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2016年3月31日 中國企業併購之大趨勢

近年來,相信讀者不時可在媒體上看到,有關中國企業(在海外)的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報道。究竟這些併購活動近年的發展趨勢怎樣?當中有何特徵或共通的地方?從投資角度看,又可以從中找到什麼投資機遇呢?今期我們搜羅了過去逾10年中國併購活動的數據,與讀者初探這課題。

內地企業不論在本土或海外(已公布)之併購活動,自2004年至今,除2009年至2011年金融海嘯後初期的增長相對呆滯外,大致呈反覆向上的趨勢。僅是去年全年整體相關交易涉及的筆數和金額,便分別約2100筆和5250億(美元.下同)。其中,去年後者的增幅便較2014年上升逾倍(103%)!而且,僅是今年約首3個月的數據來看,併購活動涉及的金額更已接近2000億元,相當於去年全年總和約四成之強!足見近年來,內地併購活動有異於尋常的高增速長【圖1、2】。

除此之外,若從內地企業併購活動每筆平均金額(即把全年併購金額總和除以總筆數)來看,去年每筆平均金額約達2.5億元,較2014年大幅增長六成半。今年首3個月的相關數字更激增至約5.2億元,較2015年攀升逾倍【圖2】;近3年多以來,嚴格來說,有關變化是以複式高速增長。

若從地域劃分,根據彭博的數字顯示,內地企業在非本土(即不包括中國)的併購活動,去年全年涉及金額約1400億美元【圖3】,較2008年底金融海嘯期間增加逾1.5倍。

至於去年整體併購活動增長最快首3個地區,分別為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包括中國),按年增長169%、128%和111%【圖4】。若從國家/地區層面角度看,2015年中國企業最多在美國、香港和澳洲尋求併購目標,涉及金額分別為440億元、296億元和137億元【圖5】。

積極在歐美尋目標

此外,在首20大的併購目標中,歐洲多國合計涉及金額與香港相若,同樣達296億元。這也進一步引證,除亞洲(尤其香港)外,美國和歐洲是近年來中國企業積極尋求併購目標的國家或地區。

至於從板塊的角度看,去年併購涉及金額最大的3個板塊,分別是金融、工業和通訊;不過,按年升幅最大的首3個板塊,則為通訊、科技和綜合,升幅分別達6.82倍、2.95倍和1.83倍【表;註:整體升幅為1.09倍】。這些板塊受到青睞,某程度反映與中國供給側改革、積極收購高端技術/製造業和品牌有一定關係。

觀乎近年來中國併購活動的最新發展大形勢,近年併購數字以非比尋常的高速增長,足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意向愈趨明顯,這現象頗有類似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日本企業在美國大規模購買資產的影子。

那麼,為何中國企業近年來拼命進行併購呢?當然,中國政府自2000年提出「走出去」戰略是重大的客觀背景因素。

不過,近年這類活動轉趨熾熱,相信還有其他因由使然,包括:

1.內地經營環境困難、產能過剩,企業透過(海外)併購進行行業整合,以及尋找增長新動力。

2.透過海外併購,收購海外資源、高端技術、品牌及專業知識等,配合內地經濟轉型,在供給側改革佔領導地位,進而增大市場佔有率。

3.美元相對強勢,令近年商品價格大瀉,加上人民幣近年幣值維持相對強勢,吸引中國企業向海外進行併購。

總括而言,從以上內地企業併購的數據來看,可見近年來的併購活動「愈併愈多、愈併愈大」!至於這是否另一個泡沫的誕生?暫時難說定。不過,中國企業如此「猴急」進行併購,可以預見其出價(收購價)會頗為進取。

出價進取承受風險

事實上,去年內地企業在收購活動之平均溢價(average premium)達27.4%,是歷年有統計以來第二高,僅次於2012年的35.8%。這會否引致內地企業在併購上吃眼前虧,甚至為往後盈利表現帶來壓力,則有待觀察,惟風險似乎不輕。

參考日本企業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在美國併購的經驗來看,其成功率只有8%,44%是失敗告終,另有48%獲得平庸的結果,足見中國企業在積極地「走出去」,日後所面對經營上的挑戰毋庸置疑。事實上,根據《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的統計顯示,中國企業目前在其海外經營的業績,有24%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另有39%的企業獲得基本盈利和24%的企業基本持平;只有13%企業獲得可觀的盈利而已。

當然,這些都是內地企業從大規模併購帶來較長遠潛在的影響。

至於短期的投資機遇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方向相信中、短期內仍會持續下去,投資者可留意當中內地企業近年積極吸納/收購的目標(板塊),或可從中找到一些投資機遇。這點或稍後另文再作深入探討。