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中國經濟改革是否「又」到了臨界點,今次談如果是真的,對香港經濟大勢,包括樓市的影響。
中國經濟機構性失衡的問題,在現有的制度下,有贏家和輸家。贏家起碼有三個,首先擁有資金的國有銀行和能拿到資金的國企,能用低價拿到貸款去作大型基建投資;出口商可利用廉價的勞工和滙率賺錢外滙;住在城市的人口拿到相對較好的福利等。輸家則包括相對過剩的勞動人口,因工資增長持續追不上整體經濟增長和通脹;進口商因為外滙過低使進口價過高;存款者因為存款利率低,資金變相補貼國有企業的低息貸款,在通脹高企下,市民沒有多餘錢去購物刺激內需,以及沒有城市戶口的鄉鎮農民等。
中國經濟機構性失衡的問題,在現有的制度下,有贏家和輸家。贏家起碼有三個,首先擁有資金的國有銀行和能拿到資金的國企,能用低價拿到貸款去作大型基建投資;出口商可利用廉價的勞工和滙率賺錢外滙;住在城市的人口拿到相對較好的福利等。輸家則包括相對過剩的勞動人口,因工資增長持續追不上整體經濟增長和通脹;進口商因為外滙過低使進口價過高;存款者因為存款利率低,資金變相補貼國有企業的低息貸款,在通脹高企下,市民沒有多餘錢去購物刺激內需,以及沒有城市戶口的鄉鎮農民等。
贏輸家料執位
中國經濟改革會改變未來贏家和輸家分配的過程和結果,所以,相信阻力和反對的聲音會很大。之前,世界銀行在北京公佈這份研究時,就有不少激烈的抗議行動。
改革牽涉利益再分配,阻力必然不少,其實這個現實也解釋了為甚麼中國的改革派需要借用世界銀行的平台,去共同「研究」當前的問題和改革的需要。改革的逼切性,必然是建基於當前問題的嚴重性。
我認為,中國經濟改革到了臨界點。如果這改革失敗,經濟結構會更不平衡,不單激化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更會使中國經濟進一步泡沫化和槓桿化,製造暫時經濟繁榮的假象,最後走上日本的路,後果不堪設想。
我和坊間對中國「硬着陸」的理解不同,很多人以為現在中國經濟放緩,會使中國出現「硬着陸」,於是有不少人倡議盡快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實,經濟放緩正是經濟改革的其中一個表徵,目標是一個更可持續的長遠發展。相反,如果經濟繼續如常增長,我認為就等於中國經濟改革「只說不做」,「硬着陸」的風險更高。
既然改革的困難重重,成功的機會仍然是未知之數。假設中國經濟改革是「來真的」,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單不會寬鬆,長遠更有可能進一步收緊,即是說,不單不會如坊間預料減息,長遠更會加息。
改革牽涉利益再分配,阻力必然不少,其實這個現實也解釋了為甚麼中國的改革派需要借用世界銀行的平台,去共同「研究」當前的問題和改革的需要。改革的逼切性,必然是建基於當前問題的嚴重性。
我認為,中國經濟改革到了臨界點。如果這改革失敗,經濟結構會更不平衡,不單激化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更會使中國經濟進一步泡沫化和槓桿化,製造暫時經濟繁榮的假象,最後走上日本的路,後果不堪設想。
我和坊間對中國「硬着陸」的理解不同,很多人以為現在中國經濟放緩,會使中國出現「硬着陸」,於是有不少人倡議盡快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實,經濟放緩正是經濟改革的其中一個表徵,目標是一個更可持續的長遠發展。相反,如果經濟繼續如常增長,我認為就等於中國經濟改革「只說不做」,「硬着陸」的風險更高。
既然改革的困難重重,成功的機會仍然是未知之數。假設中國經濟改革是「來真的」,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單不會寬鬆,長遠更有可能進一步收緊,即是說,不單不會如坊間預料減息,長遠更會加息。
銀根長遠更緊
中國加息,是利率市場化和正常化的自然結果。中國長期把利率壓在經濟增長和通脹之下,是一個谷大泡沫的手段( Reflationary),這正是美國泡沫爆破後的救市措施,不過,中國已經做了十多年。
相反,利率上升,使利率接近經濟增長和通脹水平,這是一個「放氣」的手段,也是經濟調整和改革的重要一步。
利率上升,基本上要和滙率改革和資本賬開放同步,免得熱錢湧入。滙率隨市場上下波動,才可以爭取利率市場化的空間。如果改革展開,內地和香港的樓市等資產市場會相應作出調整「放氣」。中國趨勢的改變,不可不察。
相反,利率上升,使利率接近經濟增長和通脹水平,這是一個「放氣」的手段,也是經濟調整和改革的重要一步。
利率上升,基本上要和滙率改革和資本賬開放同步,免得熱錢湧入。滙率隨市場上下波動,才可以爭取利率市場化的空間。如果改革展開,內地和香港的樓市等資產市場會相應作出調整「放氣」。中國趨勢的改變,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