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2014年10月09日 貸評山下:食水矜貴 炒概念股有法

全球有近70%地區被水覆蓋,當中只有2.5%屬淡水,並僅有1%適合飲用,其餘的水大部份藏於冰山和冰川。隨着全球人口數字不斷攀升,經濟化、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等持續發展,水資源勢必供不應求,若水短缺加上水污染問題急劇惡化,未來全球將掀起一場搶水激戰。

本地政策弱 唔湯唔水

翻查資料,過往本港也曾出現過水荒,最嚴重一次為1963至1964年。筆者發現政府對於水資源政策的措施,除節省使用食水外,最明顯一招是在90年代後期決定向內地購買東江食水,每年供應本港總用水量約70%至80%。
然而,中國身為全球排名第四的缺乏水資源國家,假設全球只有100瓶水,它亦只能分得6瓶,客觀事實證明,內地人都不夠食水使用,加上水污染的問題嚴重,難怪內地政府把水資源管理及投資政策升級為國家戰略層次,務求成功撲水。
大家或會有以下的疑問︰中國缺水,但又賣東江水予香港,假若某天內地水用盡時,香港怎麼辦?
筆者的建議是要「未雨綢繆」,本港政府可參考同樣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例如新加坡早已發展污水處理、海水淡化等技術,同時增建水庫,盡可能收集地表水(surface water),甚至施行懲罰性收費政策,以針對耗水量過高的單位,採取多元化方法保障水源。
當然,在處理海水和污水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可以說,新加坡是把入口水的需要,轉化成為入口能源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污水再生和海水淡化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市場化的標準,不會為不成熟的技術提供水價補貼;而城市規劃方面,對污染物排放設有嚴格的控制,以保證地表的水不受工業污染影響。
相比之下,香港的水資源政策則可謂「唔湯唔水」,例如水價收費結構欠缺審查、忽略用水實際成本、水務署長期靠政府補貼維持運作等等,這足見政策的脆弱;更由於水務署直屬發展局,之前有聲音傳出,要討論把僅有的水塘轉為建房屋,這可以說是逆其道而行。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不少環球的水資源相關企業頗有投資價值,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看一個環球的水指數(S&P Global Water Index),過去三年的總回報約70%,雖然和標普500指數的大市指數相若,不過,水指數裏面也包括了不少波動性較低的公用事業股票。

內地水資源股欠吸引力

當然,由於內地政府近幾年也大力推廣,因此,內地環保和水資源的股票已經被炒到一個較高水平。企業盈利增長如果靠政府行為,市場已把這個因素反映在價格內。
而且,部份企業也要靠某幾個地方政府的定單才有生意做,這些因素大大削弱投資價值。筆者建議,不妨看看中國以外的水股票,尋找更具投資價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