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2015年11月26日 利字當頭:1,000日圓的最低工資

安倍指示內閣,要將日本的最低工資時薪增加至1,000日圓,蘋果即時新聞的同事將這宗新聞定性為「消費救經濟」。
最簡單直接邏輯,也是最良好的主觀願望是:一,全國最低收入的一群加了人工,他們手上的錢多了,就會增加消費。二,增加消費,就會增加企業盈利。三,增加企業盈利,就會增加投資和儲蓄。四,增加投資和儲蓄,就會增加就業。五,增加就業,就會增加消費,然後又回到第二點,不斷重複。既然有如此妙方,為甚麼日本不早早拿出來?
日本的經濟數字上看來很不濟,但實情日本國民的生活質素遠高於地球上大多數的人。日本真正的問題是政府入不敷支,implosion是遲早的問題。作為一個政客像安倍晉三,最理性的行為就是為自己在歷史上留個正評,為自己所屬的政團留一條後路。從政治角度分析,安倍這一着計算精妙,比起增加消費稅來得妙。
「日本的商界不會反對嗎?」我不知道是否由於日本獨有的官政商勾結文化,依目測所見,日本許多企業都有種嚴重浪費人力資源的傾向;他們不介意聘用很多人,做一些很繁瑣的工序,企業的管理人也似乎以自己指揮的人數來衡量地位身份。再講,反正日本步入嚴重高齡化,人手緊絀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調高最低工資,不見得一定會令失業率提高。
說到這裏,可能有讀者會問:「利世民,你不是一直反對最低工資的嗎?」無錯,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代價。天真的人會以為,最低工資的代價,會全數由資本家負擔,得益盡歸勞工。可是我更加相信,資本家的靈活性遠高於勞工,勞工成本增加,資本家便轉以更加資本密集的模式運作,將營運的程序自動化、機械化;日本到處都是自動販賣機,現象背後原因是一理通百理明。當低技術的工種漸漸被取締,社會上就是有一群人,一直都找不到就業的機會,結果由經濟問題,變質成更難解釋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