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5年12月31日 利字當頭:貪嗔癡社會

在facebook上見到有人抱怨,自己日忙夜忙就是為了供樓,但到頭來三更半夜回家,甚麼海景會所都用不着,對得最多,就是那張床和浴室的那面鏡。
這種抱怨,不是第一次聽;而政府和政客條件反射式的回應,不是說要減低工時,就是說要打擊樓價。無論是減低工時抑或限制工時,僱主肯定對員工的效率更有要求;在更大的壓力之下,香港人不見得會更快樂。
有人說,打擊樓價可以讓沒有物業的人有個機會,對手上有物業的人,其實只要沒有打算在高位圖利,樓價高低也不影響他們,反而因為樓價跌租金跌物價跌,生活變得更輕鬆。可惜,現實世界並非如此運作;我還記得十五年前的香港,賤物鬥窮人,不見得樓價跌租金跌物價低,人工也不會隨之而調整。
就算每個人都獲派一個鐵飯碗,另加一個單位,要自怨自艾的人,總會找到投訴的理由:「點解佢個單位座北向南?」、「點解我要返夜班佢唔使?」說到底,現代人愛抱怨,並非因為他們的生活水深火熱。事實上,生存在赤貧邊緣的人,根本連抱怨的時間和力氣都沒有。
整天抱怨的人,其實只是尋求別人的認同。負能量,如此這般就在一群中產階級永續地流轉擴散。現代人雖然有更多的機會去接受教育,但礙於對未知的將來有無以名之的恐懼,他們寧願隨波逐流,代價就是失去自我,人也變得愛比較;眼中只見到別人擁有的,和自己得不到的。缺乏自我,活得不自在,貪、嗔、癡也成為現代人的心理常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無論用任何方式,公共政策要是出於滿足平息眾人的貪、嗔、癡,都是共孽,最終只會令群眾生更多貪念,更多嗔怨。管治社會,需要大智慧,沒有那種能力,就不要自以為是去過問別人的事,幫不了人事少,令問題變本加厲才是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