是「易過借火」。可是要刻意升值,央行首先手上要有外滙儲備去進行公開市場干預。換言之,貨幣升值的過程當中,央行干預的影響只是其中一部份,更重要的是市場對這種貨幣有需求。中國政府朝思暮想要人民幣國際化,說穿了就是希望在國際貨幣市場中,建立起那種基本的需求。再進一步,當然就是在國際市場上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實行無本生利。
既然滙率是易跌難升,循序漸進的貶值似乎是最理想。不過,要知道市場先生就像是一個有無窮資金又絕對沒有耐性的對手,一旦他相信了人民幣將會下跌,他絕對不會等待那一天的來臨,他會以行動去證明所相信的,令結局提前發生。所以,人民銀行就算明知中長線的結果是要貶值,也不可以用時間來換取空間。所以,在跌浪當中,人民銀行要不斷出手干預,也就是投機者口中的殺淡倉。不過,每次干預,虛耗的子彈,就是那筆要來讓人相信人民幣不是廢紙的美元儲備。換言之,人民幣的外儲在過程中不斷蒸發,貶值由預期變成事實。
所謂有秩序的貶值,還是自欺欺人。不少國家寧願一次過的大幅貶值,一步到位也不願意見到儲備蒸發。當然,這樣做亦等同於一次過向國民儲蓄來一次大搶劫,並且令外債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即時資不抵債。但原則上,大陸的企業和地方政府是沒有欠外債的,所以在長痛和短痛之間,這個政府或許會教人出乎意料。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15年12月29日 利字當頭:香港創新經濟的真正障礙

時勢使然,傳統的大企業不再留得住人才。過去兩、三年,身邊越來越多朋友自立門戶。畢竟,大企業有的是資金上的優勢,只要令目前的大環境不變,它們就可以繼續穩坐釣魚船,壟斷一方。大企業眼中的人才,最緊要是能夠維持機器運作。可是,世界在變,希望大環境不變,只是一廂情願。過去幾年,我見到香港對於這些轉變,整體上是被動的,而官府說要積極進取的創新,幾乎全是「顧全大陸」的政治任務。
不過,這個格局,總好過長官心頭過高大有為的藥石亂投。浪費了政府資源事小,扭曲了民間的資源才是最可惜。
政府只要不礙事,其實已經謝天謝地,例子請恕我不去逐一列舉。那些要政府扶持的創新,只不過是搵着數,根本不是創新。坦白說,香港有不少靠搵着數的人,懂得賺這種錢,而且這些寄生者的數目越來越多。假如說社會福利養懶人,同樣道理,商界福利也在養活了許多不思進取的偽企業。

香港要與時並進嗎?首先是香港人要有變的準備。心態上,我們當中還有不少人,還未意識到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那種強調大量生產壓低固定成本的方法,已經不是生意之道的全部。大企業除了無疑在規模上佔了優勢,但在破壞性創造的能力上,卻是處於劣勢,因為它們可以輸的太多。
小團隊沒有輸的空間,便惟有顛覆秩序。然而,這種顛覆的活動,失敗的多,成功的少。創業和創新之路更難行,在於無法複製別人的成功。我們見到別人的風光,只是表面的小部份,背後不為人知的努力、智慧和運數,就算是成功人士自己,多數是可一不可再,就連自己想複製自己曾經的成功配方,成功機會亦微乎其微。
別人失敗經驗,無錯可節省我們的走冤枉路的時間。不過偏偏在這個社會,八卦的人多,以訕笑別人為樂,絕少會有人知道如何心懷感恩地以同理心從別人的失敗經驗中學習,結果是願意分享自己真正失敗經驗的人也更少,損失的,結果還是那些沒有經驗的新鮮人。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2015年12月29日 每日市評:北水靜靜南流

聖誕假期後港股回調,周一恒指以22151點的最高水平開市隨即滑落,午市初段跌勢突然轉急,最低跌至21880點,收報21919,跌218點(0.99%);險守20天線(21911點)。國指全日高低位為9962和9766點,收報9789,跌163點(1.64%)。大市成交縮減至407億元的今年最低水平。
滬深A股也全線下跌,上證指數收報3533.78,跌94.14點(2.59%)。深證成指和滬深300指數分別跌2.27%和2.88%;深圳創業板指數則跌2.12%。上證指數以全日最低位收市,並失守對A股市場氣氛具指標作用的30天線(約3556點)。
滬深A股挫逾2%,B股指數更跌了7.9%收市,《騰訊網》形容為B股指數遭遇黑色星期一。文章並引述市場人士分析,B股指數過去3個月漲了70%,出現調整也屬正常;其次,國際板、科創板提速上市,相關政策可能對B股不利。最後,外滙局之前發布一些外滙管理的新規則,將於2016年1月1日開始實行,路透引述交易員表示,午後B股出現斷崖式下跌(A股跌勢也是午後才突趨明顯),估計亦與外管局個人外滙業務監測系統上線有關,消息並引致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創4年半新低。
如果A股以至B股是因為「外滙管理」的消息下跌,那麼上證指數昨天跌穿30天線就不用太過擔心A股市場氣氛又再轉差,況且《騰訊網》引述分析人士表示,上周凍結的打新資金(認購IPO資金)本周逐步解凍,應可抵消「國際板、科創板提速上市」對A股的部分利淡作用,相信上證指數更大的考驗會是2016年1月8日、政府此前頒布的「(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半年內不得減持」的禁令到期之時。
但無論如何,港股昨午跌勢加劇,一定程度也是受到A股表現拖累,國指最後亦跑輸給恒指。不過,EJFQ系統的弱勢股指數(反映弱勢股沽壓)在12月16日見頂後持續回落,大市沽壓最近個多星期以來一直減輕(昨天收市後,弱勢股指數再跌3.9個百分點,至25.5%的12月7日以來最低水平),恒指短線仍可繼續反彈。再加上國指由12月中開始基本都跑贏恒指,而圖表顯示,國指上周四突破了10月中旬至今的TrendWatch下降通道頂部,逼近10月26日以來的跌幅回調50%黃金比率阻力(9987點),昨天估計只是技術回調。
更重要的是,從EJFQ系統的滬港通使用額度圖表可見,「港股通」使用額度由12月開始逐步上升,到14日更增至17.3億元的7月上旬以來最高水平,其後使用額度雖然有所回落,但至今一直維持正數,代表「北水」在12月的港股大市交投平淡中持續地靜靜南流,湊巧地,AH股溢價指數自12月14日開始見頂反覆回落,或顯示南下的「北水」垂青於H股,國指回調整固後,有機會衝破約9700至10000點的成交量密集區頂部阻力。
信報研究部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2015年12月27日 趣BLOGBLOG:收息過癮的股票

今年藍籌股王,非長和(001)及騰訊(700)兩股之爭,兩者回報大約四成。要揀一隻明年心水股,我會選擇長江基建(1038)。先作利申,股榮持有長建數年時間,每月定額月供,如果覺得不夠持平或利益衝突,大可不用睇下文。
買樓投資要升值,最重要有三點:就是地點、地點、地點。投資要成功,就要睇資訊、資訊、資訊。業務涉及全球52個國家及地區、管理萬億資產上市王國的李嘉誠,應該是全球「收料」最快的一個商業領袖。成功非僥倖,超人眼光之獨到,買賣時機之準繩,說白了,就是收料收得夠快、夠準、夠齊。
早一、兩年,超人積極沽售中港資產、過去三年亦罕有在港投地,隨住今年內地經濟急放緩、港樓見頂轉勢下跌,就算明年發展商減價賣樓,對於早三、四年前買落大量平麵粉的長實(1113),形勢肯定較其他優勝。
近數年超人睇樓市,慣性指:「有能力付首期,用來自住,幾時都可以買樓,不會蝕底」。對於今年樓市,超人今年1月曾指:「樓市啊,呵呵呵,我睇呢,安定嘅……今日好多新界地方,係建築費貴過地價。我只能夠講到咁多。」已經沒有「幾時都可以買」的安慰說話,最後一句「我只能夠講到咁多」更是可圈可點。年底回帶,大家始能感受到李嘉誠話裏的「深層次」意義。
明年宏觀環境比今年更加複雜,人民幣是否續貶影響深遠,美國儲局會否如預期要加夠四次息亦屬關鍵。因此投資宜守不宜攻,在環球形勢複雜下,單一市場及股票容易攬炒,業務遍各地的,反而有優勢。
自2010年開始,超人系內參與最少七項外國大型收購,包括英國水網電網及鐵路、澳紐公用項目,以及加國停車場。七個項目,長建全部有份且佔最大比重,長和佔六項,且持股最多與長建持平。很明顯,超人已將筍項目,平均攤分在長和及長建兩間公司,亦為小超人李澤鉅全面接班做足準備,後者亦掌握全球最快最準資訊。
長建早前被否決併購電能(006),諷刺地股價近日反而高於電能,年內升幅超過兩成。究其原因,是憧憬明年豪派特別息。
1996年上市的長建,今年是第20年,即使是1998年金融危機、2003年沙士、2008年海嘯等,廿年間都無間斷派息。最令股東欣慰的,是每年派息遞增,由1996年的0.16元,增至2014年的2元,今年中期息派0.6元按年多14%,有理由相信明年派發的末期息亦會加碼。而手持逾600億現金的電能,明年宣佈全年業績時,我相信有望派發特別息每股5元,而電能大股東長建,亦可以上市廿年名義,再派發特別息回饋。
前教授曾淵滄曾講過,「現時手持十幾個單位,平均兩日收一次租,好過癮」。收租要過癮,首要條件是租客好、準時交租、加租唔詐型,否則遇上租霸,過癮是租客。在股票市場,收取股息猶如買樓收租,最重要是揀到一隻長線保持穩定派息、且金額遞增的股票,這樣買股收息,先稱得上過癮。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2015年12月24日 趣BLOGBLOG:買藍籌一樣會輸死人

港股收爐氣氛濃,距年底不足一周先作個小結。截至今日止,恒生指數全年跌逾6%,50隻藍籌中,跑贏指數的有16隻,佔比32%,當中錄得正回報的只有10隻,佔比僅兩成。
買細價股又好、藍籌都好,切記一定要嚴守止蝕,今年17隻藍籌跌幅超過兩成以上,有3隻跌幅更加達到四成,包括去年已經輸一半的銀河娛樂(027)。藍籌唔止蝕,一樣會輸死人。

濠賭股繼續無運行

連續兩年成為表現最差頭3位的藍籌,有網友問明年濠賭股是否值博,答案是NO!
翻查過去10年最強及最弱藍籌紀錄,風水輪流轉的情況的確屢見不鮮,贏家輸家大執位亦屬等閒之事,不過予我的印象是,當一隻藍籌成為最差頭3位後,幾可肯定,這隻股票已經行完大運,翌年或者後年都只會有迴光返照式的反彈,不過肯定不是轉勢式重生。
近10年列入最差3隻藍籌的股份,入榜最多為富士康(2038,已改名富智康),2007、2008年成為包尾大幡、2009年飆2.5倍成為藍籌股王、2010年再成為最差藍籌、2011年更被踢出成份股。同樣地,昔日股壇神話,曾多年成為股王的思捷(330),2010及2011年成為最弱藍籌,2013年同被踢出藍籌之列。
濠賭收入已倒退回2011年水平,在貴賓廳業務萎縮下,6間濠賭股只能爭奪中場,而非如昔日般做大個餅。當澳門五星級酒店半價促銷,也不及去台灣抵玩,已預告來年濠賭股運滯,有波幅沒升幅,炒來炒去最終得個桔。

內銀板塊無謂沾手

港股今年經歷瘋狂過山車後,明年在強美元、弱人民幣夾擊下,本港經濟以至股市難有運行。
今年藍籌行情,某程度預示着明年板塊的興衰。除了濠賭股之外,零售股以及地產股今年逆轉,九倉(004)跌23%、新地(016)跌19%,只有靠重組的長和(001)錄正回報。
明年另一個較差板塊是內銀股,工行(1398)、建行(939)年內跌約15%,中行(3988)及交行(3328)則挫約兩成,明年內地銀行壞賬率,盲都睇到會繼續升,貪高息買內銀,恐怕會得不償失。至於以神華(1088)為首的資源股,來年會延續陣痛期,無謂沾手。
揀選明年穩陣藍籌,秘訣是取強捨弱。在今年如此波動市下仍有進賬的,值博率相對較高。
今年3月寫了篇題為《根本就冇股神》,文尾提到,「如果要揀邊隻(藍籌)年底跑出,我揀長和」。明年邊隻是股榮心水股,留意本周日趣BLOGBLOG。

2015年12月24日 2016年金融市場十大預測(三)呂梓毅

過去兩星期,本欄已因應來年將可能面對的4個宏觀投資大環境,以及這對金融市場衍生潛在的衝擊和個別國家/央行們可能作出的應對,列出7項來年有頗高機會出現的「預測 / 推測」(Educated guess )。今期我們將在這框架上,探討來年個別資產市場可能出現的另外3項推測。
現時環球股市已臨極之超賣的狀況,從我們所編製的環球股市市寬指標(Global market breadth : GMB)顯示,上周環球48個主要股指,平均只有3個現水平高於50天和200天線;以往這指標跌至如此超賣水平,往往短期環球股市將可迎來一個較「似樣」的反彈/挾淡倉【圖1;註1】。然而,環球金融市場迄今仍未能擺脫之前本欄所論述的4個宏觀大環境所衍生的惡性循環【圖2】。
故此,短期縱使有反彈,明年上半年(中期)市況發展仍然存有不少隱憂,並會繼續困擾金融市場表現,直至出現某種轉機,如央行的貨幣/財政政策作出調校,扭轉市場對美元偏強前景和流動性持續抽緊的狀況。故此,正如上周本欄的第7點的「推測」,來年股市和樓市等多項資產價格走勢之大方向,或將可能出現「V」形,即先低後高的走勢,剛好與今年的走勢倒轉【註2】。以下是來年個別資產市場可能出現的最後3項推測/預測:
樓價挫一成至一成半
(8)香港樓價來年潛在下跌幅達約一成至一成半。去年底本欄的「十大預測」及隨後的分析已指出,今年第三、四季樓價將見周期頂,並使全年升幅收窄。現在看來,這與現實的發展情況相距不遠(詳見下周本欄回顧總結)。那麼後市將有多大的跌幅空間呢?
這點過去3個月以來本欄亦有所論述,具體不贅【註3】。簡言之,僅是美國聯儲局加息對樓市的影響,初步看來相信十分有限,因為預料聯儲局加息的幅度不會太大(儘管聯儲局預測來年加息空間可達100個基點)。不過,加息因素若令股市受壓、金融市場動盪,繼而進一步影響市場對樓市前景信心才是關鍵。
事實上,由信報投資分析部與慧科(Wisers)合作編製的香港樓市信心指標,可見於12月初已跌至2010年有紀錄以來的新低,反映目前市場對樓市前景的看法異常悲觀,甚至達恐慌的狀態【圖3;註4】。也許是這緣故,觸發二手樓市出現一些大幅低於「市價」的成交個案。
至於未來一年後市有多少下跌空間方面,筆者曾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指標,包括一手樓數據【圖4】、樓市技術市寬指標和美滙指數等作推算,大致得出相若的結論,即樓價在未來12個月內,將有機會調整一成至一成半。當然,若然明年較後時間如預期般美國有新一輪量寬推出的話,樓價出現止跌的機會不輕。(9)美股或會出現逾15%的跌幅,惟下半年或再展新一輪的升浪。美股在2015年年初至今,除納指外,大致都係得個「桔」(微跌、無升幅);這正正切合後金融海嘯時,美股在無QE下的常態表現,即大範圍內「發上發落」【註5】。那麼來年美股可以「發得幾落」?從美股自金融海嘯後,每次在QE完成後最大波幅(創52周高位後回落的最大幅度maximum drawdown)動輒可達約15%至20%,而今年最大回落幅度亦有12.4%【圖5】。
美股呈V形走勢
故此,來年(上半年)美股標普500指數出現逾15%的調整幅度(即跌穿1800點之下)的機會頗高,尤其美股正面對多方面的負面因素夾擊,包括:整體企業盈利增長出現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按年跌幅、美元幣值過高削弱競爭力和息口回升抑制回購股份活動等等。更何況若然要迫使聯儲局再「出招」(若有),可以預期美股屆時可能出現具深度的跌幅。
無論如何,若然下半年稍後時間,聯儲局如本文早前推測推出新一輪放水行動,美股屆時將很可能出現新一波的升勢(最後升浪),亦即前述呈V形走勢。
恒指跌穿19000點
(10)恒指來年或跌穿19000點。內地經濟明年將繼續楚歌齊鳴、新興市場危機未了,美股短期似乎欠缺進一步推升的催化劑,均是抑制來年港股/恒生指數有較突出表現的因素,甚至有進一步尋底的機會。即明年港股似乎都是易跌難升。值得補充的是,目前港股的估值並不算昂貴,信報恒指經周期調整市盈率(CAPE)亦只有9.8倍,或暫時不致令港股大瀉。然而,倘若人民幣如「預測六」,作出較大幅度的貶值(意味當時形勢將更為嚴峻),料不少業務(收入)以內地為主或佔頗大比重的在港上市企業,將遭到調低評級,屆時會增添港股的下行壓力。
若從技術走勢角度看,恒生指數自2008年底至今,有頗長時間沿着向上伸延的上升通道內運行【圖6;2009至2011年中曾升越上升通道頂線】。今年中已再次跌穿通道底,10月份更完成後抽。若按此技術走勢推算,預料下跌目標相當於上升通道的闊度,約5000點左右。若從恒指後抽高位23423點計,意味恒指將可下試約18400多點;這與2007至2008年下跌浪反彈38.2%阻力位(目前變成支持位)的18800點接近。
經過一連三星期的「預測」後,大致已勾畫出來年金融市場一些大環境、大方向的發展形勢,以至個別資產類別在來年的走勢推測。當然,以上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名單,惟經過以上的討論,相信讀者大致掌握到一些來年的大形勢發展。2016年將會是不平凡的一年,亦是一個風高浪急、風起雲湧的一年。不過,每朵烏雲總鑲有銀邊,祝願大家來年投資得心應手、聖誕節快樂!
註3:見2015年9月17日11月26日和2015年10月22日本欄。
註4:見2015年12月11日「慧眼先機」〈樓市信心指數極悲觀〉。
註5:見2015年12月22日「信析」〈冇QE的新常態〉。

2015年12月24日 利字當頭:當黃之鋒每月供養阿叻

甚麼全民退保,我本來已經沒有興趣去討論。一來,從政府的取態,只是想民間繼續辯下去,今屆特首任期內,不會有結論。二來,事件明顯沒有共識,支持的不見得會變成反對,反對的也不會支持。這是香港的新常態。今天在臉書上見到有好多人「戥」周永新教授不值,也有人跟周教授計數,發現只消用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式運算,便發覺到所謂的可持續方案,根本就不可持續。
假如是真正的「自己的錢自己儲」,針對全民退保的意見不會如此撕裂。說到底,所謂的全民退保,其實是一個財富轉移的政策,那些說全民都會受惠的人,其實是不盡不實,因為不同人最終付出的都有所不同,但所有人理論上都會拿同一個金額的錢。從另一角度看,將今天新生代的收入,轉移到戰後享盡經濟高速增長一代的手上,究竟是否公義,又是否真正的仁愛社會,這一點,我想大家心目中早有定論。不過我想再講一次,任何財富轉移的政策,都不可能達到共識,所以結果只會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民粹暴力。

我知道,每個人都希望在人生最終的日子,最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時候,可以安享晚年。不過,我再提醒各位,假如你打算在六十五歲退休,往後可能有二十至三十年的日子。先別管錢的問題,廿多三十年的退休生活,差不多是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
人生的規劃,最初三分一是準備,中間的三分一是拼搏。最後的三分一,我還未到那個階段,只可以從觀察中領悟;有些人,在夕暮之年,只是等待黑夜,但也有是享受。人生要過得豐盛,錢銀,當然是現實的考慮,不過我見到那些在人生最後日子會享受的人,終其一生都在享受;享受不只是物質上的,還有心靈上的。所以當周永新說這個政府眼中只見到錢,我難免感到奇怪,因為眼中只見到錢的,肯定不只是政府。
事實上,全民退保是諷刺的。大家有所不知,原來阿叻陳百祥今年六十五歲了。假如說有了全民退保,黃之鋒要每月供款助養阿叻,這件事既超現實也虛偽,對嗎?當中沒有關愛,更談不上理性。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2015年12月23日 利字當頭:最強杯葛就是幫襯你的對手

競爭法之下,有一種豁免,叫Block Exemption;只要得到競委會的首肯,一整個行業都可以豁免於競爭法的限制。但最矛盾和尷尬的地方,在於當這些行業一旦向競委會申請Block Exemption,變相就是承認了同業之間有某種程度的「默契」。在諮詢期,有不同行業透過代表律師提出,希望競委會承諾不會以行業豁免申請所提交的資料來控告相關行業內的企業;當然在胡紅玉的強勢領導之下,這些建議都不獲接納。競委會只是叫大家「相信」他們會公正處理。
其他有競爭法的地區,都有若干的行業豁免,不是甚麼新奇事,而當中最有名的,包括了對航空、航運業的豁免。要知道,有不少地區,為了爭取成為航線的集散點,不得不投鼠忌器。不過,就航空客運業的行業豁免,也就是曾經為航空公司合謀定價的IATA,早在2007年被廢除。後來的結果,就是許多廉航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與此同時,不少地區的航空業都出現了吞併整合潮,讓少數航空公司壟斷了多數地區的航空客運。故事的教訓是,越多監管,對資本密集的大企業越有好處。
海運是另一個傳統上豁免於競爭法的行業。事實上,香港通過競爭法之後,航運界也有表示過,假如競委會不給予行業豁免,他們會考慮轉到鄰近港口。航運界的「威脅」,有人可能覺得小題大做。不過,按照現時香港超過七成的吞吐量為集裝轉口的現實情況看來,競爭法令我們輸給新加坡,並不出奇。
港官在強推立法時,只知道說人家外國都有類似的法例。可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港官自己執行能力、道德和經驗上的缺陷。我不想長他人志氣,但香港官員自以為行政霸道,結果進退兩難,往往暴露弱點。競爭法在草擬階段,其實不同的行業已經提出行業豁免申請,當時政府的取態,是先通過再商議。那種語氣和取態,令我想到政府推銷「網絡23條」時,叫網民放心法例不會變成打壓言論自由的惡法。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2015年12月23日 每日市評:不要諗中國式QE

一連4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天閉幕,根據中經會發布的公告,明年經濟社會發展在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戰術上則主要做好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化;去槓桿化;降低企業成本;改善薄弱環節。
《新浪網》一篇短文就「戰術五大任務」作出簡單評論,現摘要評述如下。除了「去庫存化」是針對房地產市場而傳媒近日已作出有關報道之外(新華社昨天再有文章評論,見「信研必覽10點」),在「去產能」方面,文章引述中經會的新聞稿指「要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由此可以得到「啓示」,央企兼併重組將成為明年A股一大投資概念。
然而,《新浪網》文章提醒投資者說,須防換湯不換藥的假重組真騙錢,以及監管當局是否嚴格把關,重複產能不予通過審批,堵塞審批黑洞,還有是壓縮產能後的下崗工人安置問題。而嚴格執行審批和妥善安排下崗工人,更成為「去產能」是否成功落實和取得效益的關鍵。
最應注意的是,中經會新聞稿明確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新浪網》文章認為,稅交少了,對商家和個人來說都是重大好處,並「呼籲」既得利益者要為國分憂,(增加)消費刺激經濟。
其實,商家和個人會不會將減少了的稅付用來消費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中央表明「適當增加政府投資」,甚至準備「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而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由於今年9月錄得約6900億元人民幣的20年來最嚴重的財政赤字,引致9月、10月、和11月都出現財赤(三個月平均),但中央仍要積極的加大財政政策力度,很明顯是要運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以至股市,換言之,中央暫時無意利用貨幣政策達到以上目的,估計未來人行充其量只會減息降準,而不會推出中國式QE。
港股方面,隔晚美股反彈,刺激周二恒指高開55點,但高位缺乏承接,早市最低跌至21750點;午後反覆爬升,尾市高見21846點,收報21830,微升38點(0.18%)。國指全日高低位為9775和9688點,收報9731,微跌15點(0.16%);20天線(9722點)幸保不失。大市成交縮減至483億元,創今年2月18日(當日為大除夕,只得半日市)以來的最低成交額。
國指雖然自上周以來首度跑輸給恒指,不過,EJFQ系統反映弱勢股沽壓的弱勢股指數再跌6.1個百分點,大市沽壓持續減輕,而截至昨天開市前的牛熊證街貨圖顯示,熊證仍佔56%的多數,而熊仔的分布與牛仔比較亦相當失衡(解讀牛熊證分布失衡,請參閱12月22日「市評」),相信莊家仍然等待機會借消息屠熊。



2015年12月22日 利字當頭: 深陷泥沼的競委會

競爭法,有兩等罪名;一是合謀,二是濫用支配地位。
合謀,定義很廣泛。不一定要有真憑實據,只有表面證據成立,競委會便有大條道理去展開調查。
我對競爭法算有一直跟進,所以知道一些公眾未必關注的詳情;例如,競委會的調查權力,其實非常之大,甚至可以不下於廉政公署。在過去一年的諮詢期,有不少針對競委會調查的討論,尤其是在調查期間,競委會和投訴人是否有義務保密。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競委會沒有可能不知道,假如沒有保密義務,反競爭的投訴,很易變成了政治表態。就在正式運作的第一天,運輸界就連同他們立法會代表帶隊上競委會,高調投訴油公司。當然,運輸業界有它們的理據,但是以我對車用燃油業的認知,那些國際大企業在過去近一世紀,甚麼競爭法的案件都見過,建立出來的內部守則可謂舉世無雙,香港新成立的競委會要是可以找到任何將油公司定罪的證據,我只會說「結果令人感到意外」。

要是競委會硬要對油公司進行調查,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甚麼實質證據都查不到。可是,這代表還油公司清白嗎?對不起,政治上被人定罪,和法律上被定罪,是兩回事。所以,有理由相信,那些深信油公司有合謀定價的,會繼續「死咬不放」,競委會又不能說油公司沒有合謀,又沒有理據進一步行動。在英語世界,這叫做quagmire。
諷刺是,昨天David Webb在網誌上寫,其實運輸業界,才是香港最嚴重的壟斷行業。貨運物流業,我認識不多,所以不敢多言。可是單就客運包車行業,我手頭的資料卻顯示,香港絕大多數的客運包車牌照,集中在同一家企業手上。
說到底,世間上最強的壟斷,永遠是由政府保護的行業;運房局局長負責的政策範疇,有極多的寡頭壟斷,有理由相信是香港交通政策的結構性問題。不過,張炳良不管競爭(雖然他曾經是消委會主席),而胡紅玉管的競委會則不理政策。所以,競委會最終可以做甚麼?我不知道。
唯一不希望就是官僚隨便找些蝦兵蟹將來交差了事。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2015年12月22日 每日市評:牛熊分布嚴重失衡

上周五美股三大主要指數全線低收,表現最差的道指跌2.1%,納指和標普500指數分別跌1.59%和1.78%,後者以2005.55點(intraday最低為2005.33點)的逾兩個月低位收市。標普500指數已跌至11月至今的短期下降通道底,並相當接近10月以來的升幅回調50%黃金比率約1994點,現水平應有支持並可觸發反彈。不過,12月19日「市評」根據不同統計數字推算美股今年收市水平顯示,現在入市的值博率實在不高,故而建議提早「收爐」。
周一港股則擺脫美股的影響,可以低開高收,恒指以21641點的最低位開市隨即彈升,早段高見21871水平,收報21791,微升36點(0.17%)。國指亦以9571的全日低位開市,最高升至9808點,收報9746,升112點(1.17%);持續六日跑贏恒指。大市成交額縮減至599億元,是11月24日以來交投最淡靜的一天。
可能是憧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8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有好消息公布,滬深A股主板更全線跑贏港股,上證指數收報3642.47,升63.51點(1.77%)。深證成指和滬深300指數分別升1.54%和2.6%;創業板指數則微跌0.01%。
本欄上周五已指出,滬指再度升穿了對A股市場氣氛具指標作用的30天線,短期可看高一線。上證指數現已連續三日企穩30天線(約3558點)之上,滬A短線市寬昨天亦顯著上升15.4個百分點,至85.7%的本月最高水平;中線市寬亦升至79.5%,逼近12月3日80.1%的本月高位。A股市場氣氛確實改善。
更重要的是,對於中央政策以及A股市場氣氛較為敏感的國指也有「反應」,繼上周四升穿10天線之後,昨天輕微收復20天線(9744點),並一度升穿10月26日以來的跌幅回調38.2%黃金比率(9788點),技術走勢逐步改善。本欄不時提到,恒指深受A股和國指的影響,現在滬A和國指都有較明顯的改善跡象,相信恒指短線表現亦不會太差。
此外,EJFQ系統的弱勢股指數(反映弱勢股沽壓)亦於上周三在60.7%高位見頂,昨天恒指微升,弱勢股指數卻跌了6.1個百分點,至48.4%;大市沽壓持續減輕,亦有助恒指反彈。再加上最近幾日牛熊證街貨比例顯示,熊證一直處於接近60%的偏高水平,有趣的是,以恒指上周五的21755點收市計,莊家把指數推低400點、500點、600點甚至700點,也同樣只得相當於721張對沖期指的牛仔「打靶」;反之,把恒指推高400點,就可斬獲1029張對沖期指的熊仔,若把指數推高500點、600點、700點,更分別有1349張、1930張、2408張對沖期指的熊仔「打靶」。即是說,從牛熊證街貨的比例,根本看不到在分布上的嚴重失衡,而莊家只需把恒指「挾」高700點左右,散戶就嘗到「最痛」滋味(昨天開市前,散戶最痛區為恒指22000至22900點,最痛點為22400點)。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2015年12月20日 趣BLOGBLOG:建築費貴=樓價難跌?

二手樓有下行壓力,近期多宗誇張低價成交,集中在三類別。第一是財務出現問題的業主,例如多按盤及單位已經資不抵債,被財仔賤賣套現;第二類是早年在港買樓的內地買家,就算劈一、兩成,賬面利潤仍然可觀;第三類是單位質素欠佳(如凶宅或凶宅同層,以及遺產貨等),在市道轉壞及急欲出貨之環境,難免被狠狠鋤價。
無論甚麼原因,成交了的價就變市價。在準買家角度,往往以最新一單成交作為準則(Benchmark),還低一成是基本步,更甚者是叫低兩、三成博大霧。今時今日,撇除上述三類業主,大部份持貨能力仍然很強,高位降價一成相信是目前最大忍受限度,因此,二手成交估計會繼續萎縮,而樓價跌一成,應該是今浪調整的幅度,直至另一個特大誘因出現。另一個誘因令樓價出現新一波跌浪,估計不外乎三個。1)外圍經濟出現黑天鵝;2)政府撤銷辣招稅,令市場供應驟增;3)發展商新盤及貨尾盤減價促銷。
近幾年,發展商講得最多的說話,是建築成本貴,樓價難大跌。本月上旬,國際顧問行凱迪思發表《國際建築成本研究報告》,香港是亞洲建築成本之首,全球建築成本的排名,僅次紐約及倫敦。近年本港私樓建築成本每呎超過4,000元(不包括地價),最新說法是,建築成本已超過每呎5,000元。
統計處有個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2003至2007年,指數介乎700至850水平,每年升幅只有低單位百分點。但隨着多項大型基建及復建居屋等,指數由2009年第二季的983點,升近一倍至今年次季的1761點,而過去三年累升23%。事實上,政府今年4月曾公佈委託顧問研究顯示,佔建築成本35%及50%的建造業工人工資及材料,在過去三年分別上升34%及7%,從而令整體建築成本累積上升21%,當中勞工成本佔升幅12%,建築材料成本只佔4%。
由統計處公佈的建築工程工資及材料成本指數,亦得出類似數據。土木工程及建築合約的綜合工資,過去三年累升34%及45%,但部份建築材料成本已經出現明顯跌幅,其中瀝青跌價一成、金屬模板跌價逾兩成、鋼筋更加超過四成。在內地原材料價格持續走弱的環境,可以相信,建築材料價未來易跌難升。

建築股一窩蜂上市似見頂

今年是建築工程股上市的豐收年,初步統計,年內上市或即將掛牌的建築工程股,無論主板及創業板,數目超過15家,撇除創板相關股,在主板上市的工程股甫上市即潛水。行業一窩蜂上市,與其說市道好,我卻估計行業盈利似有見頂之勢,趁最好景、估值最高的時候上市抽水。就算往後業務唔掂,卻可成為賣殼的熱門對象。
近年湧現的建築顧問公司,會向工程公司收集物料價單,通報抬高物料價格水平,而建築工程尤其向下分判的,分判商亦會在項目投標時聯手托高價格。《競爭條例》正式生效後,這些動作可能違例,或有助建築成本下降。
曾幾何時,羅素街是全球最貴租的街道,今日已經五、六折大減價。同樣道理,香港建築成本全亞洲最貴,亦不代表將來只升不跌。建築費貴只是發展商冠冕堂皇賺到盡的藉口,去到最後,還是離不開供應及需求的大原則。當發展商用到超高成數按揭,助準買家上車也未能成功出貨,明年或回歸現實,直接減價,昔日甚麼建築費貴、樓價難跌的藉口也會消失,這是樓價下跌的第二波。

2015年12月19日 每日市評:今年美股收爐目標

隔晚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等三大美股主要指數均跌逾1%,最具代表性的標普500指數收報2041 點,收復才一日的50 天和200 天線(2061 和2062 點)又失守。
美股在聯儲局「溫和」加息翌日全面回調,標普500指數更輕微跌穿12月15日的2043點收市水平。之所以特別提到12月15日,原因是當日「市評」引述彭博統計1985至2014的30年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每每在12月開頭的兩個星期(通常截至星期五),比月初收市平均挫約1%;在15日起步回升,到月底平均錄得1.9%升幅,以此推算,標普500指數年底可升至2082點(2041點x101.9%=2079.77點)。
此外,信研在10月8日的研討會提供的統計圖顯示,由1874 至2014 的140 年間,標普500指數從來沒有試過「七連升」,自從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到2014年,標普500指數已連升了六年,若繼續沿140年的「軌道」運行,標普500指數在年底應不會收高於2058點(今年1月2日收市水平)。也就是說,不論標普500指數到最後是「服從」以上哪項統計數據,值博率都不高。何況標普500指數萬一「服從」於季度表現統計數字,年底將在1999 至2024 點區間收市(見12月15日「市評」),現水平入市,更要輕微「損手」,再加上紐交所中線市寬周四顯著回落5.96個百分點(至28.35%,大幅低於50%的強弱分界),代表大市有接近6%的股份失守50天線,倒不如提早「收爐」。
港股方面,周五恒指受隔晚美股拖累低開247點,微跌至21625點低位後顯著回升,最高見21956水平,尾市再遇沽壓,收報21755,跌116點(0.53%);10天線(21699點)幸保不失。國指全日高低位為9714和9544點,收報9634,跌32點(0.33%);本周連續五個交易日都跑贏恒指。
2015年只剩7個交易日(平安夜和除夕是半日市),未來市況只會愈來愈靜,莊家更易在衍生工具市場翻雲覆雨。而截至昨天開市前、恒指早一日收市21872點為基準,牛熊證街貨比例為41:59,熊仔數量依然偏多,以恒指開市迅即跌至21625點低位計,僅116張相當於對沖期指的牛仔被「打靶」,其後恒指回升至21956高位,但牛熊證分布圖顯示,熊仔無損一兵一卒,估計莊家仍在等候有更多淡友「入局」(見昨天「市評」)才出手屠熊。
最後補充,日本央行昨天宣布新一年的QE計劃,明年開始買入由7至12年期的政府債券(目前BOJ買入7至10年期國債),買債規模則維持每年80萬億日圓不變,又每年加碼3000億日圓購買股票。
日本的QE計劃對港股未有產生明顯作用,事實上,12月12日「市評」已指出,FOMC議息將成為今年刺激大市活動的最後「興奮劑」,這「興奮劑」的藥效無論對美股或受外圍帶動的港股現已消退了八八九九,估計短線恒指更受衍生工具活動左右。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2015年12月17日 貸評山下:全民退保討論核心失焦

坊間有關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下稱:全民退保)的討論,有部份集中在「應不應該(公民權利vs福利的討論)」推行,另外一部份就集中在「如何籌錢支付」的問題上。
筆者認為後者的討論不對焦,主要原因是概念上混淆不清,導致不能談到問題的核心部份,就是增加稅收或稅種。

首先聚焦稅務問題

現時坊間提出所謂的「三方供款(即政府、僱主及僱員)」;「供款」說得多好聽,但其實就是稅收。政府「供款」部份,固然是由稅收支持,就算是僱員及僱主的供款部份,我們都可以視之為稅收,因為任何「強制性(mandatory)」的供款,就算是放在一個由政府專款專項管理的基金中(dedicated funds),只要是會把其中所得款項分給社會上其他人士使用(即所謂的socialized),自然就可介定為稅項。
那麼有人或會問,強積金(MPF)也是「強制性」的供款,是否也算是稅項呢?
這當然不是,MPF除了部份費用要被強迫給予基金經理外,所供的款項不會分給社會上其他人士,款項還是屬於供款者。因此,現時坊間建議把原有的MPF供款,部份轉移用來支付全民退保的計劃,就是把私人的供款(雖然是「強制性」),變為一個額外的稅務。
加稅不一定是問題,然而,問題在於稅項應該屬於累進制,抑或累退制?
筆者認為,現時坊間「三方供款」的做法,會令到現時低收入人士相對負擔的稅率百分比增加,有的本來不用交稅、或只需要交很少稅的人,都會因此而跌入稅網。
試想想,現時無論是利得稅或薪俸稅,都是首10%至20%個人或企業負擔八至九成的總稅收,而薪俸稅中位數只是約200元。若實行坊間「三方供款」後,由於僱員及僱主的「供款」就是稅收,因此方案實施後,整體稅收必然會更「累退」,使低收入人士的稅收比例上升。

不應剝削現有福利

另一個概念是,如果「全民」的理論基礎是公民權利,就不應該影響現有的福利安排;否則,正在領取福利的有需要人士,相對的生活就不能有真正的提升。
相反,坊間「三方供款」計劃為了更有持續性,把現有的福利都加進退保的金額中,結果就是領取綜援的人士,在計劃中並不會有實際的得益。這個做法,就等於先把本身受惠現有福利的人士撇除,然後重新給予他們新一筆等額的錢。
然而,這種做法並不理想,為了「全民」的權益,令到有需要的人並不能特別受到幫助。因此,筆者認為,整個有關全民退保的討論應該建基於現有福利不變的情況下。
若推行全民退保的話,到底整體牽涉多少稅收(包括強迫供款)?篇幅所限,筆者有機會再談具體的稅務計算。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在談論應否支持全民退保之前,必須要更聚焦討論稅務增加的問題;否則,談全民退保,而不談加多少稅或加多哪一種稅,就會使整個討論難以對焦,甚至會做出「累退」的隱性稅制等不理想效果,也可能會攤薄了之前領取福利的有需要人士的相對支助。

2015年12月17日 趣BLOGBLOG:漣漪變潮湧 樓市有難

相信大部份人都玩過,將石頭激落湖面,然後泛起陣陣漣漪。漣漪會擴散,短暫又很快退卻。有部份人估樓價短期或暫時見底,但主觀意願不敵客觀數字,以近月銀主盤數字、以至零售冷淡銷情,這些不利樓市的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正演變成潮湧效應。潮湧是激動,且維持較長較深時間,這將加快樓價調整的步伐。
今年樓市的形勢,是一手發展商以貼二手價開、用盡方法助準買家做按揭,吸納市場九成購買力。

銀主盤見報率多2倍

二手市場嚴格上只算乾跌,事關大部分二手劈價、低市價一、兩成的交投,可能只是業主財務問題被迫賤賣,在大部分業主眼中,是個別例子、唔正常個案,所以置之不理。
換作是一兩年前,一單半單這些個案,的確如漣漪般,瞬即消逝。但當漣漪密密般泛起,令湖面捲起暗湧,大家還要自我覺感良好,認為只是眼花嗎。
美孚新邨及香港仔中心兩個銀主盤,近月同樣以低市價一成,平估價逾百萬易手。成交了的價,就是市價。銀行不是慈善機構,肯以低價賣樓,就是評估過現實情況,否則大可收回重賣。銀主盤的見報率,以WISESEARCH統計,本月上半年已有69篇,較去年同期多兩倍。
發表「細價樓爆煲論」的湯文亮,預言三年內市場會有1萬個銀主盤,這是否危言聳聽嗎,不妨由過去十多年負資產宗數來判斷。
金管局自2002年開始發佈負資產數字,97年樓價節節下跌,2002年首季負資產數目有6.75萬個,到2003年第二季錄得最高峯的10.6萬個,涉及金額1,650億元,當年每100個人孭住有借貸的單位,22個人屬負資產。隨住經濟復蘇及樓價攀升,負資產宗數回落,至2005年跌返至一萬宗以下。
2008年金融海嘯令負資產數字極速攀升,由次季不足千宗,飆升至第四季的萬一宗,幸全球央行放水量寬,令負資產數字急升後暴挫。當然,銀主盤單位未必是負資產,但負資產數目增加的同時,業主冇力供樓,甚至樓價資不抵債的數目亦隨之增加,兩者有同步關係。
過去4個季度,本港負資產數目是零,這有賴金管局過去7次逆周期收窄按揭措施,但下半年開始,發展商變身財仔,為上車客提供最高九成半按揭,無形將負資產的安全網打開裂口。可以想象得到,隨住舖租冧價、零售仆直、內地經濟黯淡的同時,本港經濟也步入寒冬,過去數年「掹車邊」、以高承按上車的買家,將面臨負資產的威脅。
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今年第4季負資產數目不單止破蛋,更會有驚嚇數字。不再平靜的湖面,所呈現的,不止是一圈圈的漣漪,而是一波波的暗浪,沒足夠定力,隨時被淹沒。

2015年12月18日 每日市評:莊家想引熊仔入局

FOMC議息前的利率期貨市場顯示,認為會加息的高達81%,而聯儲局正如市場預期加息0.25 厘,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由0至0.25厘,上調到0.25 至0.5 厘。主席耶倫在新聞發布會表示,今次加息反映局方對經濟復甦以及通脹可以在中期達到2%目標具有信心。她強調加息0.25 厘後,貨幣政策仍然寬鬆,並預告未來加息會是循序漸進的,到2016年後期,估計聯邦基金利率升至1.5厘,2017年和2018年後期,分別升至2.5厘和3.25厘。
根據耶倫的講法,在2016和2017年應會分四次加息、每次「溫和」加0.25厘,代表市場有充分時間去適應美國的加息周期,況且耶倫表明,未來會因應市場情況調節加息步伐,刺激隔晚美股三大主要指數全線升逾1%,標普500指數收報2073點,一舉收復近乎重疊的50天和200天線(2060 和2062 點)。標普500指數很大機會又一次實現彭博的統計,由周二(15日)開始「拗腰」回升半個月(見12月15日「市評」)。
昨天滬深A股亦全面報升,上證指數最高升至3583.41點,收報3580,升63.81點(1.81%)。深證成指和滬深300指數分別升2.51%和1.91%;深圳創業板指數則升2.63%。值得一提的是上證指數,昨天intraday高點和收市均挑戰12月3日的前高位(即日最高報3591.73;收報3584.82),而成交量則較當日稍有增加,技術上大有機會突破12月3日的高位,再加上滬指再度升穿了對A股市場氣氛具指標作用的30天線(約3558點),上證指數短期可看高一線。
港股方面,周四恒指高開140點,輕微回落至21763低位即掉頭上升,早段高見22005水平,午後曾明顯回吐,收報21872,升170點(0.79%)。國指全日高低位為9789 和9598 點,收報9666,升127點(1.34%);收復10天線(9547點)並繼續跑贏恒指。
恒指仍受制於21900點的重要技術阻力(見12月10日及11日「市評」),不過,昨天開市前、以恒指早一日的21701點收市計,牛熊證街貨比例為39:61,熊仔數量明顯偏多,並且分布在較牛證更為貼近恒指周三的收市水平,莊家遂借隔晚歐美股市造好的勢頭屠熊,以恒指開市不久就衝上22005 點高位計,剛好令大約500 張相當於對沖期指的熊仔「打靶」。值得注意的是,恒指午後升幅一度明顯收窄,有可能是莊家故意布下恒指升勢無以為繼的局面,吸引「唔忿氣」的淡友入局。今天(周五)熊仔若再有生力軍加入,衍生工具活動有機會把恒指推上21800至22100 點的成交量密集區頂附近水平。


來源 http://www.ejfq.com/home/tc/research/php/blog_details_fq.php?blog_posts_id=22183

2015年12月17日 利字當頭:大隱隱於市

只要我不用應酬,每天的中午我都會幫襯在中環的一家小齋廚「福祿壽」。我欣賞它沒有在甚麼道德高地上販賣同情心,更敬重它那份敬業樂業的精神;每天專注做好每一個午餐盒。
回想廿年前我還是一個新鮮人,這間小店便在中環鬧市中出售性價比超高的午餐盒。廿年來風雨不改,日復一日的積德,這是幾生修來的大福報。我不知道背後老闆是誰,但可以肯定說這一家齋廚,貫徹了中環精神:「平,靚,快。」請相信我,這家齋廚,出品的效率,高過跨國快餐連鎖店;食物質素,更不在話下。廿年來屹立不到,就是因為它可以充份融入中環價值當中。
本少爺生平,最厭惡就是那些站在道德高地上販賣悲情的偽君子。那些一個星期只一天吃素的人,指手劃腳說人家毀壞地球生態,只會叫我一天三餐也反胃。拜託,做好人不會為了讓人家稱許的,好嗎?
請容許我說一句,在這個城市,losers雖然有市場,但不在中環。在齋廚的不遠處,有一幢叫人看得心痛得鬧市廢墟。幾個月前,那個叫做中環街市的地方,四周的壁畫拆下來。對我來說,那是一件垃圾除去了包裝,養眼得多了。不過,那廿多年都解決不了的都市廢墟,還是一件eyesore。
「建築,你識條毛咩?」哈,建築師的天馬行空,九唔搭八,最佳體驗,莫過於中環街市。過去十多年來,這片中環中的最後一塊土地,一直沒有被批出來,就是因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建築師,又要天空之城,又要都市綠洲,結果一事無成。對不起,假如你是中環人,也會認同,這一個地方,是中環的一片廢墟,只有廢青才懂得欣賞。最諷刺是,不發展中環,對誰最着數?我不用說清楚吧!
大隱隱於市,在中環見到人生百態。做好事的,不用站在道德高地;站在道德高地,又未必是做好事。像那個電子道路收費,政府甚麼內容也未說出來,搵食車業界就搶着要豁免。哈,難道這些尊貴的議員不知道,一更的士租金400元不到?這樣的利益輸送,面不紅,氣不喘,這種人,面皮最厚。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2015年12月17日 每日市評:超賣反彈 不宜高追

周三恒指以21557點的全日低位開市後即反覆上升,最高見21772水平,收報21701,升426點(2.01%)。國指同樣以9481點的全日低位開市,最高升至9630點,收報9538,升194點(2.08%);未能守穩10天線(9579點)。
恒指顯著反彈,並形成一個闊111點的上升裂口(21442 和21553 點),可謂一吐9連跌的「烏氣」,而整體大市股份上升比例增至 69% 的過去一個月高位,國指則已連續3個交易日跑贏恒指,兩者都是市場氣氛改善跡象。
然而,港股中、短線市寬近日先後跌穿本身的支持區,大市其實處於相當超賣狀態,兼且自12月8日至本周二為止,沽空比率連續 6 個交易日都高於20天平均線,大市已累積頗大量淡倉,大市及恒指昨天屬於挾淡倉加上超賣反彈,多過由市場氣氛改善帶動造好。
此外,恒指補回周一的小型下跌裂口(21440和21378點)再升,並返回11月至今的下降通道,技術上應可挑戰較高水平。但圖表顯示,恒指21800 至22100 點已出現一個小型蟹貨區,在蟹貨區底之上不遠,又要碰到21900 點的重要技術阻力(見12月10日及11日「市評」),更值得注意的是,EJFQ 系統反映弱勢股沽壓的弱勢股指數,在恒指超賣反彈逾400點的情況下再升兩個百分點,至60.7% 的逾三個月最高水平;反映強勢股買盤的強勢股指數則跌了0.9個百分點,至10.7%的逾兩個月低位,更可確認昨天恒指只是超賣反彈。弱勢股指數若維持在50%以上的高水平,恒指甚至有較顯著下跌的風險。總之,仍是早前本欄嗰句,對於港股可能出現的短線反彈,年尾流流,還是「睇」好過「博」(見12月15日「市評」──<已到時候彈一彈>),更絕不宜高追。
外圍方面,全球焦點自然是香港時間周四凌晨公布的FOMC 議息結果。事實上,以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貨幣政策或息口周期很大機會自2006年6月以來首度出現轉變,對環球金融市場肯定會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例如港股昨天裂口高開,一定程度受隔晚美股三大主要指數全線造好的帶動),聯儲局貨幣政策備受投資者重視也就理所當然。
而加息0.25厘已是市場的「共識」,投資者關注的是聯儲局對未來利率上升步伐的取態,故此,聯儲局主席耶倫在FOMC會後發表的談話,值得「字斟句酌」細細玩味。
無論如何,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基本上對長債價格必將會有影響,而高息或垃圾債券價格,所受壓力必然大過差不多是「零風險」的美國國庫債券,本欄因此提出long美國國債short垃圾債券的戰術概念(見12月16日「市評」)。 


來源 http://www.ejfq.com/home/tc/research/php/blog_details_fq.php?blog_posts_id=22159

2015年12月16日 利字當頭:未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

年近歲晚,又是回顧過去一年,展望新一年的時候。
過去一年,我說過亞洲金融海嘯2.0。這個預言沒有完全落空,但也不盡正確。新興市場走資,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資產價格卻沒有出現恐慌,這個現象值得研究。初步觀察,在現階段持有資產的,相信需求減少是短線現象,反正手中持貨仍然有賺,也不怕再坐一會。在另一邊廂,手上冇貨(或冇錢)的人,若不是觀望,便是連入市也沒有能力。這是真正的好淡爭持,表面上的現象是價格窄幅上落,但成交退減。
第二個預測,我指亞洲內最有可能出現逆轉的是新加坡;畢竟這個國家在過去八年甚為積極地放大槓桿,而且這個常跟香港相提並論的城市,其經濟更依賴與石油有關的行業。
似乎新加坡大步檻過了2015年,但以油價現在的走勢看,加上美元強勢,我相信要是亞洲金融風暴2.0會發生,新加坡將會是其中一個重災區。
另一個預測,人民幣跌,是意料中事。我在這裏講過不只一次。貨幣滙率對經濟的影響,往往比利率來的更大,畢竟貨幣滙率的衝擊不少是外來的因素,反而利率,尤其是在長期一方的利率,由市場調節。
人民幣兌美元及港元下跌,最直接的結果是大陸對港資產及商品的需求下降。
此外,早前大陸削關稅,最即時的結果是有商戶在深圳置店舖售賣進口貨。可以說,香港過去十年的增長動力之一急速降溫。有理由相信,在2016年,情況會更差。
最後一個預測,就是資不抵債的日本政府,會令日本經濟出現內崩(Implosion)。這個預測可以說是完全落空。我是低估了日本這個國家的底子。現在看來,過去廿多年來,日本經濟一步步走向「大到不能救」的狀況,我會說是「若然未報,時辰未到」。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2015年12月16日 每日市評:加息周期的Long Short戰術

FOMC議息會議前夕,美股全線回穩,隔晚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分別微升0.6%、0.48%、0.38%收市。標普500指數是否已完全反映了聯儲局即將加息的負面因素,並「服從」彭博的30年統計,今天(15日)「拗腰」展開半個月的短線反彈(見12月15日「市評」),仍須多觀察幾日才可以下定論。
除了股市,在聯儲局開始進入加息周期,債市未來表現亦不能忽視,尤其是《信報》同文畢老林在周二的「投資者日記」剛剛重申,他一直相信債民比股民更為「心清數熟」,因此債市往往能走在股市前頭。老畢言下之意,顯然認為債市的表現,更快反映聯儲局加息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聯儲局主席耶倫12月3日在國會聽證會發表今個月FOMC會議加息是現實的選擇(a live option)的言論後,加息0.25厘幾乎已成為市場「共識」,而Business Insider和ZeroHedge兩個著名財經網站,不約而同在12月8日報道「新債王」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就聯儲局自2006年6月以來首度加息對債市的「前瞻」。岡拉克警告說,調查發現,目前有三分之二的資金經理(money managers)都沒有應對加息周期的經驗,而他給出的訊息很簡單,就是「聯儲局一旦加息,世界都變了」(It’s a different world when the Fed is raising interest)。
岡拉克特別提到,如果年初買入高息債券交易所基金(SPDR Barclays High Yield Bond ETF,紐交所代號JNK),計及債息收入,至今仍要損失約6%。圖表顯示,JNK今年首季由低位反彈後即持續下跌,踏入第二季跌勢轉急,最近已失守2011年的低位。岡拉克8月時已批評,在垃圾債券價格跌至接近4年低位之際加息是「餿」主意(見8月20日「市評」)。Business Insider上周亦引述岡拉克總結說,垃圾債券近期如此表現,聯儲局還要加息真是「不可思議」(unthinkable),唯一可以阻止聯儲局加息的因素是市場出現動盪。而上周五消息報道,美國基金公司Third Avenue宣布旗下的一隻垃圾債券基金清盤,岡拉克再次指出,聯儲局聽到這個最新消息,實在不應加息。
然而,直到目前,聯儲局似乎未有為Third Avenue旗下垃圾債券基金清盤而改變加息決定的跡象。事實上,彭博昨天引述倫敦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利率市場主管、「睇住」1.7萬億美元市場規模倉位的David Tan認為,(加息)並不表示國庫債券熊市的開始。資料亦顯示,過往多次的聯儲局加息周期,市場對美國長債持續有一定需求。倫敦的資產管理公司 Amundi 的經理Myles Bradshaw(管理逾1萬億美元規模倉位)亦表示,他正相對加重(overweight)美國10年至30年期國債的倉位。
美國國庫債券價格是否抵受得了聯儲局加息的衝擊是未知之數,可以肯定的是,垃圾債券的抗跌能力一定比國債弱得多,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後,不妨揀位建立long國債(例如10年期債券)short垃圾債券(例如JNK)的交叉盤。

 來源 http://www.ejfq.com/home/tc/research/php/blog_details_fq.php?blog_posts_id=22127

2015年12月15日 利字當頭: Playgroup倒閉潮與TSA

甚麼TSA,只是一生一個微不足道的插曲,反對,當然是要反對,但今次風波有點out of proportion,那個吳克儉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寧願跑去日本賞楓,也不肯出席會議。這個政府的荒唐,可見一斑。
下一代的教育,可能是香港人最大的投資;事實上,政府經常開支裏面,教育也是最大開支。可是,當出生率不斷下降,人口高齡化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資源分配不可能繼續維持在現今的比例。當然,也有理由相信,在重新分配公共資源的過程當中,制度內的既得利益者總不會坐以待斃。立此為證,我相信在不久將來,教育界的政治議題將會是:一,小班教學;二,十五年免費教育;三,鼓勵終身學習。其實這些議題早就有人提出,但是以這個弱勢政府的習性,要是能夠以錢換取支持,反正敗出去是別人的錢,港官不會感到面紅。

要是不斷增加開支可以換來更好的教育,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稱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花多少錢是一回事,錢怎樣花是一回事。認了吧,香港的教育制度越來越官僚化,成效越來越低,偏偏那些以政治手段追求撥款不斷的既得利益者,卻在將教育的問題指鹿為馬地說成商品化、市場化。
說到底,人口結構的轉變,是任何社會現象背後最大的推動力。像近來接連有Playgroup倒閉,你可以說是巧合,但想深一層,自從雙非落閘之後,香港出生人口急跌,而那一班人偏偏就是最有錢但對香港制度最不了解的一群。失去了這群消費者,Playgroup市場出現淘汰,是自然不過的事。
學校操練學生準備TSA,其實也只不過是為了準備再過兩年將會出現的收生不足。
教育局的指引有作用嗎?對不起,我更加相信官僚為保自己的Budget,是會不擇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