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2015年01月15日 貸評山下:盲目炒股得不償失

買股票是否一定比買債券有更高的回報?傳統金融研究給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當中有不少細節是需要留意到,否則可能會得不償失。

股票風險超債券

股票比低風險債券的額外回報,稱為股票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其實就是股票投資者能接受高於債券投資的風險程度,這是投資世界裏一個重要的原則與變化。對於前瞻性的投資預測,投資者只能參考歷史股市走勢,希望溫故知新,當然,這不一定是完美的方法。
在著名的學府耶魯大學,有教授統計過去78年以來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回報率,結果發現兩者每年有5%差異;華頓經濟學院則研究過去二百年數據,兩者差異亦有3.4%。
然而,不管這些數字有多精確,歷史上的股票風險溢價,都顯示出股票持有人,比債券持有人,在投資上獲得更多報酬。由此可見股票風險溢價程度對資產配置有決定性影響。
不過,歷史數據提供一個引導作用,但謹慎的投資者會小心分析過去結果。有經濟學家研究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解釋美國股市跟其他市場比較起來,是那麼不尋常,即是如果單看美國股市的表現,就引伸出全球各國的股票回報必定會高於債券的回報,似乎就太過武斷。他們研究過去75年期間共39個市場,發現大規模金融災難會造成市場重大痛苦,除少數市場不受影響,如美股。從1921至1996年,美股每年產生4.3%實質資本增值。
相反,其他國家股市經歷金融災難和戰爭創傷,每年實質資本增值只有0.8%。所以,當我們都大談股票投資的優越性的時候,這是對自己一個重要的提醒。

股息回報屬關鍵

就算單看美股,是否就能定下一個「股票必勝」的定律呢?考量過去二百年股市表現,美股年度化報酬率是7.9%,當中包括四部份:股息(佔5%)、通脹(佔1.4%)、股息實際增長(佔0.8%)、股息不斷上升的估值水平(佔0.6%)。
傳統投資智慧是,股票投資估值上升排第1名,股息收入排第2名。但以上結果可見,回報大部份來自於股息,證明炒股並非最大獲利來源。股息佔過去表現的一大部份,但問題是,股息的實際增長,在過去幾十年中,卻又越來越慢,甚至是沒有實質增長。除非股價估值增長加速,或整個股市估值無限上升,不然的話,投資者需面對跟過去幾年完全不同的未來。
因此,對股市一些盲目樂觀的言論,我們要有戒心,如股息將史無前例地增長,或企業盈利增長被賦於更高價值。投資者相信這種預測,不止企業的賺錢能力,還需要股市一直持續給企業盈利估值上升。然而,這種預測是不合理的,因為股市估值的上調會偶爾消失或中斷,而不能持續上升。
資產配置中,股票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如果只是盲目追捧股票的回報,就會忽略其中的限制,包括股票回報的來源,和一般研究中所無法避免的「生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