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2015年04月09日 貸評山下:拆解中國債彈三途徑

麥肯錫的一份報告指出,在金融海嘯之前,發達國家佔新增債務的主要部份,新興市場的債務比例並無現在這般高。但在危機過後,新興國家的債務已佔全球新增債務差不多一半的比例,而這其中又以中國為首位。那麼,下一波金融危機會不會發生在新興國家,尤其是在中國呢?與發達國家主要以家庭債和政府債為主的有點不同,中國的債以企業債為主。當然,所謂中國的企業債,其實包括了當地政府債券(以前所謂的地方融資平台)和大型國有企業債,這些債其實都是要政府埋單,因而考慮中國政府債時,不能不包括企業債。

地方債配置屬債務重組

為了避免達到「一去不返」的信貸臨界點,中國需要把總債務和GDP之間的比例穩定下來(即是總信貸和GDP的關係),甚至慢慢減低,這是否一個天方夜譚呢?很多人不理解,其實債(debt)和信貸(credit)的孿生兄弟,一方的債就是另一方的信貸。
而「去槓桿化」即是一個減債過程,是非常痛苦的。有迹象顯示,其實有關方面已經循這個思路進行:除了已經開始做的較寬鬆貨幣政策外,之前公佈的地方債的配置方法,釐清了那些平台債屬於地方政府債,但同時在年期和票息率都作了調整,其實已經是債務重組的一種。
不過,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了信貸存量數據,2014年中國信貸增長仍超出經濟增長6個百分點,為了維持穩定的信貸佔GDP比例,信貸增長需降低逾6個百分點!
但似乎中國政府對過份收緊信貸明顯擔心:物業投資增長從2013年起下降了一半,房屋價格增長與同年相比下降幾乎5個百分點。另通貨緊縮或徹底的通貨緊縮持續出現在很多產業中。對外方面,除去美國,需求量不慍不火:出口增長為負數,全球貨幣寬鬆政策導致與美元相比,其他貨幣均現疲軟趨勢,然而人民幣大致和美元同步,使人民幣相對全球貨幣都強。
因此,2015年信貸與GDP的比例可能不會降低,儘管增長的速度會放緩。縱使如此,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的債務問題有兩個亮點,一是非常低的外債,二是強勁的家庭資產負債表。至於能否安然度過的問題,這可以留意以下三方面的發展:
一、控制影子銀行和發展資本市場。在過去12個月中,當局逐漸停止活躍的影子銀行(表外債),同時提升對資本市場的更好運用。屬於資本市場的債券和股票市場,佔2014年淨社會融資規模存量17%,這個資料在2013年只有12%。這對地方政府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當局試圖發展國內的市政債券市場。

存款利率自由化利投資

二、信貸和利率市場化。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間已經逐漸擴大,雖然最高存款利率仍然低於完全開放市場,進一步的存款利率自由化很有希望提高銀行的集資成本,產出更多有效的投資。
三、殭屍企業和不良貸款。當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破產,不良資產比例持續增加,不一定是「壞事」,相反,只要太多的殭屍企業,不生不死,反而毀滅經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