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015年12月10日 利字當頭:娛樂化財經的啟示

過去一年,市面出現了《港股策略王》和《炒股幫》。正所謂無獨有偶,有理由相信,財經資訊娛樂化的現象,背後很可能有一定的理由。但要先此聲明,我跟陳社長承龍不算很熟,而《港股策略王》的另一創辦人梁心欣以及它的其他要員,雖然是多年相識,但私底下我們很少談及公事。至於《炒股幫》的班底,我更加是不認識。所以我的所謂觀察,不過一介閒人的一般見解,如有得罪還望多多包涵。
資訊,是沉悶的,讓資訊活起來,也可以說是這一代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之一。如何讓資訊活起來又不失其認真之處,恐怕是最考功夫之處。事實上,除了《港股策略王》和《炒股幫》,我見到《蘋果》和其他的報章在facebook上的財經頻道,無論取材抑或用語,都走通俗,甚至「潮語化」,但在傳統的印刷媒體上,仍然堅持老一派的作風,相信是市場區分的考慮。畢竟,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feedback是即時而明顯的,所以見到一窩蜂走通俗路線,應該不單純是互相仿效的結果,而是大家經過不斷嘗試而得出來的結論。

將通俗的這一套文化,帶到紙媒上面,又是否行得通呢?我想最終只有歷史才有資格下判斷。當然,有理由相信,假以時日網上的通俗文化,還是會反過來影響正式微的傳媒業。不過,財經資訊的生意有其獨特性,幾點大惑不解,我想試拋磚引玉:
一,群眾中的財產分配,並不平均,向來都是社會上少數的人,掌握了大多數的資產。正路說,財經媒體要有影響力,針對的應該是這群少數。換言之,大多數人的市場,當中不少只是旁觀者,對影響資產價格的未必有效。反過來說,這些媒體要影響到資產價格,就只可以選擇市值低甚至交投低的冷門之選。
二,散戶其實也有進取型和保守派的分別。原則上,保守派雖然不活躍,但長線的存活率應該偏高。所以財經媒體要是能夠捱過一、兩次財經災難,留下來的保守讀者和追隨者,其實可有很高黏着力。
根據我的觀察,市場上兩份主打財經的報章,一定程度上就是靠這群保守讀者支持至今,也解釋了這兩份報章在政治立場上的立場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