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2014年08月05日 貸評山下:互聯網金融潛力無限

本港新鴻基金融旗下的亞洲聯合財務宣佈與58同城合作,聯手進軍內地互聯網金融市場。由此可見,不止雙馬(馬雲、馬化騰)看準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龐大商機,連海外金融機構也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有力變虛擬交易平台

互聯網金融具有三個特點:(一)跨地域,以致接觸客戶層面廣泛;(二)透明度高,因交易都在網上進行;(三)經營成本低,不需大量分行與人力資源。
一般的金融機構對互聯網金融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愛者,可以透過以上因素,增加已有客戶,做大個餅,提高盈利;恨者,一般金融機構,行政架構臃腫,而且似大笨象轉身困難,面對disruptive technology(破壞性科技,即是突破性創新),並不一定能完全抓到機會。
事實上,筆者認為,若互聯網金融能夠做好科技技術與風險管理,再結合銀行管理經驗,大有潛力發展為虛擬交易所平台,屆時不止金融機構錢途一片光明,對實體金融市場亦有貢獻。
對此,現時平安保險(2318)旗下金融機構陸金所的前景就非常惹人憧憬(就是第三隻「馬」主導,即是平保主席馬明哲),三年前成立時的註冊資本約為8億元(人民幣.下同),現時估值卻爆升至1,000億元,有消息更指它正為海外上市進行鋪路。
若打開陸金所的官網,P2P產品的投資額度由1,000元至25萬元起,年化收益率則在6至8.61厘不等,亦有10萬至30萬元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較同期銀行理財產品高10%至15%。重點是,投資者持有這些產品一段時間後,更可拿到轉讓專區進行交易。

內地政策未明礙發展

據悉,陸金所由成立至今,已創造100億元的交易量,平均每天有5,000萬元的現金流,壞賬率維持1.5%以下,在200萬註冊用戶當中,有15萬是微企,可見其融資生意做得不錯外,流動性亦高。
基於以上因素,內地互聯網金融的未來不應只是P2P,而是可以升級變成B2C(商家對顧客),甚至是F2F(金融機構對金融機構)的業務。陸金所大有潛力發展B2C平台,利用科技的大數據分類客戶的理財需要(C,即是散戶顧客),除提供借貸交易外,充分發揮中間人的角色,把金融機構賬上所謂的非標準化債權等資產(B,即是商界),打包成為網上散戶可購買的投資工具。這類產品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網上版,但相對於已有產品,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陸金所的平台有機會是更靈活和更多元化(年期和額度的大小)。
再進一步來說,陸金所的平台有機會發展成為一個金融機構間的另類交易平台,類似現在全球OTC(場外交易)的另類交易平台的出現,也可以發展成為中國方興未艾的資產證券化市場一股重要勢力。當然,陸金所的網上金融故事非常吸引,無論從P2P到B2C甚至是F2F,但內地對於互聯網金融監管仍處於觀望階段,政策不明朗,隨時阻礙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