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2012年05月29日 貸評山下:阿爺減息治標唔治本

之前提到,中國政府意識到,中國經濟的扭曲已到了非常嚴重地步,必須推動結構調整和推動經濟改革。
經濟改革的過程,必然會帶來「陣痛」,中短期的經濟波動和放緩,是在預期之內。問題是,在這個重要關口,歐債問題卻越演越烈,致使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高於預計;雖然不久前把經濟增長的目標調低到7.5%,但總理溫家寶最近卻又提出,把「穩增長放更重要的位置」,定出連串「穩增長」的措施,包括加快基建項目上馬,增加補貼措施等,甚至有不少聲音要下調基準利率。

負利率打劫存戶 助國企

面對外圍不穩定因素,推出「穩增長」措施去減低經濟改革的「陣痛」,無可厚非,不過,我是反對下調基準利率(雖然我也承認機會在提高)。
眾所周知,中國金融體系的貸存利率不是市場運作,是政府的指令;長時間處於偏低的水平,致使自2002年起,內地大部份時間都出現負利率(存款利率追不上通脹),結果是投資過剩和消費不振,造成經濟市場扭曲,變相是「打劫」存戶,用低息貸款去資助大型國有企業去投資生產。
雖然通脹有所回落,但是長期負利率已經嚴重扭曲經濟價格,而且中國的經濟增長仍遠高於存款利率回報;如果下調存款率,便不能做到藏富於民,促進民間消費的目標。
於是,有聲音提出不一定要調低存款率,只要調低貸款率便可,例如把貸款利率下滑的空間,由現在的10%,擴大到20%,使銀行可以有空間自己去減息,不一定要央行調整基準利率。
我的看法是,現在內地的實際貸款利率,已經遠高於規定貸款利率的下限,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溫州民間高利貸融資。
招商銀行(3968)行長馬蔚華2012年4月撰文說道:「在銀行資金面持續收緊的現實情況下,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利率基本不會突破下浮10%的底線,因此管住貸款利率下限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既然如此,無論是擴大貸款利率的下滑空間,甚至是調整貸款利率,對實際經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市場實際的貸款利率,遠比這些管制為高。

紓緩陣痛 長遠代價更大

民企不會因為減貸款利率而能多拿融資,需要錢的仍然拿不到錢,不需要錢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國有企業,可能會因此受惠。一旦如此,國進民退,投資過剩、資源錯配的現象又進一步惡化。
減存貸基準利率,或可以紓緩一點「陣痛」,但長遠的經濟代價會更大。
今個星期六下午(2:30pm-4:00pm),我會作一個小型的慈善講座,探討不同的經濟和投資議題,受惠機構是環保 NGO Green Monday。 Green Monday是非牟利組織,倡議「簡單一步,實踐綠色生活」。名額有限,費用是 $100。既可為環保出一分力,又可交流經濟大勢,詳情可上 facebook了解。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2012年05月22日 貸評山下:希臘德國為脫歐博弈

對上一次寫比較長篇的歐債問題,已經是去年12月的時候。當時我說:「歐洲銀行會被迫大幅『去槓桿化』(賣資產、減貸款、增存款、找資本)。種種迹象顯示,歐洲銀行的信貸緊張情況,已經開始慢慢影響實體經濟。」
不到半年,不少歐洲國家(希臘、西班牙、荷蘭等)也正式陷入雙底衰退;就算是德國, GDP雖是正數,但已經明顯大幅放緩,我的預期是,在不久的將來,德國也會出現「負增長」。

領導人消息不能盡信

關於歐洲央行( ECB)所做的長期再融資操作( LTRO)救市方案,去年底,我也寫過:「 ECB提供銀行間的流通性,不能解決歐洲銀行資不抵債的問題(資本不足和資產下跌),而且未必能增加市場的信貸。」
事實證明, LTRO可以使市場資產價格上升,卻並不能解決歐洲銀行的問題;歐洲銀行資不抵債仍是市場焦點。
儘管坊間不少討論是關於希臘會否退出歐元區,我認為這不是問題的核心。要知道,希臘會否退出歐元區,是一個博弈的結果;現在希臘和德國正在博弈,談得成就是雙贏,否則兩敗俱傷。
希臘當然希望「又食又拎」(既不用緊縮,又可以留在歐元區),而德國就希望「又要威又要帶頭盔」(自己不用多拿錢作救助金,又可以做大阿哥)。
在過程中,不能盡信各國領導人放出來的消息,但坊間卻充斥了對小道消息的炒作。
像之前所寫,我仍然認為:「不少投資者面對歐債危機發展,由始至終都把焦點集中歐豬五國,反而把劇中的『炸彈』和『藥引』混淆。歐豬五國危機亦是藥引,相反歐洲金融機構才是真正的炸彈。」簡單來說,就算希臘不退出歐元區,歐洲銀行體系,仍然是一個埋伏了的炸彈。
自從歐洲政治變天,如左派的奧朗德贏了法國大選以後,辯論的議題成為:停止過份財政緊縮,反以經濟增長為救市核心。
當然我認為這個說法有不少水份,因為「停止過份財政緊縮」,亦不見得歐洲政府會「使得其所」。不過,能解決歐洲銀行資不抵債、信貸緊縮,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步。

歐聯手救市 成新方向

除了資不抵債外,歐洲銀行的核心問題是它們的靠山不可靠。美國的銀行能在短短幾年,整頓金融系統裏的資產,使市場對它們回復信心,是因為市場相信它的靠山──美國政府。
相反,雖然市場擔心西班牙的銀行,但更擔心它們的靠山──西班牙政府。
因為短期而言,要緩和歐洲銀行的問題,刺激信貸,使歐洲經濟增長加添動力,是要整體歐元區的國家共同承擔每個國家的銀行體系;換句話說,如果西班牙的銀行出問題,歐元區要聯手相救。
剛剛過去的 G8會議,就是朝着這個思路,比方說,用未來的歐洲穩定機制( ESM)為銀行體系注資等。這些討論的趨勢,值得留意。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2012年05月15日 貸評山下:轉唔到身摩通輸鑊甘

摩根大通承認自己的「 CIO」( Chief Investment Office)虧損了20億美元,引起市場巨大迴響,使摩根大通的股價大跌超過10%,也使逼使 CEO Jamie Dimon公開承認錯誤。
坊間對這件事有不同的解讀,但坦白說,我認為都是言不及義;另外,由於涉及未來監管的問題,有不少的官員學者也出來「抽水」。

CIO管理資產 等同巴郡

最膚淺的解讀是,把這次的交易員主角 Bruno Michel Iksil(有俗稱為「 Voldermort」和「倫敦鯨」),相比成為 Barings的 Nick Leeson和法興的 Jerome Kerviel。這是低層次的比較,通常在香港的評論較多見。 Leeson和 Kerviel是為了掩蓋交易虧損而捏造文件,更加大注碼,導致風險過大。完全沒有證據顯示,摩根大通的交易員進行了如何違法的事情。
進一步來說,20億美元對摩根大通來說,是非常小的數目。單單是最近一季,摩根大通的收入是297億美元,淨利潤是54億美元;它的總資產是2.32萬億美元,單單是 CIO所管理的資產超過3600億美元。先不談摩根大通的總資產,單單是 CIO所管理的,就差不多是股神 Warren Buffet的 Berkshire的總資產!3600億美元,輸20億美元,少於1%,在這個投資環境中,已經跑贏不少投資者。
當然,這個 CIO不是投資部門,是摩根大通的風險管理的「對冲部門」;有說,對冲輸錢就不是對冲。不過,輸20億美元是否就等於對冲策略失靈呢?這個世界沒有 Perfect hedge,除了不做 Trade和把風險賣掉。
沒有 Perfect hedge,就要做 Dynamic hedge和 Proxy hedge;打個比喻,銀行沽了期權,除非買回相同的期權,否則,一般要買賣相關的股票或是 Volatilities做對冲。
為了對冲這個期權所買的股票不是投資,正如摩根大通所買的 CDX.NA.IG.9(美國信貸指數)是對冲其他交易(這個也不是坊間所指的 Basis trade交易,因為 Basis trade是指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套利相同的風險,而 Dynamic hedge的風險是不同)。

欲平倉卻冇對手

由於要對冲的關係,摩根大通「貴都要追貨」,致使 CDX.NA.IG.9這個指數的價格超過 Underlying components(打個比喻,盈富基金(2800)比成份股貴);幾個月前,不少對冲基金發現這個現象,於是「沽指數」買「成份股」作套利,怎知道這個溢價持續!坊間的人以為,摩根大通和其他「大鱷」對冲基金的「對賭」中輸了,所以才被逼「平倉」;其實,是「大鱷」被逼到損失不少。
摩根大通的問題,不是模型計錯了 Dynamic hedging的 Deltas,不是因為 Rouge traders,不是因為太過進取( Bet too risky);而是因為摩根大通「大得不能轉身」!
為了對冲交易的需要,摩根大通「大得」把整個市場的流動性( Liquidity)佔據,當市場轉向的時候,對冲模型要求減少對冲( Dynamic hedge),卻發覺在「 Unwind」的過程中,市場沒有人願意接盤,因為市場對手亦知道摩根大通所面對的流動性問題。買賣差價比想像中大,摩根大通賬面損失比預期中大,加快 Unwind的速度,變相損失更多。
銀行要賺利差,本質就是利差少、高槓桿,風險自然高。監管方向不應該是限制交易,卻應是銀行的規模。「大得不能倒」不單會帶來 Moral hazard,「大得不能轉身」更會帶來整體市場的問題。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2012年05月08日 貸評山下:內房股抵買過內地樓

一般而言,投資者對於內房股前景有主流定調:「短線波動,長線實升」。他們認為,內地城鎮化及低息對樓市環境有利,而阿爺出手調控內地樓市只屬於中、短期的不利因素,終有一天要鬆手甚至放手,內房股的終點屬「易升難跌」。
的確,筆者認為內房股有不錯的投資價值,但不是因為內地樓市「只升不跌」,而是因為不少內房股持續有高的股本回報、毛利和盈利增長、相對低的市盈率等;相反,筆者認為內地樓市面對的壓力,不單是因為阿爺會繼續調控樓市,也是因為中國經濟改革會帶來的負面因素。

汰弱留強 優質內房受惠

不過,就算內地樓市回調,相信有質素的內房企業會整頓行業,繼續從中獲利;相反,實力較弱的,由於長時期出現負現金流,最終會有周轉問題(負現金流,是整個行業的問題,不過,實力較弱會先受市場融資環境逆轉所影響)。現時投資有質素的內房股,比投資內地樓市更有價值。
內地樓市「只升不跌」有兩個迷思。第一,內地自置物業率會不斷提升。其實,自置物業率上升最快的時期是1990年中,當年內地剛剛興起私有化的經濟概念,有統計指出,至1998年,在城市裏面,有八成人民已擁有自置物業,在2000至2010年更進一步增加,不過,速度已無可避免的減慢,自置物業率由八成提升至九成,但卻不能是內地樓市繼續上升的動力。
第二,內地城鎮化可繼續創造房屋需求增加。不過,根據統計,2000至2003年,每年大概有2400萬人口由農村進城的情況,自2003年後,開始年均減少約二至三成。人口遷移數量下降,惟內地各城市的新屋動工量卻以倍數增加。
舉個例子,內地新屋動工量,由2004年的4.9億平方米,激增到2010年的12.9億平方米,是2004年的2.63倍。若僅就城鎮化因素去支持樓市發展,長遠而言,需值得再探討。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億,鄉村人口6.5億,城鎮人口佔比首次過半,中國城市化率已達51.27%。內地城鎮化無可避免的減慢。

經濟改革不利內地樓市

相反,之前說過,內地經濟改革,經濟放緩只會局部放水,卻不單不會減息,更有機會進一步逐步推行「利率市場化」,使利率更貼近真實的市場價格(眾所周知,溫州高利貸的利率驚人),使「負利率」景況有機會紓緩,改變投資市場環境。
而且,內地樓市靠投資需求帶動,有統計指,截至2010年底,18.3%的北京家庭,擁有兩個或以上的單位。內地經濟改革持續,只會令金融產品及投資類別不斷增加,屆時投資渠道變得較多元化,而且資本賬有機會進一步打開,內地投資者就未必需要再單靠炒樓投資賺錢了。投資需求減少、利率上升、城鎮化減慢等因素的影響,會慢慢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