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2016年5月19日 港銀行面臨黑天鵝衝擊--呂梓毅

自年初至今,內地企業出現違約事件如雨後春筍。屋漏偏逢連夜雨,早前《人民日報》「權威人士」的言論,顯示人民銀行再大規模放水撐經濟的機會似乎愈來愈渺茫;在「水緊」甚至資金枯竭關頭,加上內地企業普遍存在甚高槓桿比率,情況發展下去值得擔憂,甚至可能演變成香港銀行業的黑天鵝事件。

從本報上月的〈信圖分析〉,以至昨日同文習廣思〈信筆攻略〉,均有提及內地企業違約情況日趨嚴峻【註1】。根據彭博最新數據,年初至今不足半年內,內地企業出現違約或各種償還問題數目已達17宗,涉及155億元人民幣;宗數已打破1998年有紀錄以來高位【圖1】。【附表】列出今年內地企業違約及信用事件,以供參考。



更糟糕的是,目前企業違約情況未算最差,估計更惡劣情況尚未出現。箇中原因,除了內地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巨大和產能過剩等老問題外,更致命的是,內地企業借貸水平嚴重高企(即高槓桿),正正遇上中央放水基調可能出現轉變。

債冚債買時間被叫停

根據彭博估算,截去2015年底,內地企業債務水平攀升至111.7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GDP 1.65倍,同創紀錄高位【圖2】。更具體而言,企業債務水平較2008年激增2.5倍,平均每年約20%複式增長,速度遠高於同期GDP增速。換言之,在過去7年間,企業信貸膨脹速度持續高於經濟增長,內地信貸泡沫情況若隱若現。


本來,企業在高槓桿下,若人行能保持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即粗獷性「放水」),相信問題暫時亦不太大(以債冚債買時間)。然而,上周初「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評論,左一句「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右一句「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加多句「防範高槓桿,並勇於應對壞賬風險上升……」云云。這一切可能反映「權威人士」(或中央)已否定再粗獷性「放水」加槓桿的辦法托經濟;另一方面,中央亦可能已改變以往做法,不會硬為違約的國企包底,任由這些殭屍企業倒閉。

4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廣義貨幣餘額增長,以至全社會融資規模, 均較第一季表現大幅下跌,遠低於市場預期;加上近期違約數字持續上升,在在顯示中央經濟政策可能正朝着「權威人士」的言論方向演變。由此可見,內地企業信貸泡沫或已開始爆破,企業違約情況相信在今年餘下時間不會最差,只有更差。

事實上,內地企業違約極有可能進一步轉差甚至惡化,也許可從香港金管局(HKMA)的數據找到端倪。根據金管局計算違約距離指數(Distance to Default Index;簡言之,這是一個信用風險的結構模型,透過一些市場資訊評估公司出現違約的機率。指數愈低,違約風險便愈大;反之亦然。金管局所估算的違約距離指數,乃根據上證180指數非金融類成分股公司推算出來),可見自去年中開始,內地企業信貸違約風險普遍上升(即違約距離指數急跌)。截至今年2月止,該指數已跌至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水平,反映企業違約情況可媲美金融海嘯的情況,十分嚴峻【圖3】。


那麼,內地企業違約風暴爆發,對後市發展有何啟示呢?從內地角度看,相信就業情況稍後可能轉差,經濟和股市都會感受到一定壓力。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可能跌破6.5%,而上證指數將下試近年低位。至於香港方面,這對股市帶來負面的影響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內地違約情況每況愈下,或將成為本港銀行業的黑天鵝事件。

內企恐爆違約風暴

正如以往分析,自金融海嘯後,本地銀行在內地相關貸款的敞口(exposure)持續上升【註2】。根據香港金管局統計,截至去年底,本地銀行內地相關貸款涉及金額高達3.3萬億港元【圖4】。雖然有關貸款近年增速持續減慢,惟現水平仍屬高企;現水平相當於同期本港認可機構貸款及墊款總額44%!可想而知,若內地違約風暴爆發,將可能成為本地銀行的黑天鵝。


總括而言,踏入今年,內地企業出現違約事件持續增加,加上中央的經濟政策可能正朝着「權威人士」的調子變奏,意味將放棄粗獷性「放水」和讓殭屍企業倒閉等。果如是,相信內地企業違約情況只會日趨惡化,違約風暴更可能會成為香港銀行業的黑天鵝!

當然,凡事不宜看得太淡,始終「權威人士」是否真的主導中央經濟政策方向,仍然有待觀察。再者,若政策變調出亂子,相信「更權威人士」可能會再為政策轉調呢(當然「更權威人士」是否同一人便不得而知)!

信報投資分析部

註1:2016年4月27日〈信圖分析〉「內地企業違約飆升有隱憂」。

註2:見2014年1月16日〈港銀行業暗藏黑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