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香港人,一聽到內地消費能力,必然會聯想到廣東道和其他香港各大名店的經歷,就是「一擲千金」、「同一個款式每個顏色要一件」等豪氣消費,所以,不是十分明白為甚麼內地「谷內需」時,要那麼費勁。無論是周小川甚至是溫家寶都曾說過,「谷內需」並不是一件容易和快速達成的目標。
內地「三低」 谷唔起內需
不是很多人留意到,無論是(1)勞動力收入;(2)居民可支配收入和(3)居民消費這三大方面的增長,在過去的十多二十年,都是追不上經濟增長!
雖然內地有非常多有錢人,但沒有錢、不能分享到經濟成果的人比例更多,這才是內需為甚麼不振的原因,也是為甚麼內地的經濟改革急需全面改善這三大方面的困境。
具體來說,自從1992到2008年,(1)勞動力收入佔 GDP的比例,從61.8%降到56.8%,是五個百份點的跌幅,說明一般工資追不上經濟增長。一般人都只以為內地工資增長厲害,很多廣東的工廠都要加人工搶工人,但是,卻不理解平均工資仍然追不上生活水平;(2)居民可支配收入,從66.9%大幅降到57.9%,跌幅更是九個百份點,其中的原因,除了包括以上的工資增幅相對不足外,更少人理解的是,政府對居民的福利佔 GDP的比例,也減少了差不多兩個百份點;(3)居民為了保障生活(醫療、退休開支等),於是居民的儲蓄率(佔 GDP比例)也上升3%。當工資、政府福利、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對 GDP的比例都下降,居民儲蓄率卻上升,於是,居民的消費(佔 GDP比例),便從47.2%,下降到35.1%,大幅下跌超過12個百份點!
這「三低」,是中國一直搞不起內需的原因,也是溫家寶所指的經濟發展的「四不」(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其中一部份問題。「三低」成因是過去經濟發展,以低利率、低滙率、高投資為主導,造成經濟的扭曲。
雖然內地有非常多有錢人,但沒有錢、不能分享到經濟成果的人比例更多,這才是內需為甚麼不振的原因,也是為甚麼內地的經濟改革急需全面改善這三大方面的困境。
具體來說,自從1992到2008年,(1)勞動力收入佔 GDP的比例,從61.8%降到56.8%,是五個百份點的跌幅,說明一般工資追不上經濟增長。一般人都只以為內地工資增長厲害,很多廣東的工廠都要加人工搶工人,但是,卻不理解平均工資仍然追不上生活水平;(2)居民可支配收入,從66.9%大幅降到57.9%,跌幅更是九個百份點,其中的原因,除了包括以上的工資增幅相對不足外,更少人理解的是,政府對居民的福利佔 GDP的比例,也減少了差不多兩個百份點;(3)居民為了保障生活(醫療、退休開支等),於是居民的儲蓄率(佔 GDP比例)也上升3%。當工資、政府福利、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對 GDP的比例都下降,居民儲蓄率卻上升,於是,居民的消費(佔 GDP比例),便從47.2%,下降到35.1%,大幅下跌超過12個百份點!
這「三低」,是中國一直搞不起內需的原因,也是溫家寶所指的經濟發展的「四不」(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其中一部份問題。「三低」成因是過去經濟發展,以低利率、低滙率、高投資為主導,造成經濟的扭曲。
收入增長超 GDP 有得救
早前溫家寶重申中國要施行經濟改革,包括滙率和利率逐步市場化。前幾天,中國宣佈擴大滙率上下浮動的區間,很多人只是關注這是否意味着人民幣會開始下跌等議題;其實,滙率逐步改革,只是整個中國宏觀經濟改革的一部份,着眼點不只是人民幣國際化或相對美元的強弱,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能標誌着中國整體經濟改革的決心,改變中國經濟的「四不」和「三低」的局面。
前幾天,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當今年首季 GDP增速放緩到8.1%的情況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仍較快(城鎮居民9.8%、農村居民12.7%),雙雙超過 GDP增幅。有評論員在討論這些數據的真假,但卻忽略其實中國政府經濟改革進程中,透過財政手段(包括稅收和最低工資等),希望長遠改變「三低」現象,所以,如果改革成功,相信居民收入會持續高於 GDP增長,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前幾天,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當今年首季 GDP增速放緩到8.1%的情況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仍較快(城鎮居民9.8%、農村居民12.7%),雙雙超過 GDP增幅。有評論員在討論這些數據的真假,但卻忽略其實中國政府經濟改革進程中,透過財政手段(包括稅收和最低工資等),希望長遠改變「三低」現象,所以,如果改革成功,相信居民收入會持續高於 GDP增長,是一個可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